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是怎样体现虚实结合的?

如题所述

《雨霖铃》是柳永描写“羁旅行役”的名篇。写的是作者离开汴京(开封),与情人话别。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坎坷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雨霖铃》是长调,柳永又特别擅长铺叙,所以词以离别的场面和进程为背景,在叙事的过程中进行写景、抒情。离别时的一切情状——眼中景,景中人,人中事,事中情,情中理一一都被作者精妙地编织到整幅离别图中,达到叙事、写景、抒情乃至于说理的有机统一,这样就不单单是情景交融了,而是进一步地形成了物我一境,人景一体了。
《雨霖铃》抒写柳永在汴京同恋人分手时的离愁别恨,艺术手法相当高。概而言之有一托物言情、广用白描。如“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本词白描手法相当好。刻画人物神态,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临别时千言万语,竟无从说起。几笔勾勒,传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时那一刹那,内心世界相当丰富。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托物言情,展现情思:捕捉了月西沉、天将晓的情景;杨柳岸使人联想到折柳赠别的习俗,依依杨柳,绵绵别情。二、点缀渲染,恰到好处。刘熙载《艺概》中谈到:词有点(点缀)、有染(渲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它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亦。此意乃是以画法论词,从中可看出柳词中有画,反复渲染。即精雕细刻,又大胆泼墨,前后照应,委婉自如。柳词的点染技巧,确实达到很高的成就。柳词对苏轼、秦观、周邦彦等名家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影响。但也应看到柳词有的句子过于平俗,尚欠文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1-11
上阙实景下阙思想,虚实结合 --“为什么叫锐雯叫锐萌萌。”“因为她会QAQ啊。”
第2个回答  2016-01-11
梦中情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