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兵汉武(十四)王恢支持刘彻讨伐匈奴,为何反而被刘彻下狱逼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2

征讨匈奴,将西汉的军事实力推到巅峰的境地,这是汉武帝刘彻一生最大的功绩。从史书记载来看,刘彻推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最初也受到了朝廷内部大量官员和贵族的强烈反对。在这样的 历史 背景下,支持刘彻北伐匈奴,反对和亲政治的官员凤毛麟角。大行令王恢是最早反对和亲并支持刘彻打仗的官员,一度受到了刘彻的重用。然而在马邑之谋的战争中,他因为没有及时出击匈奴而获罪下狱,最终被逼在狱中自杀,留下很多疑点。本章节就对王恢之死的根本原因进行探讨,看看刘彻将其下狱的缘由是什么。

王恢是燕国人官吏出身,官至大行令,这是个负责朝廷与各诸侯国联系的官员。因为燕国处于北方边疆,与匈奴人接壤,所以深受匈奴南下入侵之害。当时西汉朝廷采取的是和亲政策,通过和亲缓解与匈奴的矛盾,减少边境上的冲突。然而这种办法不但没能制止匈奴南下入侵的野心,反而助长其嚣张气焰,让边境百姓深受其害。王恢是力主放弃和亲政策的官员,希望朝廷向匈奴出兵,是主战派官员的代表人物。因为刘彻也对和亲政策反感,所以他重用了王恢,并将讨伐匈奴的政策拿到朝廷中讨论。

然而当时的朝廷官员由主和派占据绝对优势,官员们几乎一边倒地反对向匈奴出兵。御史大夫韩安国便是主和派的代表,他提出了“ 彊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 ”的理论,受到了朝廷绝大多数官员的支持。韩安国认为匈奴兵马强壮,长期在北方草原生存,西汉在那里作战并没有优势。而且那里的利益也不属于中原百姓,即便打胜了也没有什么好处,反而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治理。所以他认为西汉军队再强盛,到了匈奴的地盘上也是强弩之末,连鲁缟都不能击穿,更不要说消灭匈奴了。

由于朝廷中反对战争的舆论很盛,刘彻只能暂时放弃讨伐匈奴的想法,继续与匈奴进行和亲政策。后来雁门马邑的豪强聂翁壹向王恢进言,说他有办法诱杀匈奴的军臣单于,王恢便把这个事情向刘彻进行了禀报。刘彻感到很高兴,设计了在马邑诱杀匈奴军臣单于的战争,这便是史书上记载的马邑之谋。

当时刘彻派出了三十万大军,由御史大夫韩安国出任护军将军统领,卫尉李广、大行令王恢、太仆公孙贺、太中大夫李息领各军到马邑埋伏。这个计划在最初非常顺利,聂翁壹成功用斩杀马邑官吏和献城投降诱使军臣单于南下。但军臣单于率领十多万匈奴骑兵到了武州塞时,却发现了异常之处。

军臣单于发现马邑城外遍地牛羊,却没有放牧的人,感觉到事情蹊跷。于是他改道攻打附近的汉军卫所,活捉了武州尉史,问清楚了伏兵的情况。军臣单于于是快速带兵北撤,等待在马邑周边的汉军伏兵扑了个空。当时王恢听说匈奴人跑了,本该按计划追击匈奴的辎重军队。但他考虑到自己只有三万军队,不是十多万匈奴兵的对手,便放弃了追击。回到长安后王恢因为畏战而被人弹劾,刘彻以临阵脱逃的罪名将王恢下狱,廷尉对其判处死刑。王恢写信向刘彻申辩,又拿钱贿赂了丞相田蚡,希望能通过王太后求情。

刘彻并没有接受王恢的申辩,他认为即便匈奴逃跑,王恢率领军队追击后勤辎重军队,也会有所收获。王恢畏战而临阵后退,这使得汉军军心大失,让几十万大军的调动毁于一旦。最终王恢迫于刘彻的政治压力自杀,而匈奴与汉朝也因为这一场几乎没有接触的战争而撕破了脸皮。

很多史书认为,王恢被迫自杀是个刘彻出兵劳而无功买单。王恢是马邑之谋的主要策划者,也是朝廷中极少的主战派官员之一。刘彻听从他的建议出兵三十万埋伏军臣单于,最终却什么都没有捞到,丢尽了脸面。刘彻逼死王恢,实际上是让王恢背负失败的罪名,维护自己皇权的威严。

这种说法看似合理,实际上是完全不能成立的。这次出兵的最高统帅是御史大夫韩安国,如果有人需要负责,韩安国应该是首当其冲。所有埋伏在马邑的汉军都没有出兵追击匈奴,只处死一个王恢显然是不合理的。虽然王恢是马邑之谋的策划者之一,但他所策划的那么部分是成功的。在他的策划下成功地诱使了军臣单于率军南下 至马邑附近,只是没有进入埋伏圈而已。即便王恢要为失败负责人,也不该是死罪,而其他人都不获罪。所以刘彻以畏战和临阵脱逃来逼死王恢,显然是不合情理,也是难以服众的。

实际上刘彻逼死王恢的原因并非他的临阵退缩,而是他在下狱后所作出的非常规操作。刘彻提出中止和亲策略,想要北伐匈奴大军,其重要目的是要通过战争夺取朝廷中的大权。当时刘彻刚刚亲政,朝政大权把持在以丞相田蚡为首的外戚集团手中。田蚡是刘彻的舅舅,王太后同母异父的兄弟,主导了朝廷对于匈奴的政策。朝廷中主和派的首领韩安国,便是通过贿赂田蚡才当上御史大夫的。可以说关于匈奴的主战派和主和派的争执,实际上是刘彻和田蚡外戚集团的斗争。而王恢则是刘彻争夺朝政大权的抓手,政治意义非同一般。

刘彻支持王恢的马邑之谋,实际上是想通过这次战争的胜利拿回朝廷的主导权。哪怕只是小胜,他都可以通过赏罚来调整朝廷官员,以改变外戚集团把持朝政的格局。然而这次谋划的失败,不但让朝廷三十万大军扑空,也让刘彻和主战派背负了极大的政治压力。刘彻以畏战的罪名把王恢投入狱中,其实是让王恢暂时背锅,减少他的政治压力。然而王恢在面临主和派的穷追猛打时却选择了贿赂田蚡,这相当于向主和派投降,这是刘彻不能接受的。如果王恢不死,朝廷中主战派将会一蹶不振,刘彻的皇帝颜面也会扫地。

这次出兵马邑的将领中,除了领兵的御史大夫韩安国是主和派,其他的都是主战派或者刘彻的心腹。韩安国在历次对匈奴的战争中都是阳奉阴违,除了退缩就没有别的操作。其他的将领都是积极同匈奴作战的,尤其是卫尉李广更是以飞将军的名号著称。但是他们都没有出兵追击匈奴,这就显得非同一般了。可以说是主和派主导了这次战争,甚至是主动放水让军臣单于跑掉,以此来打击刘彻主战的信心和威望。别的将军屈服于主和派还情有可原,王恢作为马邑之谋的策划者都退缩了,刘彻就觉得难以原谅了。

最让刘彻气愤的是,作为主战派代表的王恢在被下狱后,却向主和派投降了,这让刘彻如何自处?如果以后朝廷中的主战派和心腹都如此操作,刘彻岂不是成了外戚集团手里的傀儡皇帝?因此在刘彻眼里王恢必须死,不死不足以挽救主战派的信心和皇帝的威望。而主和派早就对王恢恨之入骨,自然不会为了贿赂而救他,所以王恢把自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绝境。为了保存家族的后续,王恢选择自杀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至少王恢死后,主战派和主和派的脸皮被撕破,他们不会轻易向主和派投降,刘彻的皇权还有所保障。

从战争的角度看,马邑之谋是失败的,但从政治的角度看刘彻却作出了最大的挽回。他逼死了王恢,至少保证了自己的基本盘不会轻易地投靠外戚集团,也为铲除王氏外戚在朝中中势力奠定了基础。以田蚡和韩安国为首的外戚集团破坏了这次战争,却把自己出卖国家的嘴脸暴露无遗。朝廷中也有一部分人不愿意投到这样的外戚集团门下,反而向刘彻的阵营靠拢。总的来说王恢之死是两个集团 政治斗争的结果,王恢是刘彻为了稳定朝廷大局而牺牲的棋子。这样的棋子在刘彻一生中比比皆是,皇权的无情可见一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