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中送别体裁的诗赏析

如题所述

阮郎归·潇湘门外水平铺
  宋代:秦观
  潇湘门外水平铺,月寒征棹孤。红妆饮罢少踟蹰,有人偷向隅。
  挥玉著,洒真珠,梨花春雨徐。人人尽道断肠初,那堪肠已无。

  译文
  在冷冷的月光笼罩下,潇湘水平静地从门外流过,一只孤舟泊在岸边,扬帆待发。离别的苦酒已经饮过,离别的情话也已经说过,然而在启程的这一刻,为词人送别的女子却踟蹰不前,向隅而泣。
  女子流泪告别,梨花带雨。一般离别只是令人肠断,而这场离别早已令他痛断肝肠,连肠也无了。

  赏析
  “潇湘门外水平铺,月寒征棹孤。”首二句写离别的环境。送别的时间是在寒夜,而即将启程的船只有孤零零的一个,越发使送别的场面增添了冷落的气氛。这两句不仅为全词营造了冷清凄惨的氛围,而且显示出一种离别的紧迫感,为下文写离别情事张本。

  “红妆饮罢少踟蹰,有人偷向隅。”后两句笔触转向离别之人,“红妆”和“有人”实际上是一人,就是义ji。“有人偷向隅”取自于“有一人独索然向隅”之意。“踟蹰”二字,反映了她心中的依恋与不舍;偷偷向隅,又显示出她的矜持与体贴。

  “挥玉箸,洒真珠,梨花春雨馀。”过片承接上片最后一句,具体形容这位女子哭泣的情态。连用三个形象比喻义ji的眼泪:如玉箸,如珍珠,如春雨,连连不断,展现了一位形象优雅、感情真挚的美丽女性形象,使读者深深体会到,词人与这样深爱他的人离别,是何等伤心与遗憾。

  “人人尽道断肠初,那堪肠已无。”面对义挥泪如雨,词人心中的痛无法抑制。结句“那堪肠已无”,是秦观泣血之语,包含着词人无数的新愁旧恨,是长时期压抑的情绪的爆发,也是他辛酸经历的总结,一颗受尽世事折磨的麻木痛苦的心跃然纸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8
这个有很多的,比如说那个王延龄的送别诗。
第2个回答  2020-10-28
在古诗词当中有很多关于送别的古诗呀。比如说《芙蓉楼送辛渐》《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别就是古诗的一个题材。
第3个回答  2020-10-28
中国古诗,中国古诗宋词的词是题材的磁场吗?应该行为应该是正常的,是非常不错的,我们都喜欢是正常运用。是非常不做的
第4个回答  2020-10-28
古代《送别诗》名篇撷拾赏析

古人诗词当中,送别诗是最常见的题材之一。因为古代交通不便,通信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因而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常常设酒饯别,或折柳攀杨,或赠物送银,有时还要吟诗作赋,以表深情。

十首经典《送别诗》诗词赏析
古人外出,有的访亲寻友,有的贩运经商,有的进京赶考,有的从军戍边,有的异地为官,有的告老归乡,贬谪升迁,生离死别,难以一一,然而,无一例外的是离别愁绪,积郁悱恻,忧思愁苦,感慨万千。

以解忧,唯有诗酒,酒可助兴,诗以寄情。或感伤,或激昂;或抒情,或向往;或激励,或劝勉;境遇差别,感受迥异,因此诗词表达的意境自然不同。

送别诗第一高手当属诗仙李白,各种情形的送别诗在他那里信手拈来,或者酣畅淋漓,豪放洒脱,或者饱含热情,意境开阔。篇篇经典,句句绝妙,如有神灵之助,不愧“诗仙”称号。

譬如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年轻之时,喜欢结交,仗义疏财,豪放洒脱,气吞如虎,“少年不知愁滋味”,“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气势,使得送别犹如英雄会。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此首送别,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告别故乡,梦想建功立业,雄心壮志,志在千里,想象瑰丽,意境高远,思乡之情,深藏心底。

《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青年李白,与友相别,虽然依依惜别,依然志向不改,即便是犹如孤蓬漂泊不定,也有朋友默默惦念之情,当以自勉。

李白东游归来,寓居安陆,岁月蹉跎,结识孟浩然,当是人生一大幸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闻友出游,不能随往,以诗寄情,《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以景见情,境界开阔,含蓄内敛,饱含真情,令人读之神驰心往。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诗据说作于李白晚年流落之时,汪伦为一村夫,偶然相聚,倏忽而离。李白洒脱不羁,不拘形迹,说走就走,不讲客套;汪伦真性情,率真质朴,以歌送友。直呼其名,毫无忌讳,不雕凿矫饰,真情流露,君子之交淡如水,一切繁文缛节都抛掷脑后,也许只有落魄之人才感触最深,也体会最真。

李白之外,若论饱含真情、令人伤感、艺术感染力最强的送别诗词,当属“诗佛”王维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前句写景,后句抒情,情景交融,蕴含真情。频频劝酒,殷殷话别,片言之悲,令人心折,浅显直白,深邃隽永,艺术感染力极为强烈,后来被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一唱三叹,传唱千古,堪称送别诗悲情之首。

借送别之际,剖肝沥胆,表明心迹,告慰友人,志向不改,那么当属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博学多才,超绝群伦,奈何一贬再贬,命运多舛,因此借送友离别之际,自明心迹,犹如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洁白无暇的冰心,以表明自己的志向高洁的品节。

而送别诗当中,相互劝勉的诗词佳句,当属“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在这首送别诗中,诗人一改以往送别诗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劝诫朋友不要像小儿女那样挥泪感伤,要知道虽然远隔天涯,然而我们永远心连心,勉励朋友要坚强,气象壮阔,格调高昂,意境旷达,雄浑豪放,“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成为千古名句,传诵古今。

若论激励的送别诗,那应该以唐朝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气势最为奔放,《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董大为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因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被迫离开,于是高适送别之时,赋诗两首予以激励,这是其中之一,慷慨悲壮,蓬勃向上,笔力雄健,气势奔放,令人读了情绪激昂,斗志昂扬。

关于告别的诗词,还有太多太多,用汗牛充栋、车载斗量来形容也不为过,每首精品诗词的背后都隐含着一个故事,一段交往。这些诗词字字含情,句句感动,归结到一起,那就是真情,那就是古人重情、惜情、恋情,不管友情、亲情、爱情,只有真情在胸,有感而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才能感动古今,千古传诵。

然而,如今的人们,交通是便利了,通信更加发达了,只要相见,地球上不超过一天即可到达;只要想念,一个视频电话就可以及时接通。可是,为什么,反而感觉到人和人之间的感情似乎有点淡漠了,难道人和人之间的感情随着时代进化反而疏远了,相逢犹如陌路,同床还做异梦,恋情恰似儿戏,友情不经权衡。
第5个回答  2020-10-28
诗词赏析,需要结合诗人的年代背景,分别是有原因的,也是迫不得已的,有升迁的有被贬的,里面包含了真挚的友谊也有无奈与不舍,读起来犹如身临其境,依依不舍的情感瞬间再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