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是哪首诗?

如题所述

乌台诗案:

本质:文字狱。   诗作:苏轼 《湖州谢上表》

时间:北宋元丰二年。  

涉案人物被告——苏轼。主控——御史何正臣,御史李定

审理地点: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涉案缘由: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有一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句中"其"为自称,他以自己同"新进"相对,说自己不"生事",就是暗示"新进"人物"生事"。就被新党抓住了把柄,说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对皇帝和朝廷变法不满。

结果:苏轼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其弟其友,牵连被贬

 提到文字狱,我们可能最先想到的是明清,那时候对思想管控严密。而宋朝一直是重文轻武,怎么也会发生文字狱呢,还是发生在大文豪苏轼的身上。这就得从当时北宋的政治环境说起了。

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 ~1077)任用王安石变法。宋神宗赵顼是一位很有抱负得君主,为了改变当时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开始大力支持王安石变法,但是王安石变法理念是好的,具体实行起来因为所用非人,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导致变法失败。

神宗不甘心变法就这样失败了,亲自上阵主持新一轮变法,史称“元丰改制”,这也是“乌台诗案”爆发的时候。

 变法肯定要触及到某些人得利益,于是出现了反对变法得”旧党“(司马光、欧阳修)。“旧党”和“新党”的辩论就从政见不同变成了人身攻击、争权夺利、排除异己,这样一来栽赃陷害、造谣生事等下作手段自然就有人使出来了。

再说回“乌台诗案”的主角苏轼,苏轼本人并不反对变法,但是性格直率在一次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得罪了“新党”被赶出京城。后来由徐州调任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没想到就是因为这首诗,让自己成为了这场‘文字狱’的主角。说白了,苏轼就是新、旧党争的炮灰。

为啥苏轼能成为炮灰呢:原因有二

第一,苏轼头上的光环太亮,文坛领袖,他的诗文才华天下皆知。皇帝要变法,要控制舆论,必然会十分在意文人士子们的想法。而苏轼作为文坛领袖,他对变法稍有一点不满,都会被有心人无限放大。皇帝其实也知道苏轼无辜,所以没杀他,但是也不能重用他,得拿他来杀鸡儆猴呢,所以最后是把他贬往黄州,并且牵连了很多人,都贬了。

第二,我们的苏先生实在是太过耿直,太爱说实话了。他其实并不反对变法,但是看不惯变法所用非人。就忍不住提提意见,这样,新党一派就把苏轼看成旧党,找他麻烦。

后来王安石变法彻底失败以后,司马光等旧党主政,完全废除了新法,苏轼又看不下去,耿直地又替新党说了几句公道话,旧党就认为苏轼是新党一派,又把他贬谪。

所以,我们的苏大学士可谓是一生多磨难啊,好在他心胸豁达,能苦中作乐。不然非抑郁了不可。

由此也能看出,苏轼是个正直公允,坦荡无私,不善趋炎附势的磊落君子,可惜这样高洁的品质很难在污秽的官场生存。纵使苏轼才高八斗,也只能寄情山水,无法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乌台诗案”既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他文风的一个转折点。此后,他文风大变,不再锋芒毕露,而是属意老庄、曲情山水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03
是当时发生的一场文字狱案,是为了弹劾苏轼才发生的,是《湖州谢上表》这首诗。
第2个回答  2020-07-03
是苏轼的《湖州谢上表》这首诗,该案是北宋时期最大的一起文字狱。
第3个回答  2020-07-03
因《山前绝句》此诗获罪,苏轼是坚决反对改革,抵制新法的旧派。御史是革新派,故以诗为借口打击旧派。
第4个回答  2020-07-03
乌台诗案主要讲的是苏轼,苏轼担任官职时正好朝廷进行变法,而苏轼支持的是守旧派,不赞成变法后被新派陷害说苏轼的诗中斥责皇帝,然后苏轼入狱。被陷害的诗是《湖州谢上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