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为何采用“秋冬行刑”?

如题所述

主要是因为古代人的封建思想,到现在我们中国都还有落叶归根和入土为安这些思想。在古代即使对死刑犯也会遵守这些,古人认为只有秋后问斩才是顺应天意。

我们上古代文学课时老师提到过,这样的思想来源是这样的,一年有四季,分为春夏秋冬。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夏天燥热,万物生长;秋天萧瑟,落叶归根;冬天万象肃然,寒冷凄清,所以人也应该顺应自然规律。

除了思想上的,还有一些现实因素决定。我国古代交通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当犯人扣押以后,需要地方向中央上报。一层一层的往上面审,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在路上,所以一个犯人需要花掉很多时间对他实施的刑法才会下来。最后一个原因是考虑到刑法的作用,在处罚不法之人的同时,能给老百姓下马威,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但老百姓春夏都忙着播种,给庄稼施肥,很少有百姓来围观。所以就等秋天老百姓收割以后再对犯人实施刑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10

秋冬行刑,是指我国古代将死刑的执行安排在秋冬两季进行的制度。有关“秋冬行刑”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而关于刑杀与时令的论述最早见于《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狱讼”。

西汉中期董仲舒继承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创造出“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天为本,人生于天,天人感应,二者之间有着必然联系,人们的任何行为都要符合天意。如果违背天意,就会招致灾异,受到上天的惩罚。从此,“秋冬行刑”遂被载入律令而制度化。

明、清律中的秋审源于此。

图片源于网络

(来源:网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