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诸葛亮借箭 ”后面是什么?

如题所述

歇后语“诸葛亮借箭 ”后面是”有借无还“

读音:[zhū gé liàng jiè jiàn zěn yǒu jiè wú huán]

出处:罗贯中的《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故事:《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主要描述周瑜为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算定了大雾之日,便借子敬二十只草船驶往曹营,曹操因疑雾中有埋伏,便令以乱箭射之。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船轻水急,曹操追之不得,使孔明既安全借得箭,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告诫我们的道理:

    要善于利用各种条件,包括对手的性格,气象条件,来巧妙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2.要有丰富的知识,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

3.当别人超越自己时,要看到别人付出的辛劳和汗水,真诚、虚心地向人家学习,找出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成绩。俗话说得好:“为朋友的进步而高兴,为别人的荣誉而喜悦。”这是胸怀宽广的表现。 

三国的歇后语: 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曹操下江南——(来得凶, 败得惨)、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周瑜打黄盖 ——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22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借箭”出自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该书主要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诸葛亮借箭”源于三国的一个典故,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枝箭。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军士和草把子。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天还不亮,诸葛亮下令开船,并让军士擂鼓呐喊。曹操只叫弓弩手朝来船射箭。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师,这时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10万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