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如题所述

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是:

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了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本文中我为大家总结了初中阶段常考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其他修辞手法

比喻

1、定义: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

2、分类: 明喻、暗喻、借喻。

3、作用: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特点。

比拟

1、定义: 意思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2、分类:

(1)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2)拟物。拟物又包括两类:一是把人当做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二是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写。

3、作用:

(1)增添特有的情味。

(2)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3)能启发读者想象,使文章更生动。

夸张

1、定义: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可分为"普通"类和"超前"类。

2、分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现有成语寸土必争、滴水不漏、寸步难行等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又如宋·范仲淹《御街行》中的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也是这个意思。

3、作用: 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排比

1、定义: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2、分类: 成分排比、分句排比、单句排比、复句排比。

3、作用: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