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中的哲理

苏轼诗中的哲理 哪些诗? 什么哲理?详细讲、

轼写了一首《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很久不被人重视,有人注意了,却是一片斥责声。清代才子、文学批评家纪晓岚说:"此随手写四句,本不是诗,搜辑者强收入集。"他甚至以质问的口气说:"千古诗集,有此体否?"在纪晓岚看来,没有这种体,当然也不是诗。其实正是这"无此体",看出苏轼的创新精神。

  有一部佛门经书叫《椤严经》,书中说:"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这段话很精彩地说明一个哲学道理:只有主观和客观相统一,才能成功。苏轼把它妙化入诗,更进一步,琴声也不是源于妙指,而是来自内心,琴者即心声。物我融合,才是佳境。

我们再看大家非常熟悉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有新思想,这种思想前人有过,却没有说过,苏轼说出来了。要知道世上多少事,想到容易做到难。有些人三岁想到的事六十岁也未必做到。由此看来,苏轼这首诗是"以议论入诗"的典范,是宋诗的一种革新。这正是苏轼哲理的价值所在,或者说是苏轼的功劳。"唐诗主情,宋诗主理",既然要说理,就得"以文入诗",因为诗写情,文说理;既然要说理,就得"以议论入诗",因为不议理不明。自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发难,到清代这七百年间,不少学者批评宋诗"以文入诗,以议论入诗",觉得没有"诗味儿"了,苏轼反其道而行之,用自己的哲理诗维护了宋诗。

我们不妨再看一首《独觉》:

倏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里的"独觉",暗指禅语,一语双关。即一个人只要悟透世界,了然于心,那么对于人生的凄风苦雨也就能安然处之,恬然对待了。到此,让我们抄录苏轼的一首词:《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知你能否理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6
苏轼的 《日喻》 但是不是诗 是文章啊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 ,以为日也。他日揣 ,以为日也。他日揣龠 ,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e4,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南方多没水,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第2个回答  2013-12-06
我国的春城,泉城,羊城、山城和石头城分别指的是:昆明,济南,广州,重庆,南京
第3个回答  2013-12-06
苏小妹的哲理诗有哪些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