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请列举优秀华夏文化

七年级历史 学习古代历史对华夏文化有了一个认识,请列举已经学习过的优秀华夏文化
元代以前,包括元代的优秀的华夏文化

很高兴为你解答,希望能帮到你,祝学习进步,有问题欢迎追问,满意请点右上角或采纳为满意答案,谢谢!*^_^*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繁荣一时的隋朝

1、★★ P.2、南北重归统一
581年,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灭陈,南北重归统一,为隋唐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P.4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P4《隋朝大运河》图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隋炀帝从605年起开凿大运河。
一个中心:洛阳;两个端点: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四个河段:从北向南分别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P.5五大水系: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3)作用: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有利于隋朝的政治统治,促进了我国的内河航运的发展;但另一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是隋朝暴政的重要表现。
(4)运河与家乡:淮安地处运河的邗沟段,淮安有漕运总督府,运河之都——淮安。
(5)评价:“开凿大运河”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P.8---9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1、★★主要表现:
⑴ 政治清明: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革除弊政,善于用人,虚心纳谏﹙“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潜;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那时名将、名相辈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⑵经济繁荣:人民生产和生活安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国力强盛。
⑶文化昌盛:继承、发展并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广纳贤才。(“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⑷民族关系和谐:边疆各族同汉族通好,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册封边疆少数民族首领。(“自古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⑸外交开放:唐政府推行开放的外交政策,鼓励对外贸易,那时中外贸易活跃,交往频繁。
2、主要原因:
(1) 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为唐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吸取隋亡教训,政治清明,政策开放。
(3) 唐太宗能知人善用,虚心纳谏,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贞观年间名将、名相辈出。
(4)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3、封建社会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点:
(1)主要盛世:西汉的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东汉的“光武中兴”、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以及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2)共同原因:A、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B、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如:制度的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外交政策等。)C、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D、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3)共同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活跃,外交开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4、现实意义:(1)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2)合理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快发展。(3)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4)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重,确立民本思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
三、★★P.9武则天的政绩: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主要政绩为:她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保持了唐朝政治经济政策的延续和稳定,促进了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二、★★评价唐太宗
﹙总评﹚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1、政治经济上﹕
P.8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欲望。
P.8②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贞观年间,名相、名将辈出。
P.8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2、文化上
P.18④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
3、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
P.9⑤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共同拥戴,北方各民族尊称他为“天可汗”。
⑥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加强了唐蕃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发展。
⑦唐太宗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派玄奘西游天竺,促进了中印友好往来。
﹙总结﹚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得到巩固,对外交往更具开发性,社会出现了国家和睦、社会和谐、民族关系友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同时,他的统治也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奠定了基础,不愧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P.15含义: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称为“开元盛世”。
二、★★原因和条件:唐朝前期经济发展的基础;武则天时期的政策延续和稳定为开元盛世提供了保证;唐玄宗本人的励精图治。
三、★★表现:
1.政治清明:P.12任用贤能(姚崇、宋璟),整顿吏治。
2.经济繁荣:
(1)农耕技术提高和农业的发展P.13---14: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兴修水利,水稻种植采用育秧技术;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西域蔬菜的传人;茶叶在江南地区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盛行。
(2)手工业发达:丝织技术高超;制瓷业发达,越州的青瓷和刑州的白瓷以及唐三彩世界闻名。(3)商业繁荣P.15(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四、地位:唐朝历史的全盛时期。

第4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

1、科举制度诞生的背景: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1、 科举制度发展的概况
(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诞生于隋朝:
①P.17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完善于唐朝:
①P.18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②P.18武则天开设殿试,增设武举。
③P.18唐玄宗把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3)P.89明朝时发展到鼎峰:明朝时期,采用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准根据指定观点答题,不准发挥个人见解。
(4)八上P.117鼎盛于明清:1905年,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新式教育体制,科举制度被正式废除。
3、科举制度的影响
(1)P.19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隋唐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和用人制度改革与创新,也是世界最早的考试制度,它的诞生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同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2)P.89明清时期的影响: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形式和内容走向模式化和固定化,成为封建统治的御用工具,许多读书人考中做官后,成为皇帝忠实奴仆,同它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的创造性,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P.23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原因:唐代文明的先进与国力的强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唐政府具有博大的胸怀,外交的开放。
二、表现:
1、P.29遣唐使及唐对日本的影响
隋朝时,已有日本遣隋使到来,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遣唐使有十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他们成为推动日本社会改革的核心力量。
唐对日本的影响:
①政治方面:日本仿照隋唐政治制度,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废除世袭制,以才选官。
②经济上:仿照隋唐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定期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并向他们收取赋税。
③文化方面:仿照唐朝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国学,参照汉字创造了日本文字,唐诗在日本广为流传,中国书法深受日本的喜爱。
④社会生活方面: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如日本的建筑、饮食、茶道、钱币、重阳节登高等。
2、P.30鉴真东渡
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并精心设计了日本的唐招提寺,为中日文化交流和佛教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3、P.31玄奘西游
唐朝时,中国同天竺(古代印度)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他千里迢迢,不畏艰难,矢志不移,辛勤讲学,回国后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三、意义:促进了中外交流,丰富了唐代文明,提高了唐朝的国际地位,中国人被世界称为“唐人”。
四、启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和平交往。

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1、P.33赵州桥
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类似的桥早七百多年。
2、P.34雕版印刷术
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唐诗的繁荣
(1)原因:唐玄宗把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2)表现: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3)P.35李白、杜甫、白居易及其成就
诗人
生活时代
代表作品
备注
李白
盛唐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诗仙
杜甫
唐朝由盛转衰
“三吏”“三别”
“诗史”“诗圣”
白居易
唐朝中期
《秦中吟》《新乐府》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1、P.38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
颜真卿的书法雄浑敦厚,人称“颜体”;柳公权的书法方折峻丽,骨力劲健,人称“柳体”。两人被后人合称“颜筋柳骨”。
2、P.40阎立本和吴道子的绘画
阎立本的代表作有《历代帝王像》和《步辇图》;吴道子画技高超,人称“画圣”,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图”。
3、P.40敦煌莫高窟
隋唐时期开凿的莫高窟座落在今甘肃西部,是隋唐艺术成就的全面集中体现,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1、P.50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政权名称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备 注

契丹族
10世纪初
阿保机
上京
澶渊之盟
北宋
汉族
960年
赵匡胤
东京
西夏
党项族
11世纪前期
元昊
兴庆


女真族
12世纪初
阿骨打
会宁

南宋
汉族
1127年
赵构
临安

2、P.53岳飞抗金
南宋初年,金军大举进攻南宋,岳飞组织了纪律严明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但权臣秦桧却以所谓“谋反”罪杀害了岳飞。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1、P56—59表现:宋代南方生产的发展和商业繁荣
(1)P.56农业方面:引进了越南占城稻,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棉花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栽培有很大发展。
(2)P.57手工业方面: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时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成为著名的瓷都。宋代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
(3)P.58商业方面:宋代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叫市舶司。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①两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的开发是基础;②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③五代十国时开始向长江流域转移;④南宋时,完成转移;⑤元代时南方继续发展,形成北方倚重于南方的局面。
P.59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经济因素:自晚唐以来,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中原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政治因素: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同时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③自然因素:宋代时南方自然条件较好,更适宜于农业生产,三国以来南方经济的开发,也为南方经济发展打下一定基础。
4、对当今经济建设的启示:
①要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②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③要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④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等。

第11课 万象更新的宋代社会风貌

1.宋代的衣食住行
P.61衣:北宋初年,崇尚节俭,政府对衣着有严格规定,后来,奢侈之风盛行。妇女缠足陋习逐渐传开。
P.62食:京城夜市小吃多,北宋羊肉多,南宋时南方人多吃鱼。
P.63住:百姓住房简陋,官贵宅第宏丽,贫富差距大。(“杜甫朱门……路有……”)
P.63行:普通百姓多用牛车、驴车,贵族出门乘轿,士大夫骑驴、骡
2.宋代的娱乐活动和民俗
P.63乐:东京城打破了唐朝城市的市、坊格局,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业的场所,叫做“瓦子”(“蹴鞠”是足球运动的起源)
P.64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甚为隆重。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P.66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后,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他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
二、P.67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忽必烈即汗位后,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2、忽必烈的统治
(1)政治:建立元朝;创立行省制度;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使西藏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2)经济:重视农业,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重修运河,开发海运,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大都市。
(3)外交:马可·波罗和《马可·波罗行纪》
3、行省制度的创立
(1)主要原因:疆域的辽阔。元朝的疆域比以前任何朝代都辽阔。
(2)主要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3)基础:秦朝创立的郡县制。
(4)主要内容:①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附近地区;②其它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由中央派官吏管理。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设立,始于元朝;③元政府还设立了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还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5)影响:①奠定了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划的基础。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特别是中央对台湾和西藏的统治。③行省制度把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便利了民族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
4、★★★P.69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
(1)P.69主要原因: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元朝统一后,全国各族人民都处在一个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各民族彼此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加强了,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许多民族在一个地区交错复杂的局面,这不仅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P.69主要表现:①元朝时,许多汉族人外迁,为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贡献。②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相处,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③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3)意义: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4)认识:①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基本现象和最高形式是民族融合。②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和冲突是暂时的,民族友好才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③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高潮有三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宋元时期。④民族融合的作用在于它提高了民族素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巩固了国家统一,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5)启示:①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提倡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②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坚决维护祖国统一。③积极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祖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构建和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1、P.72活字印刷术
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15世纪,欧州才出现活字印刷术,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2、P.73---74指南针和火药
战国时人们发现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司南”,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州,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1、P.77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2、P.78---79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
词人
生活时代
风 格
苏轼
北宋
气势豪迈,雄健奔放
李清照
两宋之交
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用口语
辛弃疾
南宋
悲叹山河分裂
3、P.80《清明上河图》
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明朝加强君权的主要措施
(1)P88---89改革行政机构
①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案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直属中央。
②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归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2)P.89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握禁卫、监视、侦查等,P.91明成祖时,迁都北京,继续削藩,并增设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3)P.89加强文化专制。沿袭前代科举制,采用八股取士,使中国的考试制度在走向标准化同时,也固定化和模式化了,加强对士人思想的控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影响: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这种高压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也给明王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三、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它是明政府政治高压的重要表现,表明中国封建政治制度走向衰落。(明朝的资本主义的萌芽是封建经济制度走向衰落的重要表现。)

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

1、★★郑和下西洋
(1)P.93郑和远航的目的:宣扬明朝国威,加强同海外的联系。
(2)P.95概况:1405——1433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纪。
(3)成功的原因和条件:
①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富强。②明朝以前政府大力发展海外贸易;③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④郑和个人具备相当的地理航海知识,坚强的毅力,卓越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客观影响
①积极影响:A、显示了国力。它是明朝政治、经济以及综合国力强盛的反映和标志,提高了中国的国家威望和国际地位,同时也有“耀兵异域”,显示中国强大的一面;B、伟大的壮举,郑和七次下西洋,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但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C、友好往来的典范。它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使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地理和航海知识。D、郑和下西洋也促进了南洋地区的开发。
②消极影响:A、郑和下西洋并没有为国内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没有推动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郑和下西洋所进行的对外贸易,并不是一种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的交易,而是按政府的旨意,坚持的“厚往薄来”的原则,反而给人民增加了巨大负担。B、郑和下西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富强与富有,从而加强了中国人的自我虚骄心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从长远看来不利于社会的安定。
(5)郑和精神
吃苦耐劳,英勇无畏,坚持不懈,和平友好等。
2、P.96戚继光抗倭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的“倭寇”,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戚继光组建了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戚家军”,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追问

额...谢谢,我想要的是一直到元代的优秀的华夏文化,急求。谢谢

追答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人群时期)
距今年代
生产
生活
社会组织
元谋人
170万年(最早)
知道用火
群居生活
原始人群
北京人
70万年
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
山顶洞人
3万年
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会人工取火
血缘氏族
氏族公社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氏族社会)

氏族遗址
距今年代
生活地域
生产状况
生活状况
河姆渡遗址
约七千年
长江流域
耒耜、水稻
干栏式房屋
半坡遗址
约五六千年
黄河流域
磨制工具粟
半地穴式房屋、彩陶

第3课 华夏之祖

1、华夏族的形成: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涿鹿中原),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黄帝——“人文初祖”(贡献:制衣、挖井、舟车、养蚕缫丝、文字、乐谱)
3、尧、舜、禹的传说:
1) 生活在我国原始社会末期
2) 优秀的传统美德﹕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不畏艰辛,为民造福。
3) 禅让制---原始的民主政治。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1、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禹传启建立夏朝,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建都阳城。
2、夏、商、西周政权的更替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暴君
名臣
备注

约前2070年
阳城


——
——

约前1600年



伊尹
殷朝
西周
约前1046年
镐京
武王
幽王、厉王
姜尚
——
3、★★西周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奴隶主统治
(2)主要措施: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意义: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很高兴为你解答,希望能帮到你,祝学习进步,有问题欢迎追问,满意请点右上角或采纳为满意答案,谢谢!*^_^*http://wenku.baidu.com/view/156f0b25a5e9856a56126057.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3
仁,兼爱非攻,民为本,有教无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族气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亡国和亡天下
第2个回答  2014-04-23
秦始皇扫六合一,结束奴隶时代,开创帝国主义封建时代追问

能再多一点吗?最好能到元代,谢谢。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