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一定要有好报吗?

如题所述

最近一直在拜读南怀瑾先生的《金刚经说什么》,深深被佛陀的智慧和境界所吸引。

佛教虽然不是起源于我们本土,却在儒释道三位一体的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些流传于民间的话语,仿佛都在告诉我们佛陀有关“因果报应”的思想,我们也深受这些信念价值观的影响。

八岁的儿子知道我喜欢看有关佛学的书,前段时间送了我一本一行禅师的《佛陀传》。书中描写道,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连在外出化缘时被仇家乱棍打死。目犍连是最早皈依佛陀出家的高僧大德,却死于非命。就连佛陀本人,发愿普度一切众生,倾尽一生说法49年,临终时却被一碗有问题的饭菜害死。

当读到这些,心里觉得的很难受。经常说的“五福临门”的最后一福是善终,临命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牵挂和烦恼,安详且自在的离开人世。佛陀和他的弟子都一生修行,行善无数,不是说种善因得善果吗?为什么两人却落得如此下场?这样修行、奉献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三年来,一直坚定的走在传播家庭教育的路上,因为心中有一个期待,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能为家族和自己积累福报,吸引更多的好运。现在来看,未必如此!

作为凡夫的我带着这个困惑,开启了一番心灵探索之旅

前几天,在刚刚结束的父母教练课上,柯建希老师讲到价值观和信念系统对一个人一生的的影响时,正好拿“好人有好报”这条信念做例子。柯老师说到,当我们持有这个信念,做好人做好事时就会有所期待,期待会有好的回报发生。林院长在人生导师班上讲,爱是单项的,就像太阳,从来不会因为我们没有回报什么而停止照耀我们。这样来看,带着这样的期待,这个“好人”是否就要带上引号了?

《金刚经》中描写道,佛陀发愿灭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却不认为有一个众生是由他灭度的。帮助了人,却心无挂碍,了无痕迹。

我在想,佛陀这么伟大,他在临终前,会怎样看待这最后一餐?《佛陀传》中是这样写的:

即使在临死前还在为害他的人开解,这就是佛陀的境界:无我,无分别心,利益众生!这或许就是林院长所讲的,爱是单项的,不为回报,不计得失!

这便是佛陀的境界!

这样来说,佛陀也好,目犍连也好,他们临终前一定是安详的、淡然的、没有嗔恨,甚至他们已经预知到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也能全然的接纳这种无常的变故。

如果我们能像佛陀一样,没有期待、不计回报,用单向的爱、单向的慈悲之心来对待自己的孩子、爱人、父母、周围的人,用无分别之心来对待发生的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那我们的这个小家庭、小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诸行无常”这也是佛陀思想的另一个观念,无常是指整个宇宙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一切事物都会改变。我们总是喜欢那些我们喜欢的、对我们有利的变化,而不愿意接受那些不好的变化,这便是我们苦恼个痛苦的根源。

经常在路边停车,有一天,我的车前档玻璃被贴了一张大大的A4纸,用胶水粘了个结结实实,正好挡住开车观察前方路线,纸上写着以后禁止在这停车。这么偏僻的一条小路,路边还专门画着停车位,为啥就不让停了?在这停车又不挨谁的事!

心中气恼和各种抱怨都来了。

突然想到“诸行无常”。是呀,这个世界变化才是很正常的事,今天遇到这样的事也很正呀,这个停车位原本就不属于我,为什么就不允许别人把它收回呢?我无需跟无常对抗,这样一想,心情好多了。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也是一样吗?孩子吵架了、顶嘴了、早恋了、被叫家长了、迷恋手机了、不想写作业了……。孩子在他的成长历程中肯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当我们不接纳这些事情的发生,焦虑、恐惧、担心、指责、抱怨就会相伴而生,而这些感受往往会限制住我们的思考,让我们无法找到更加智慧的应对方案。

回到我们的主题,佛陀和他弟子的死不也是种无常吗?如果行善积德就一定得善终的话,那岂不是成了恒常不变了吗?这并不符合这个世界的真相!

“好人有好报”,“种善因得善果”又该怎么理解呢?

最近为了能给儿子树立一个自律勤快爸爸的榜样,开始帮爱人一起做家务,做饭、洗碗、拖地、洗衣服啥活都干,虽然干的不多,但时间久了开始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和成就感。

有一天,在拖地的时候,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问号,我拖地是为了什么?这个看似简单到快要幼稚得问题让我有了很多的思索。

我拖地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一个干净的地面,整洁的环境?如果是这样,那在我一下一下拖地的时候,当时当下我会产生怎样的念头?“把这个房间拖完,再把客厅拖完就结束了”,“赶紧快点拖,还有别的事”……。当有这些念头的时候,感受到内心是有一点急躁和焦虑的,发现我并没有活在当下,而活在未来。恐惧曾经发生的,焦虑未来还没有发生的。没有活在当下,这便是我们内心很难得到安宁、平和的原因!

有了这个觉察,我再来感受拖地的过程,发现地面拖过之后,灰尘要么被推开,要么吸附到拖把之上,每拖一下都可以让那一小块地面变得明亮整洁。

整个过程内心充满了宁静平和。

突然意识到,如果拖地是因,地面干净是果,那真正的果报,绝不仅仅是地面的干净。当时当下的过程,是一个更大的果报,因为安住当下,可以得到那份久违的宁静和平和。

这样来想,“好人有好报”、“种善因得善果”,就好理解了。做好人、种善因不仅是为了能得善终,最大的得果报,其实宇宙早就给到我们了,那就是做好事、种善因的过程。也就是说佛陀和目犍连可以用一生来修行,可以向无数众生讲经说法,可以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便是最好的果报。

我所选择的这条路,这条传播家庭教育的路,结果是什么样,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一直走在这条路上,虽然还做不到完全的无我利他,但只要在这条路上走着,就是一场最好的修行,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果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