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题所述

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更应该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乐之者”?那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新奇导课,激发兴趣。
品味一堂好课,如同会看到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每一个细节中都包含着教师的独具匠心。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了重视课前导入教学设计,就能让课堂有了精彩的前提。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段声情并茂的话语,一个富有情趣的画面,或者是一段流行歌曲,一首古诗词,都可以作为导入新课的话语.新奇的导语往往会一开始就抓住学生急于求知的心理,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进入预定的情景之中。比如在教学《草原》,导入新课时,我在课堂上播放一曲悠扬的带草原风味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运用音乐导入新课,能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乘着音乐的翅膀自由翱翔在课堂上。又如,今天我要带领同学们学习《高尔基》这篇文章,我就可以给他们讲一个笑话,“高尔基的原名很长,叫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有一天,他赶路到了夜间想要投宿,于是找了一户人家,敲门说要投宿,老太太打开木头做的门,问都有谁啊,高尔基便报上姓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老太太一听急了,说不行不行,人太多了”一个小笑话引出今天要讲的课文《高尔基》,这样导入可以使课堂轻松活泼,生机盎然。
二、“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弗赖灯塔尔说:课堂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学生亲自把这些知识发现出来。所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使课堂在预设中生成,在动态生成中幻化出灵动的美。最终在激发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在上《负荆请罪》的时候,我让孩子们课前准备几天,编排课本剧,利用周会课的时间来表演。孩子们期待着这节课的表演。剧本中有廉颇向蔺相如下跪的一幕,为了体现剧本中的“连忙跪下来”一句,所以学生表演起来都是真刀真枪的跪,其中高甲一的一跪是最有看头的。为了这一跪,他早已在自己的膝盖上套好了轮滑用的护膝,并用裤子套好了,乍一看,绝对想不到暗藏乾坤,因为已经做好了严密的保护措施,所以他一点都不怕地板与膝盖来一次最亲密的接触,老远就喊:“蔺大人——”,而且顺势扑通往地下一跪,不知是裤子的布料太滑,还是因为跪下的一股惯性,跪下之后他又向前滑行了好远,弄得饰演蔺相如的邓世豪连连后退。
课堂中,他们积极参与,表演也非常投入,他们不仅记住了各自的台词,还准备了“荆条”。他们在台词上也有了一些改变,表演大方、配合默契。教室里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和掌声。看着孩子们的表演,我觉得给孩子们上台表演的机会,孩子们就能成为优秀的演员。另外,我觉得表演课本剧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还实现了他们的表现欲。表演过后,我和学生们探讨剧中人物特点,大家纷纷从文中找出依据谈自己的看法,在讨论中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这样置身其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种体验、品味、感悟、丰富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得到成长,更给课堂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从而让兴趣之花尽情绽放。
三、“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真诚表扬,助长兴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高层次的需求是渴望别人欣赏。”所以我们相信在课堂上,教师情真意切的表扬激励,是对人性高层次需求和发展的激励,使学生感到如沐浴春风,从而,求知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比较任性,即使有缺点,有错误,我们也要注意批评的方法,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否则他们会不领情,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他们独立意识强,渴望别人的理解与尊重,不愿意听太多的说教,不喜欢严肃,面无表情,动不动就批评人的教育者,而喜欢有亲和力的,平易近人的良师益友。因此,我们要每天都心情放松,面带微笑地走进课堂。
记得那一年,我新接手了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当时这个班语文成绩是年级组最后一名。可想而知,学生基础差,厌恶语文,因而上课不爱听讲,或搞小动作,或睡眼惺忪,导致我每节课都完不成任务。刚开始,我还信心十足,以为凭借我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和风趣激励的谈吐,能够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的语文成绩。可一个月过去了,情况没有任何改变。就在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一个课代表的话触动了我。有一天,我刚上完课走出教室,班上的刘美同学就跟了出来,她低着头,胆怯的对我说:“老师,您以后可不可以不提问我?”我说:“为什么呀?”她就小声地说:“因为我害怕您的眼神,每当我答错题的时候,虽然您嘴上不说我什么,但您的眼神和严肃的面部表情在批评我。”此时我震惊了,我一直以为对学生只要口头上多表扬,笔头上多鼓励,便能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然而事实证明我错了,我陷入了深思。是啊,当同学们看到老师一直严肃的表情,经常被老师指出错误的挫败感,课堂上怎么可能还会有积极的气氛,怎么可能还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了,微笑是人类最美丽、最友善的语言,那就让我用微笑去唤醒学生们沉寂的心灵吧。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每天都是满面春风的走进教室,用最亲切的眼神面对学生,而学生们也慢慢的被我感染,脸上有了笑意,尤其是原来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也勇敢地加入进来,有了学习的勇气和动力,课堂上的气氛渐渐的活泼起来。仅仅一个学期,这个班的语文成绩就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所以,教师情真意切的表扬激励,是对人性高层次需求和发展的激励,能让学生心里感到愉悦,能激发进步的勇气,所以说,表扬就是学生的心灵鸡汤,让我们培养起来的兴趣幼芽在学生的心里生长发芽。
四、“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博学多才,点绿兴趣。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教师作了这样的诠释:“传道、授业、截获。”教师应是拥有知识并能及时地传授知识的博古通今、博学多才的人。但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据观察发现,我们有很多一线的教师忙于教书却忘记通过学习来充实自己。拥有渊博的知识,教师的课堂才有底气,才有灵气,课堂才会充满生气。更因为博才能 “采百家之说,成一家直言“才能回答出学生提出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各种问题。教师讲课时才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
教师在这个与飞速发展的时代,不能懈怠,要与时俱进,既要做高学科的专家,也要做其他学科的“杂家”。只有一名天文、地理、财经、体育、计算机都精通的教师才能把学生领进知识的大千世界,才能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上穷碧落下黄泉”。
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投入爱心,绽放兴趣。
俄国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说过:“神奇的爱,使数学法则失去平衡,两个人分担一个痛苦,仅有半个痛苦;两个人共享一个幸福,却有两个幸福。”我们相信教师的爱是能在学生身上创造奇迹的。教师的爱能让学生由物质变得聪慧,由淘气变得成熟,有不诸世故变得善解人意,有沉迷消极变的奋发向上。
我参加工作已经十几年,担任班主任工作也好多年。我有一个深深的感悟,就是要给学习不好的学生多一些关爱和鼓励,因为越是学习不好的学生就越需要老师的关爱和鼓励。第一学期开学不久,语文课代表杨倩向我汇报,李文的作业没交练习也没写。“你把李文叫到我办公室来。”李文来了,我问她,为什么没交作业,她支支吾吾的说:“我忘了”,“那你补上明天早读前交来,赶紧上课去。”她点点头,像一阵风似的刮下了楼。第二天,过了规定的时间,还不见李文来交作业,我就去教室找她。“李文,你的作业呢?”“我……我忘拿了。”“老师,她就没写,我昨晚看见她一直在玩呢.”“她的作业没写,就骗老师说没拿。”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着。我的意思是:“咱去你家拿。”“我妈没在家。”“那你中午拿上。”我气一时不只怎么办,看着含着眼泪的李文,于是我李文说:“李文,我是相信你。”并轻轻地摸了摸她的头。中午,我一走进办公室,就看见李文的作业放在了我的办公桌上,作业中,她还给我写了信:老师,谢谢你相信我,你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老师。上课,我及时的表扬了李文,并让同学们送给她掌声。以后的语文课上,李文敢于回答问题了,成绩也不断提高。结果我不小心摔了腿,在家休假,元旦前夜,我躺在床上养伤,“嘟嘟……”一条信息,“嘟嘟…….”又一条信息,祝老师元旦快乐”“老师,明天降温。”两条短信来自于同一个号码,当时我并没有在意,后来才知道是李文。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
教师既是课堂的导演,也是课堂的演员。爱,可以导演和经营,但集导演和演员于一身的教师决不能做一名言不由衷的爱心演员,教师要用自己真诚的爱心走进课堂、走进学生。让学学心中的兴趣之花美丽绽放。
总之,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育就是一种影响,用我们的激情、智慧和真诚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激情,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快乐,彰显生命的靓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03
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包括不同的学科领域,语文素养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它包括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各种文化信息的积累、思维潜能的开发和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在课改的新形势下,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除了要注重文本教学,还要注重各种外因的烘托、渗透和发挥创造思维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教学实践,我浅谈几点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践行文本知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文本,培养学生对字词、常识、经典文段及其他语法现象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等,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从而使他们继承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向善向美,并能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树立“大语文”的概念 古人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但要走出书本、课堂,还要注重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浸润以及必要的社会实践。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因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地进行灵活多样的语文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全方位的收获。反过来,文本诸多因素的潜移默化造就的理性思维又会自觉地指导学生对文本知识的学习,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力求文本知识社会化、职业化 爱因斯坦曾援引过劳厄的一段名言:当一个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时,如果他把几年来学到的知识全忘光了(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时他所剩下的,才是学校教育的真正成果。我认为所谓的“真正成果”就是一个人的素养(包括语文素养)。所以,要培养社会有用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把语文教学活动与时代、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受到课本知识处处不在,又无处不在,让语文素养像血液一样流入学生的生命中。 总之,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在新课改下,教师要用科学发展的观点,不断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审美、探究的能力以及他们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能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