词要押韵!那还要分平仄吗?

如题所述

词的平仄规律
词的平仄规律;“句”与“豆”;律句,拗句(常见拗句、少见拗句、罕见拗句),词的拗救。1~11字句的规律。
  词的平仄句法是有规律的,但是又比律诗复杂许多。下面我们来仔细讲解。

  词的句法里有“句”和“豆(读)”。句,大家都不难理解。豆是什么呢?它是词的特点之一。
 1、一字豆
  前面介绍词谱时,有的句子是上一下四,这第一个字就是一字豆!这种五字句相当于一字豆加上一个四字句,和律诗中的律句是不一样的。例如:辛弃疾《沁园春》“正惊湍直下”应该读成“正——惊湍直下”而不能读成“正惊——湍直下”。一字豆常用仄声,仄声中又常用去声,很少用平声。
 2、三字豆
  还有的句子是上三下四、上三下五、上三下六等等。例如:《满江红》“凭栏处、潇潇雨歇。”就是上三下四,前三字就是三字豆!不能读成“凭栏——处潇——潇雨歇。”三字豆常用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少用平仄平,禁止用平平平!切记!
1~11字句的规律。
  介绍诗律时我们谈论过律诗的句子有律句和拗句之分,同样,词的句子也有律句和拗句之分。而且有许多相似点,此外,词的拗句还可以细分为常见拗句、少见拗句和罕见拗句!
  常见拗句使用频率高,接近某些律句。少见拗句频率低,一般不用,特殊情况下可以使用。罕见拗句很罕见,往往见于少见词牌(特别是长调),而且是该词调的特征性句子!
  下面我们根据句的字数来分别介绍:
1、一字句 律句:平 仄
  一字句很罕见,《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平。”《钗头凤》上下阕末句可以看作叠用的三个一字句“仄、仄、仄。”除此以外,没有见到一字句。
2、二字句
  律句:平平、平仄。 少见拗句:仄仄。 罕见拗句:仄平
  “平平”、“平仄”常用,往往要入韵。而“仄仄”很少见,“仄平”更罕见!
 (1)用“平平”的例如《南乡子》上下阕第四句: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用“平仄”的例如《如梦令》第五、六句,而且常用叠句:
  《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有些词调下阕首句是五字句或六字句,可以拆成2+3或2+4的句式。这时的二字句必须入韵!例如:
  《满庭芳》下阕首句“平平平仄仄”可以变成“平平,平仄仄。”
  《霜天晓角》下阕首句“(平)平平仄仄”可以变成“(平)仄、平仄仄。”“仄仄”也见于这句。
  《沁园春》下阕首句可以变成“平平,(仄)仄平平。”
3、三字句
  律句: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常见拗句:仄仄仄、仄平仄。
  少见拗句:平仄平、平平平
 (1)律句如果单独使用,往往不用“仄仄平”。“平平仄”和“平仄仄”往往可以变通。
 (2)拗句“仄平仄”往往可以替换“平(仄)仄”。“仄仄仄”往往可以用“仄平仄”、“平仄仄”等变通。
 (3)“平仄平”、“平平平”较少见,《长相思》上下阕首句可以用。例如:
  林逋《长相思》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4)两个三字句组合,常见的有:
  平仄仄,仄平平。《捣练子》、《渔父》、《鹧鸪天》等。在小令里,这种格式非常严格,不能变通。在长调里,前句前2字往往可平可仄。切记:后句第二字不能用仄!
  仄平平,平仄仄。《苏幕遮》、《祝英台近》等。
  (仄)(仄)仄,(仄)平仄。《相见欢》、《满江红》等。
  仄平平,仄平平。《江城子》。
  仄仄平,仄仄平。《长相思》。
 (5)三个、四个三字句组合。常见的有: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诉衷情》
  (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水调歌头》、《六州歌头》
  一字豆领四个三字句,如《六州歌头》下阕首句: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4、四字句
  律句:(平)平(仄)仄(含: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含:平仄平平) 
  常见拗句: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
  少见拗句: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
  罕见拗句: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1)律句和“特种律”句
  律句常见“(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前者有二种格式是“仄平平仄”和“平平平仄”,合起来是“(仄)平平仄”,有的格律研究家(王力等人)认为这是一种“特种律”句,第三字必须用平声。翻开王力主编的《诗词格律》等有关书籍上的词谱,有许多“特种律”句。但是经过严格的校对,这些所谓的“特种律”句,一个接一个地被否定!如果每个词牌用16首作品校对,90%以上的特种律都被推翻!如果用32首作品,则99%以上的都被推翻。综合大量校对结果,古人喜欢使用“仄平平仄”这种格式,但是仍然可以用“平平仄仄”、“仄平仄仄”;除了极少数句子因语法要求必须用“仄平平仄”外,几乎没有“特种律”!六字句情况也大致相同!
 (2)常见拗句:
  平仄仄平 《一丛花》上下阕倒数第三句。
  仄仄仄平 《沁园春》第三句。
  平仄平仄 《永遇乐》第三句。
  平平仄平 《太常引》上下阕末句。
 (3)少见拗句:
  仄平仄平 《沁园春》第三句。
  仄仄平仄 《雨霖铃》第三句。
  平仄仄仄 《沁园春》第一句。
 (4)罕见拗句: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这三种句式非常罕见,常见半常见词调是见不到的。史达祖《寿楼春》中罕见拗句很多,其中就有“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5、五字句
 (1)律句:(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常见拗句: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与律诗不同,在词里本句第一字有时是可以用仄的)、(仄)仄仄平仄。
少见拗句:(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罕见拗句:其它组合的五字句都是罕见拗句!(上一下四的五字句除外)。
 (2)五字句(上一下四)首字多用仄,很少用平声。后四字同四字句,常用律句,少用常见拗句,其它极罕见(没有见到)。
 (3)注意:五字句律句和上一下四句有时可以互换,但是可平可仄字的位置要相应变化,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上一下四)←→(仄)仄仄平平
例如:
  《摸鱼儿》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且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休去倚危栏是上二下三“(仄)仄仄平平”,但一般都是上一下四“仄(仄)仄平平”,辛弃疾另两首也是上一下四。)
6、六字句,可以看作二字句加四字句或四字句加二字句。
 (1)律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扩展,它也和四字句一样,有所谓的“特种律”句“(仄)仄(仄)平平仄”,但是严格校对后,“特种律”还是被推翻了!例如:
  《如梦令》三十三字 单调,仄韵。别名:《忆仙姿》《宴桃源》《比梅》《无梦令》等。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 *  · * *  · *     * *  ·  ·  · * *  ·
例句:《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四个六字句多用“仄仄仄平平仄”少用“仄仄平平仄仄”。
           * *  ·    * *  ·
各家词谱,基本都把《如梦令》的四个四字句标注成“特种律”的格式(第五字必平!)当我们读李清照另一首《如梦令》时却难以理解: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第一句第五字“日”是入声,难道李清照出律吗?——这肯定不可能的!经过校对后发现,虽然词人喜欢用“特种律”,仍然可以用律句!二者仅是统计学上的差别!
 (2)常见拗句:
 (仄)仄(仄)仄平平 《念奴娇》下阕第一句。
 (平)平(仄)仄平仄 《念奴娇》上下阕末句。
 (平)平(仄)仄仄仄 《水调歌头》上阕第三句,下阕第四句。
 (3)少见拗句:
 (平)平(仄)平(平)仄 《齐天乐》上阕第二句,下阕首句。
 (仄)仄(平)平仄平 《一萼红》下阕倒数第二句。
 (4)罕见拗句:其它都属于罕见拗句。
7、七字句
  七字句是五字句的扩展,所以变化基本相同。
 (1)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2)常见拗句:(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与律诗不同,在词里本句第三字有时是可以用仄的)、(平)平(仄)仄仄平仄。
 (3)少见拗句:
 (平)平(仄)仄(平)仄仄 《西河》第三段首句。
 (仄)仄(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平平仄 《贺新郎》有四个七字句可以用这种格式。
 (4)罕见拗句:其它组合的七字句都是罕见拗句!(上三下四的七字句除外)。
 (5)七字句(上三下四)三字豆情况前面已经介绍。后四字同四字句,常用律句,少用常见拗句,其它极罕见(没有见到)。
8、八字句
  多用上三下五,即三字豆加五字律句(也可用上一下七)。一般来说,三字豆末字为平,五字律句仄起。三字豆末字为仄,五字律句平起。但是不是绝对的。
  岳飞《满江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毛泽东《沁园春》: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9、九字句
  常用上二下七、上四下五或上六下三,也可以是三字豆加六字律句(可以换一字豆加两个四字句)。
最常见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例如《虞美人》、《相见欢》、《南歌子》等。
10、十字句
  罕见,《摸鱼儿》上下阕各有一个十字句。格式为三字豆加七字律句: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11、十一字句
  常用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后五字往往是律句。如《水调歌头》的上下阕各有一个十一字句。如果是上五下六,则为: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 * *  *   · 
如果是上四下七,则为: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 *  ***   · 
(三)词的拗救:
  词的拗救和律诗有所不同:律诗拗了,往往必须救,而词往往是拗而不救。词中仅有本句自救,即律诗中孤平的自救!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孤平,即:仄平仄仄平),第三字应该补偿一个平声,变成“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出现这样的情况,不能算作“出律”的!
[1] 这是根据《类编草堂诗余》所分小令、中调、长调而得出来的结论。
[2] 万树《词律》共收一千一百八十多个"体"。徐本立《词律拾遗》增加四百九十五个"体"。清代的《钦定词谱》共有二千三百零六个"体"。
[3] 大中,是唐宣宗年号。
[4] 这是依照一般的说法。
[5] 原名《渔父》。
[6] 曲终叫做阕(que )。一阕,表示曲子到此已告终了。下面再来一阕,那是表示依照原曲再唱一首歌。当然前后阕的意思还是连贯的。
[7] 字数不同如《菩萨蛮》,平仄不同如《浣溪沙》,详下节。
[8] 旧法,前后阕中间空一格。现在分行写,中间空一行。
[9] 但是改为横排。
[10]其所以不止举一首,是要显示词人依谱填词的严格。
[11]字下加小圆点的都是入声字。不要按现代普通话的声调去了 解。下同。
[12]这很像一首不粘的七律减去第三、第七两句。
[13]"兴",去声。
[14]这句第一字可平,第三字可仄,但是不能犯孤平。这就是说, 如果第三字用仄,则第一字必须用平。后阕末句同。
[15]"看",平声。
[16]"漫",平声。
[17]"昨"字未拘平仄。
[18]双调用‖号表示前后阕同。下同。
[19]依语法结构,应该标点为:"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 里是按词谱断句。
[20]这个词调的平仄相当灵活。前阕第三句、后阕第四句为一个 十一字句,中间稍有停顿,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均可。但是近代词人常常把它分成两句,并且是上六下五(参看张惠言《词选》所录他自 己的五首《水调歌头》)。毛主席的词也是按上六下五填写的。这调常用一些拗句,如毛主席词中的"子在川上曰","一桥飞南北", 苏轼词中的"不知天上宫阙","起舞弄清影"等。
[21]跟《水调歌头》一样,这个词调的平仄相当灵活,而且用拗 句。
[22]依语法结构,应该甑阄?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 壁"。这里是按词谱断句。
[23]依语法结构,应该标点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 里是按词谱断句。
[24]第一句可以用韵。
[25]调中有四句"仄平平仄仄",都应该了解为上一下四,即仄 + 平平仄仄。
[26]这一句,依《词律》应分两句,即平平,仄仄平平。但是, 一般都作六字句。
[27]成吉思汗是蒙古人名,不拘平仄。
[28]戈载《词林正韵》的韵目依照《集韵》,现在改为"平水韵"(即第二章第二、六两节所讲的诗韵),以归一律。
[29]具体的字见于附录《诗韵举要》。下同。
[30]十字句罕见,不讨论。
[31]豆,就是读(d òu )。句稍有停顿叫豆。一字豆不须点断,只须把五字句看成"上一下四"就是了。
[32]关于词的平仄,还有许多讲究。如有些地方该用去声,有的地方该用上声,又有人以为入声、上声可以代替平声。这只是技巧的事或变通的办法,不必认为格律,所以略而不讲.
[33]诗也有扇面对,但不如词的扇面对那样常见。
(34) 词的格律中, 什么叫“上一下四句法”
在一句的五字之中,意义与文法分成上下两节。第一字自成一节,而下四字另成一节,意义相互联贯。此型之第一字应为名词、代名词或状词,第二字应为动词、副词、介词之类,炼字应炼第二字。
例如: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杜甫:旅夜书怀)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29
  一、即要押韵,也要分平仄。
  二、扩展知识:
  1、押韵概念: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2、平仄概念: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五种声调,称为平(阴平、阳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3、这是两个概念,是古诗词创作中的两项规则,所以都要遵循。
  4、词的押韵和平仄都要具体要求,根据词牌的不同而不同,词牌数量太多,无法一一列出,以下举例说明(- 表平声,| 表仄声,+ 表可平可仄。每个符号代表一个字):
  (1)浣溪纱:四十二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平韵,过片二句多用对偶。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 + | | - -(韵)
  (2)一剪梅:双调小令,六十字,上下片各三平韵。每句并用平收,声情低抑。亦有句句叶韵者。
+ | - - + | -(韵)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 + | -(韵)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 -(句) + | - -(韵)
  (3)如梦令: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 | + - - |(韵) + | + - - |(韵) + | | - -(句) + | |
  - - |(韵) - |(韵) - |(叠) + | | - - |(韵)
第2个回答  2015-01-05
当然要分。词主要看平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