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量贸易顺差是否可以通过调整人民币汇率解决

问题如上。我知道不可以单一依靠此等途径来解决。但是请告诉我为什么???原因!

短期来看,人民币升值固然会提升国内非贸易商品估值水平,有利于平抑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也会给A股市场带来新鲜资金血液,从而使市场保持适度活跃。但就中长期而言,如果人民币快速升值,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

鉴于我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及国际环境,我国并不具备人民币快速升值的经济基础,如果一味放任人民币升值,必然给金融市场中长期稳定埋下隐患。在人民币兑美元迭创新高之际,应该对人民币快速升值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以防范。
笔者认为,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及与某些国家巨额的贸易顺差并不能作为人民币升值的前提条件,当前我国应该通过调整贸易结构来平抑贸易收支,而不是通过人民币大幅升值的方式来缩小贸易顺差。

第一,就人民币升值所依托的经济基础而言,我国本币升值与日本1980年代本币升值所依托的经济基础存在很大差异,由此决定了人民币升值空间和时间非常有限。众所周知,日本战后崛起一方面得益于美国巨大财力援助,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日本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掌握了机电产品前沿技术,日本出现了一批诸如松下、索尼、东芝、丰田等掌握当时最前沿技术的本土公司,这些公司以其掌握的核心先进技术为依托,主导产品迅速地出口到其它国家,这些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出口,一方面为日本积累大量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对其它国家诸如美国等制造业构成了冲击。在此情况下,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国家最终逼使日本于1985年签订了《广场协订》,日元从此开始大幅升值。就我国具体国情而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贸易规模日渐扩大,近年来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目前已拥有近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虽然从表面上看我国人民币升值背景与当初日本非常相似,但若从贸易结构上分析,会发现我国目前人民币升值所依托的经济基础与日本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与日本当年贸易顺差来源于其所拥有核心技术的机电产业不同,我国贸易顺差目前主要来源于初级产品出口及简单加工贸易,在资源日渐衰竭、石油等原料价格大幅上涨及反倾销制裁加剧背景下,这种贸易顺差是非常不稳定的,换而言之,我国人民币升值缺乏稳固的经济基础。

第二、就本币升值对经济危害性而言,在缺乏核心技术及领跑世界前沿产品背景下,人民币大幅升值对我国经济的损害程度要远远大于当初的日本。很多人将日本1980后期经济走弱归结为日元大幅升值结果,笔者认为,日元升值只是日本经济1980年代中后期走向衰弱的一个因素。由于日本在机电技术上掌握了核心技术,这使其有足够技术空间来消化日元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1980年代后期日本机电产品的出口并未遭受毁灭性打击。日本在1980年代后经济走弱与两大因素有关,一是日本在以信息产业为最主要代表形式的最前沿产业落后于美国;二是日本八十年代后期国内消费需求明显不足。从人类经济发展历史长河分析,任何一个国家崛起或中兴的契机都在于掌握了当时最前沿的核心技术。例如,1970年代和1980年代日本在机电产业的领先成就了其战后的复兴,1990年代,信息产业的兴起使美国成为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在初级产品出口及简单加工贸易条件下,我国产品出口缺乏足够的技术空间来消化人民币升值压力。在产业升级滞后及国内消费需求仍未启动的背景下,人民币升值对简单加工贸易的打击将是致命的,由此形成的巨大失业人口将对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鉴于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及广阔腹地,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增长必须以自身的经济内循环增长机制为基础,由于前期在认识上存在诸多误区,导致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对外依存底较高,在内需尚未形成及新农村建设效果还未体现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内循环体系的建立还需要一个过程,由此决定了汇率在我国经济增长转型的非常时期将扮演重要角色,换而言之,在经济转轨期,对汇率的正确运用与否将是决定我国经济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

第三、解决我国贸易收支不平衡的关键在于改善贸易结构,提升产品出口技术含量和加强外资入境临管。从理论上看,按照国际经济学所奉行的比较优势原理,我国真正优势在于廉价劳动力,加工贸易应是目前我国在国际分工中最适合承担的角色。实际上,这种看似合理的贸易分工理论,自身却蕴藏着极大的不平等,因为它是以承认现有不合理社会分工为前提,以牺牲发展我国家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落后者永远落后。以我国目前出口贸易为例,我国在低端加工贸易中获利甚少,活劳动在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甚微,而以原料为代表的物耗部分在贸易总量中占有绝对比重,就此而言,我国贸易顺差更多地来源于资源输出,从动态看,这种顺差对经济发展无任何意义。因此,改善目前我国贸易结构,增加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才是解决目前我国贸易收支平衡的关键。

第四、人民币快速升值会危及金融市场中长期稳定。从国际资本投机角度分析,改革开放已将近三十年了,人民币升值为一些投资期限到期的外资提供了获得超额资本利得的机会,而一些国际游资也在人民币升值之前进入我国市场进行投机,人民币升值是这两类外资所欢迎的。如前所述,由于人民币升值缺乏稳固的经济基础,经过大幅升值以后,一旦人民币升值步伐放慢,外资撤离将造成巨幅金融动荡和危机。实际上,目前已有一些国际投机资本通过虚假贸易等变相渠道进入了我国市场。在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对外开放背景下,外资通过各种变相途径进入我国市场,其目的就是为了博取人民币升值汇差。从国内资本市场发展情况来看,一些人甚至期望借助于人民币升值契机,依靠外资介入A股市场铸就十年牛市,殊不知资本本质特性便是逐利,外资进入A股市场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追求资本利得和人民币升值双重收益,“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一旦出现外资撒离事实,其对资本市场负面影响不可想象。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源源不断的新股发行会进一步强化价值投资理念,质优蓝筹股陆续登场会起到抑制投机、强化价值投资的效果,从而最终吸引国内庞大储蓄资金进入A股市场。就此而言,国内庞大储蓄资金才是构成A股市场未来投资的中坚力量,而不是外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27
1.我国的比较优势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而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集中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和服务上。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相比,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售后服务的价格和便利程度。这使发达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入我国市场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而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可迅速占领发达国家市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国贸易收支会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因而,入世后我国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仅仅是暂时的。

2.入世前,我国处于比较劣势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市场结构多数存在一定垄断现象。如,石油、烟草和汽车等行业。这些产业在面临入世后的进口冲击时,具有降价的空间和更新技术以抵御进口冲击的能力,从而使我国在这些产业的进口速度上低于完全竞争假设上的预期。

3.发达国家的产品技术质量和价格水平较高,而我国较低的平均收入水平决定的大多数需求是中低档产品。这导致发达国家的产品在我国的需求和对我国产业的冲击会因此受到限制。

4.市场的吸引力、市场文化的差异和入世引起的外国厂商主要采用直接投资的方式来占领我国市场,由此造成进口替代效应也会抵消一部分进口冲击。

5.我国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长期存在。城镇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长期存在使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具有的成本优势长期存在。所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将继续保持迅速增长态势。同时,大量的外资企业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安排生产,外资企业在华业务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程度较高和价值增值较低的组装环节。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上,其中,73.2%的机电产品出口和89.2%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采取了加工贸易方式。同时,外资企业在贸易顺差中占主体地位,占来料加工贸易的54%、进料加工贸易的92%。因此,中国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也使加工贸易净出口不断扩大。

二、我国贸易收支持续顺差的制度成因

一)社会保障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引起居民对未来生活质量不确定性的增加和对子女受教育支出提高的预期。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仍存在制度不够健全、管理薄弱等问题。据1999年至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我国非义务教育在校生(不含小学和初中)人均学费和杂费从1997年的770.42元上升到2004年的2154.52元,而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069.80元和5644.62元。由此可算出我国非义务教育在校生人均学费和杂费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1997年的25.1%大幅上升至2004年的38.2%。

二)在社会信用体系缺失的条件下,银行在大量吸收存款的同时,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会谨慎贷款,而风险不确定的贷款者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造成信贷业务发展缓慢,从而导致消费不足和国内有效投资不足。国内投资不足是我国资本报酬率长期居高不下和fdi持续流入的一个重要原因。信用体系缺失引起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也增加了产业进入的难度,促进了我国资本密集型产业垄断的形成,增强了我国比较劣势产业抵御进口冲击的能力。相对落后的市场流通体系、不完善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信用体系缺失,增加了外国商品和服务在我国市场销售的营销成本,从而减弱外国商品和服务对我国市场的冲击。

三)经济增长的粗放模式。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入世后,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污染的低私人成本构成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总之,我国居民消费不足及商品和服务进口增速低于出口增速的制度原因,在于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以及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伴随着的环境污染的低成本。

三、我国贸易顺差的调整思路

一)采取以扩大财政支出为主、适当货币升值为辅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1994年以来,我国财政虽然一直处于赤字状态,但赤字额都较低,甚至低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欧元区”成员财政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的财政健全标准。此外,中央财政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从2003年末的19.4%下降到2006年末的16.7%。而且,我国财政赤字不是用于“吃饭”的,而是用于基础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且项目的收益比较稳定。所以,通过扩大财政赤字来控制和缩小我国贸易顺差有很大空间。

货币升值虽然有利于控制和缩小我国的贸易顺差,但由于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是加工贸易的结果,劳动力成本在加工贸易中所占比例较小。所以,加工贸易大量顺差受货币升值的影响较小。那么,通过货币升值来控制和缩小我国贸易顺差,货币所需升值的幅度就很大。而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商品通常都是竞争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抵御货币升值的能力很小。因此,通过货币升值来控制和缩小我国的贸易顺差会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造成较为严重的不利影响。为此,应通过缓慢的货币升值来缓解贸易顺差。

二)以强化节能减排的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巨额贸易顺差对人民币升值造成的压力为我国加强节能减排提供了一个历史性机遇。2007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的新一轮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下调的焦点集中在“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上。通过强化节能减排,可抑制我国贸易顺差的继续发展。

三)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实施适当的出口限制措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将构建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推到了我国经济改革的前沿。在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中,必须加强信息的征集和共享工程建设,完善市场信息结构,促进信用消费和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在完善社会保障方面,适当提高个人和企业、社会保障基金的缴纳比例,加大政府在社会保障和教育方面的投入。在完善流通体制方面,进一步放宽对外资进入的限制,便利外资在我国建立符合其产品销售的营销体系。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对向主要贸易顺差国的某些商品出口征收出口税。实施出口限制措施,使大量出口引起的他国对我国产品征收反倾销进口关税的利益留在我国,通过采取限制出口措施来控制和缩小我国的贸易顺差。

四)完善政府的考核体系,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改变政府经济发展目标单一化的考核模式,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政府考核中的权重,将政府构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高效服务型政府
第2个回答  2013-12-27
  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增长较快,特别是2006年,顺差总额达到1775亿美元,比上年大幅增加755亿美元,增长74%。那么,巨额贸易顺差是怎样形成的?其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有何影响?如何解决顺差过大问题?通过对海关统计数据的对比、分析,可能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贸易顺差是我国积极利用外资政策和特有贸易结构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由加工贸易占据“半壁江山”、以外商投资企业为进出口主体的贸易结构。这种特殊的贸易结构,是我国对外贸易保持高顺差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良好的工业配套能力和大量廉价劳动力,吸引了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推动我国加工贸易快速发展。加工贸易是一种增值的贸易形式,必然产生贸易顺差。2006年,我国保税区、保税仓库进出口逆差600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设备进出口逆差278亿美元,一般贸易顺差831亿美元。而加工贸易顺差高达1889亿美元,超过了我国全部贸易顺差总额,成为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中的最主要因素。

  由于加工贸易实行保税政策,对外资投入加工贸易具有较大吸引力。2006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达630亿美元,已经连续3年保持在600亿美元以上,这些资金近七成投入到了制造业中。由于国内市场有限,外商投资企业自身存在巨大的出口需求,其出口额占我国外贸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六成左右,而且呈逐年增加态势。这成为推动我国外贸顺差高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这两年我国贸易顺差高速增长,还与以下几个短期因素有关:

  一是部分企业在出口退税率调整前突击出口。去年,钢材、服装等产品集中突击出口的现象就比较明显。二是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促使企业加快出口步伐。三是出口成本上升提高了出口商品价格。比如,与2005年相比,2006年我国出口价格总体上升4.2%,而进口价格总体仅上升3%。另外,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对我国实行高精技术及其产品出口封锁,导致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所急需的技术及其设备进口不足,也是造成大额贸易顺差的一个重要因素。

  解决贸易顺差问题,不但要在外贸领域做工作,也要在其他领域动脑筋

  国际上判断贸易是否平衡,通常用贸易顺(逆)差额与当年进出口总额相比,在10%以内的为基本正常,这个“10%”也可称为贸易失衡“警戒线”。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约占当年进出口总额的10.1%,刚刚触及“警戒线”。而当前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德国,从1952年到2005年的54年间,对外贸易均为顺差,其中贸易不平衡度超过10%的年份就有12年,最高达12.7%。因此可以说,我国目前存在的贸易顺差还在正常范围之内。  

  但是,大额贸易顺差也给我们带来新的问题。如: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大,出口企业遭遇国际贸易壁垒的风险增大;外汇管理面临更加放开的国际压力;国内经济面临通货膨胀的潜在风险等。对此,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既积极、又稳妥的办法,确保经济健康发展。

  我认为,解决贸易顺差这个问题,不但要在外贸领域做工作,也要在其他领域动脑筋,不但要在转变出口增长方式上下功夫,也要在扩大进口、增加内需上做文章。

  首先,要大力发展国内消费市场,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刺激内需,改善国内消费不振的局面。其次,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通过扩大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的产品目录,对“两高一资”等产品的加工贸易进行政策调整。第三,对利用外资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由“招商引资”转为“选商择资”、“养商育资”等。第四,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合理引导升值预期。此外,在调整出口结构和扩大进口方面作一些具体的工作,特别是要促使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放松高精技术及其产品对我国的出口限制,使进出口结构更趋优化,缓解顺差上升过快的压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2-27
通过人民币升值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小贸易顺差,即拟制出口,鼓励进口;但不能说能解决这个问题,除非人民币没有丝毫限制的疯狂升值(可是这不可能,政府有调控措施),否则只能说人民币升值会降低贸易顺差,不是解决。举个例子说,贸易顺差的根源是因为我国的生产力的大幅提高,甚至产生过热,只有从根源上去想措施才敢说解决二字
第4个回答  2013-12-27
理论上可以,人民币升值能抑制出口,但那对我国经济不利,会造成国际收支逆差,不利于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只是有利于进口,或我国国民消费外国的商品,对我国生产企业及相关行业造成冲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