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之前是什么朝代

春秋战国之前是什么朝代

春秋时期(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东周之前是西周(前1046—前771),西周再往前是商朝,商朝再往前是夏朝

周朝最后平王虽临危受任,却难以力挽狂澜,况且背负着间接弑君杀父的罪名,曾经不可一世的周天子早已威望扫地。

天灾人祸致使国力锐减,都城东迁又丧失大片故土,人寡、财薄、地狭,无力抵御外族入侵,必须依赖诸侯庇护,曾经固若金汤的周王朝也已名存实亡。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弱臣强的情形之下,各路诸侯明目张胆的指点江山,面对天下共主之位的诱惑,不可避免的陷入了逐鹿争霸的纷乱时代。

中原狼烟四起,春秋拉开帷幕。正所谓乱世出英雄,百家争鸣,战火不休,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有幸被历史铭记的人物不在少数,其中,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号令一方、名垂千古,史称“春秋五霸”。

扩展资料

春秋和战国并没有明确的界线,普遍以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史称“三家分晋”,形成了齐、楚、燕、秦、赵、魏、韩,此消彼长的制衡并立格局,史称“战国七雄”。

至于春秋和战国的区别,简单来说,在春秋时期,和诸侯国还是遵从周礼的,打仗更像是兄弟间的约架,纯粹的打,大部分都是讲礼仪的,很少被灭国。

春秋后期到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打仗开始用兵法,用套路,导致礼乐崩坏,战争从此以灭国、抢夺为主,遮羞布被扯了下来。

春秋争霸,战国称雄,因此后人要对这两段时期进行划分。战争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却也促进了新兴的制度建立,变法运动在各个诸侯国中如火如荼的开展。秦国以最彻底的姿态取得变法成功,成为诸侯国中首屈一指的实力强者,代周自立之心昭然若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战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9

春秋时期(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东周之前是西周(前1046—前771),西周再往前是商朝,商朝再往前是夏朝。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的战国时期,经过春秋长期激烈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开始,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国,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

在晋文公回晋即位的时候,有不少随从随他回国,结果这些人的后代们经过长期征战的洗礼,渐渐在晋国成为贵族。

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497年,晋国国政把持在范氏、中行氏、赵氏、韩氏、智氏、魏氏的手上。公元前455年,晋国贵族只余下智、赵、魏、韩四家。智氏出兵攻赵氏,并胁迫魏韩两氏出兵。战事持续两年,后赵氏游说魏韩两家倒戈,灭智氏,瓜分智地并把持晋国国政。

公元前438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幽公仅余绛、曲沃两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立韩、赵、魏三家为侯国,从此时进入战国时代。

扩展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积极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

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

改革与争霸战争并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显著社会状况。可以说,春秋每一位霸主的出现都是改革的结果,战国七雄之所以能并踞中华大地,也是不断革新的结果。

原因是,称霸战争需要以政治经济作为后盾,进行改革是迅速提升诸侯国实力的必要手段。从春秋到战国,是改革接着改革,战争连着战争,在改革中国家强盛,在战争中国力受创。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发展进步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战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0

春秋时期(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东周之前是西周(前1046—前771),西周再往前是商朝,商朝再往前是夏朝。

周是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始祖名弃,善种植,尧舜时被封为“后稷”,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及杨陵区一带)。公刘时由邰迁到邠(今彬县、旬邑县之间),到古公亶父时迁到岐山之阳的“周原”(今扶风县与岐山县交界处)。

姬昌死,其子姬发(武王)即位,在沣河的东岸营建镐京(今沣东新区斗门镇一带)并修文王绪业,公元前1046年,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了。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立周平王(宜臼)为国王,平王将京都从宗周迁至洛邑(洛阳),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

扩展资料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办的事就是确立国号,即朝代名称,简称朝名。

朝代名称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夏:据传禹曾受封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姒少康在纶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兴夏朝,恢复夏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

商:相传商族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周:周人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历史朝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8

春秋时期(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东周之前是西周(前1046—前771),西周再往前是商朝,商朝再往前是夏朝。

周是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始祖名弃,善种植,尧舜时被封为“后稷”,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及杨陵区一带)。公刘时由邰迁到邠(今彬县、旬邑县之间),到古公亶父时迁到岐山之阳的“周原”(今扶风县与岐山县交界处)。

姬昌死,其子姬发(武王)即位,在沣河的东岸营建镐京(今沣东新区斗门镇一带)并修文王绪业,公元前1046年,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了。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立周平王(宜臼)为国王,平王将京都从宗周迁至洛邑(洛阳),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

扩展资料:

“西周”除了朝代名,还是东周时期的国家名称,即西周侯国(前367——前256),是战国末年周王室分裂的产物。

在《战国策》当中有“东周与西周争”“昌他灭西周”等记载,显然战国时代出现的“西周”并不是那个灭亡于公元前771年的西周王朝。而是西周国。

公元前367年周王室内乱,京畿之内分出东周、西周二侯国。两国以伊洛河交汇处为界,西属西周都王城,东属东周都巩,经东西周一分,天子周郝王失去了养生地,孤居成周城,经济依赖于西周。

秦孝文王于公元前256年破周王城洛阳,攻灭西周国,周郝王及西周君被废为平民,迁出成周城与王城,不久寄居在西周国的周赧王卒,挂名天子不复存在,秦取象征天子权力的“九鼎”宝器置于咸阳。周不在称王,史家开始以秦纪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2-30

大家都知道,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是很特殊的情况,春秋和战国不是朝代,只是一个时期的称呼,朝代是周朝(东周),而且一直到东周灭亡(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战国时代还没有结束。

一个朝代的灭亡,这个比较好判断,一般就是国家元首被消灭(死亡或退位),国家政权完全解体;但如何判断一个时期的结束呢?这通常是人为定的,由某个标志性事件来判断,那么,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是在哪里呢?



这个问题估计还真能问倒一批人,事实上,对于春秋和战国的分节点,现在仍然还是有一定争议的。到底是怎么判定的?其实这还真的是一个学问,在这里我就简单介绍一下。

首先说说春秋时代的开始吧,一般而言,春秋时代从周平王五十年(前722年)起,直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春秋时代应到三家灭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前403年),原因是即使到三家分晋,除秦、楚、齐等国外,还有其他大小王国。

春秋时期因孔子修订的《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但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平王东迁到洛邑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



那公元前477或476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其实没发生什么事,仅仅是因司马迁这么定的而已,大家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得大量其它国家文献被毁灭,所以他采纳秦史书《秦记》所载,定战国始于前476年(他认为是周元王元年,其实周敬王四十四年)。

所以说,战国的起始年份一直有争议,目前至少有七种说法,除了公元前476年外,还有两种说法也比较流行: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或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

那么,春秋和战国到底应该怎么分呢?

咱们先不说这个,先说说大体的趋势,从春秋到战国的大体趋势是这样的:诸侯不断攻伐,兼并,演变为战国七雄,一个个小国消失,大国越来越强,然后开始争霸,这是“都市国家”向“领土国家”的发展。领土国家统一起来,就形成古代帝国秦朝以及后来的汉朝。



好,既然大的趋势确定了,那咱们知道,有一个说法叫“分水岭”,也就是标志性事件,这件事情是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一般被认为是“三家灭智”“三家分晋”(还有一个“田氏代姜”,即齐国国君由姜氏变为田氏)。

“三家灭智”,是指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晋国四大世族大夫(此时晋公室已经势力衰微),智伯瑶(知伯瑶)、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之间爆发内战,其它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土地,从此晋国由韩、赵、魏三家称霸。

“三家分晋”,是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与晋侯并列,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把这看做春秋战国的分水岭。(周显王二十年(前349年),韩、赵二家瓜分晋靖公残余的食邑,晋国彻底灭亡。)



那么这件事情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首先在地缘政治上,这个好解释:三家分晋奠定了七雄争霸的基础,所以以它为“战国时代”的开端很合适。

同时,在意识形态领域,这个冲击也很大,“三家分晋”,周天子竟然封这三家乱臣贼子为诸侯,“三家分晋”(以及田氏代齐)标志着:周朝的礼乐制度已经彻底崩坏,所谓“礼崩乐坏”,这也意味着周天子的威严彻底完蛋了。

春秋时期,周王室虽然硬实力仅仅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但至少在道义上始终占据最高点,但是现在周王室公开承认三家分晋和田氏代姜,这意味着什么?周天子自己都不把那些道义准则当回事了,于是诸侯各国完全不再遵守制度,恃强凌弱,相互兼并,战火纷争。僭越礼数?在战国那完全不是个事!



春秋时代,大家是需要有些规矩的,大家只想当一方老大;但战国时代,呵呵,不拍死你那没完!

其实,春秋和战国的区分,本质上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大家背初中历史可能还记得,我国奴隶社会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但是战国则是封建时代,这其实标志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传统的周天子那一套奴隶社会的礼乐典章已经不实际(所以很多人批评孔子嘛,认为他搞得克己复礼完全不实际),生产力不断发展,人口增长,土地不断开发,那矛盾随之增加(铁器被广泛使用。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从整体上来看人口不断成长,原来各诸侯国之间的无人地带,已不存在。各国因争夺土地或者水利资源,冲突时起),为了增强国力,各国国君不得不改革政治经济制度,封建制度开始建立。

这,是历史的大势。



也正是因为春秋战国正处于中国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所以这段时期,中国社会各种思潮涌动,出现了诸子百家,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华文化奠定了宽广的基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