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的诗是哪一首

如题所述

出自红楼梦
菱荇鹅儿水
清 · 曹雪芹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这是林黛玉代贾宝玉作的一首五律,诗中所描绘的,是大观园“浣葛山庄”迷人的景致。诗题是由元妃指定的。这是一首相当出色的写景诗。

  一开始,诗人就以简洁明了的笔触,先用两句诗切入诗题。“杏帘”句,一方面既传达出春风中杏红柳绿,酒旗飘扬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另一方面,又是对诗题中“杏帘”两字的巧妙绾合。“在望”句,写远远望去隐约可辨的田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式的农庄生活一片向往之情,并借以点明诗题。这样,一个诗题分两句吟咏,句法圆活且自然浑成。

  “菱荇”以下四句,写客人眼中所见的山庄景色:这里,鹅儿在长满菱叶、飘着荇菜的清澈水面上自由自在地嬉戏玩耍,燕子更匆匆忙忙地从桑榆林中衔泥而去,到屋梁间构筑它们温暖的窝巢;而在弥望无际的田野上,一畦畦韭菜于春风中长得翠绿欲滴,一片片稻田飘溢着阵阵花粉的清香,好象在预告一个丰收的年成。在这片理想的“乐土”上,一切都生活得幸福而安谧。

  从写景的角度看,诗人的笔法是相当细腻的:既注意动静相间,色味协调,又兼顾到点面的结合,尤其是“菱荇”两句,全由名词组成。这种特殊句法的运用,如果没有较高的驾驭语言的技巧,是很难获得成功的。但对于象林黛玉这样才华横溢的女子来说,只不过是略施小技而已。
  诗的最后两句:“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以“颂圣”结束全诗,正所谓“曲终奏雅”。在颂圣中,诗人流露出对没有饥荒、没有冻馁的太平盛世的颂美之情,这是有粉饰现实的一面的,它说明作为大家闺秀的林黛玉毕竟对当时那种“水早不收,鼠盗蜂起……民不安生”的社会现实还是缺乏足够的认识的。
  这首诗的首联,上句以“杏帘”开头,下句用“在望”开头,巧妙地将题目包含在内,描绘出了山庄的远景。中间两联对仗。颔联不用动词, 全用名词,将几种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生动活泼的农家图。颈联则改用正常的语序,读来流利上口。尾联尤其能够体现出黛玉的聪明才智。这首诗引用典故,笔法细腻,全诗动静相间,色味协调,充满了一种怡然自得的山野气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1
答:《红楼梦》中林黛玉做《杏帘在望》,“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没什么不妥。而且这两句是全诗的神来之笔,读来让人感觉诗句是活的,流动的诗句。起句写春韭绿,对句写稻花香,暗含了时间上的跨度,“一畦春韭绿”写实景,“十里稻花香”写幻觉,是虚景,接下来二句以幻入幻,顺水推舟。“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这也就是一句为元春以及当时皇帝歌功颂德的虚套话。全诗如下: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今译:

黄色的酒旗招引客人前来酣饮,

远望过去但见隐约的山庄。

种着菱荇的湖面鹅儿正在戏水,

桑树榆树间燕子穿梭,它们的枝叶正是燕巢的窝梁。

一畦韭菜在春风中长得翠绿,

十里稻苗转眼变成了金黄的景色,散溢着花粉的清香。

开明盛世再没有饥荒和冻馁,

又何用争分夺秒忙忙绿绿地去耕织呢?

完毕谢邀

翠蜻蜓
6382粉丝 · 11万赞
搜索
免费听蒋勋说红楼梦
红楼梦全集听书免费
林黛玉怀孕了没有
北静王为何不救贾府
红楼梦里最诡异的人
林黛玉婚后被宠小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13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
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
学们。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出自清代曹雪芹的《菱荇鹅儿水》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1 全文赏析颔联“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句画出一幅生动的画面:鹅儿在
长满菱荇的池中嬉戏游水,燕子从桑榆林中衔泥飞出,筑巢于屋梁之间。此
联仅用名词构成句,而未用动词或形容词,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句
法。
第二联“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这做得好不好?你说这两句里面,哪个
是主语?哪个是谓语?没有的。没有动词、没有用形容词,全是名词放在一
起,“菱荇鹅儿水”,这个就是诗歌的特殊句法。你可以想像,鹅儿在那里戏水,
水上面有菱荇,这些不要讲出来。就用“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也是这样,
燕子在树里穿来穿去,把桑树、榆树的枝条来做自己的窝,回来做自己的燕
窝,这些你自己去想像吧。它是这样的一种句法,这是特别地工整的句法。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这句诗可以和“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媲
美,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并论,是林黛玉的许多佳句之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