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戊戌变法,为什么是一场闹剧呢?

如题所述

关于近代史,戊戌变法是怎么都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儿。虽然失败了,但书上依然评价其是一次积极的改良,梁启超、康有为等人也因此称为一代先驱。而喋血菜市口的戊戌六君子,更是名流青史。

这个倒没错,毕竟出发点是好的,改变思想,救国强国嘛。但是关于其失败的原因,书上其实解释得并不彻底。所谓的慈禧所代表的顽固派实力强大,阻碍变法。其实有些片面。

慈禧太后并非守旧派,19世纪中后期的洋务运动就是在她的支持下开展的,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她也一直予以重用。另外,在戊戌变法开始后,慈禧太后虽然没有公开发表声明,但应该是同意或者默许,否则靠着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变法是不可能进行的,更不可能颁布这么多改良措施和法案。

慈禧最后之所以反对变法,维新派和光绪帝也有很大的问题。

关于维新派的失败,其实更多的要从维新派自己本身找原因。因为这场变法,本就是一次不成熟的计划,失败是注定。

当时无论是决策者光绪帝,还是主导者康有为,都严重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这两个人都是典型的“愤怒青年”,血气方刚而又缺乏阅历,他们把改革看得极为简单。他们贪多求快,急于求成,想在一夜之间,改变中国的面貌。但实际上却缺乏切实可行的计划。

维新变法开始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痛陈旧官制、旧军制和科举制度等阻碍改革,力谏应尽快予以破除。光绪帝受其影响,终于痛下决心,颁布《明定国是诏》,提出许多改革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从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发布《明定国是诏》开始,到八月六日,103天中,光绪皇帝共发出改革谕旨286件,平均每天近三件。其中七八月份之交的十七天内,居然下达了132件谕旨。真如倾盆大雨,轰轰烈烈,滚滚而下。诏书的内容包括了政治体制、官僚制度、裁撤冗员、新设机构、发展工商业、建设铁路、开办银行、改革财政、改革教育、更新国防等等,几乎涵盖了社会的每一个方面。

从现在看来,当时维新派的这些改革计划,都是不切合实际,大部分缺乏可操作性。。他们许多具体改革措施鲁莽灭裂,只图一时痛快,不计后果,不留后路,严重冲击了社会精英的根本利益。

比如说,废除科举。那可以啊,但是那些寒窗苦读多年的读书人们怎么安排?大清帝国的所有准备应试的读书人手足无措。

触了“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之怒”。

此外,新的人才选拔计划是什么?没有下文。

裁减旧式军队建新军,也没错。但是裁减下来的八旗和绿营怎么安排?特别是“八旗”这些老爷兵、贵族兵?势力错综复杂,如何去调控,如何去安置?也没有完整的计划。几十万绿营官兵听到裁汰令,更是群情汹汹。

精简机构也没错,可当时维新派一下子就裁撤了詹事府等七个闲散衙门,砸了近万人的饭碗,却没有给下岗官员安排新的出路。此前朝廷搞洋务运动,办新政而不废旧制,朝廷虽有反对之声却也还能容忍。戊戌变法一下子抛出如此激进的裁汰令,却直接威胁到广大文武官员的饭碗。

兴办实业?那更是一句空话。治大国如烹小鲜,先放什么,再放什么都是有步骤的。维新派这样玩儿,显然不靠谱。当时英国人赫德看得很明白,他说光绪皇帝主持的改革。

“不顾中国的吸收能力,三个月内所想改革的政事,足够中国九年消化。”

随着改革措施越颁布越多,越来越多的人看出,这几个年轻人不可能成事。越来越多的中间力量开始变成了改革的反对派,原来改革的支持者也开始袖手旁观。甚至像张之洞等这样开明的地方实权人物,也由原来的热心支持转变为观望、反对。

维新派著名人物张元济在当年给好友的信中说:

“举动毫无步骤,绝非善象。弟恐回力终不久,但不知大小若何耳。”

渐渐的,维新派开始站到了大多人的对立面,反对变法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开始聚集到一起,天天跑到慈禧太后居住的颐和园哭诉,攻击变法和维新人士。

为了平衡朝堂,慈禧逐渐收回了一些权力,比如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

而面对满朝文武和天下学子的一致反对,还有慈禧的打压,年轻的光绪帝不知所措,而康有为这些等手无寸铁的书生预感到变法将会失败,届时自己便会大难临头,于是铤而走险求助袁世凯。

当时袁世凯手里有着全国最为精锐的新式陆军,是维新派变法中唯一支持的军队。所以维新派袁世凯带着他的新建陆军进宫“勤王”,诛杀荣禄等一众实权派,并逼迫慈禧下台,从而掌握大权。

但袁世凯是个聪明人,就当时的形势而言,仅凭他手中那7000新军,就想搞兵变,风险太大。当时京畿地区有多支军队,都是效忠慈禧并且由荣禄直接控制,并非只有袁世凯的新军。比如聂士成的武毅军一万五千人,宋庆的毅军有一万多人,董福祥的甘军也有万人之众,此外直隶地区还有淮练军和绿营兵,总计人马六万之众,这些军队袁世凯可没把握对付;而且袁世凯小站练兵的时间还未长,军队人数又比较少,战斗力如何还难说。

而且当时荣禄已经嗅到了一丝不妙的味道,于是早已经密调聂士成部五千人全副武装来到天津,并调董福祥部进驻长辛店,宋庆继续留守山海关,控制关内外联系。袁世凯就算是想出其不意打时间差都不大可能。

于是,他并没有入伙维新派,反而是向荣禄告密了。最终,维新派密谋的事情败露,慈禧勃然大怒,并迅速做出反应。她从颐和园回到紫禁城,以“皇帝生病”为名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临朝“训政”,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全部都被废止。

此后清政府大肆抓捕维新派。最终谭嗣同血溅菜市口,康有为逃亡了海外。

历时103天的维新变法宣告失败。

很显然,维新派都是一帮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书生,不懂得官场的权力斗争,更不知道改革是很难的,改革必然要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权益,所以要想方设法如何团结既得利益者,减少改革阻力。

而维新派仗着光绪帝的支持,强制推行新政,引起各方强烈不满,就是光绪帝实权在握改革也难成功,何况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帝,所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甚至于当初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就已经有预感变法将会失败,他在写给一个朋友的信中说:

我大哥康有为的计划过于广大,而支持他的同志又太少,举措太激烈,因此排挤他猜忌他的人处处都是,而皇上又无实权,变法怎么会成功?我深感忧虑。

总的说来,戊戌变法完全就是一“口号革命”,如小孩儿过家家,闹着玩儿的,还不如洋务运动来得实际。慈禧从开始的支持转变为抵制也合乎情理。他给了光绪和维新派机会,可他们显然把事情给办砸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