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这首诗的赏析

瑞鹤仙
和丁基仲

周氏

画楼帘卷翠。正柳约东风,摇荡春霁。缃桃雨才洗,似妆临宝镜,脂凝铅水。云偏髻子,坠钗梁、羞看燕垒。最堪怜,锦绣香中,早有片红飘砌。 闲记。
琴弹古调,曲按清商,旧年时事,屏山画里。江南信,梦中寄。感春浓怀抱,午酲初解,浅酌依然又醉。傍阑干、犹怯余寒,倦和袖倚。

详细点啊。。先说声感谢!

  本篇作者周氏,号得趣居士,其夫丁宥(字基仲),钱塘人。周氏为其妾。这是一首和词,表达了思夫的愁情。
  上片写景。开头“画楼卷帘翠”一句,点出词中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全词所描绘的春景,均在画楼卷帘时所见。一个“卷”字,写出女子在画楼内的动作,也暗示了她的盼春、惜春之情。“翠”字是卷帘后所见春景的第一印象。“正柳约东风,摇荡春霁”是人在画楼内所见的春风骀荡,杨柳依依的景色。这里运用拟人手法,将“柳”与“东风”都赋予生命,似乎杨柳邀请徐徐东风,吹出了一个春的世界。“摇荡春霁”是东风把春天摇荡得云消雾散,天和日丽。“霁”本指雨晴,后引申为风雨晴,云雾散。“缃桃雨才洗”三句,写春雨淋春花。那绵绵春雨洗涤着绿树红花,好像美女在宝镜前巧梳妆匀黛粉。“缃桃雨”写雨散在红花绿叶上,分外鲜艳明丽。“缃”本为桑,引申为嫩叶的黄绿色。“云偏髻子”三句,写画楼中女子仰看双燕入巢的情态与内心活动。她仰看双燕入巢,云髻偏了,头钗坠了,可见仰视梁燕时间久长而入神。“羞看燕垒”描写女子内心情感:燕子尚且双栖双飞,而自己却独宿画楼,这怎不令人“羞”杀!“梁”是物居中而拱者,这里指发钗别棍。“最堪怜”三句,说在姹紫嫣红的春天,台阶上早有落红片片。这既是写春雨后红花飘落的景色,更是自喻。词人是丁宥小妾,另居别室,当然有红粉自怜之叹。
  下片“闲记”二字,引出回忆。当年他们一起“琴弹古调,曲按清商”过着欢乐的生活,而现在早已不复存在。“旧年时事”四句,词人感慨说:过去美好的回忆,都成了屏风中的画,可望而不可即;思念夫婿的锦书,也只能“梦中寄”了,这平淡的话语带出多少寂寥忧郁。眼前虽是一片浓郁的春色,然词中人也只能感叹不已了。“午酲初解”二句,写画楼女子只好以酒消愁,然而酒醉刚解,再浅浅一酌依然又醉了。“依然又醉”几字,突出了内心忧闷。“酲”(读chéng)酒醒后所感觉的困惫如病的状态。结句与词中人依傍阑干,怯寒倦懒的百无聊赖之状,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苦闷怅惘之情。
  《瑞鹤仙》有16体,双调,有100字、101字、103字之别,前后段句数不等,押韵句不一。本首用102字,前段11句,7仄韵,后段11句,6仄韵体。全词以铺叙手法揭示主旨。上阕主要写景,下阕写人事。上阕以春风骀荡,杨柳依依,春雨如醪,燕燕于飞的盛景,层层铺垫,为词中人物的孤寂、惆怅起了很好的反衬作用。而“片红飘砌”的景象,又与词中人物作了类比、映衬。下阕主要写人事,既有往事的回忆,又有眼前饮酒消愁,醉倚阑干的情状描写,这些铺叙突出了人物,加深了主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2-20
①岩花:岩畔、水岸上生长的花。
②邮亭:古时设在沿途供公差和旅客歇息的馆舍。
③民香:晋代贾充之女贾午爱慕韩寿,窃其父所藏奇香以赠之,后结为夫妇。
④藏镜:南朝陈亡后,附马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各藏半镜,后破镜重圆,夫妻相会。
⑤人面桃花:用崔护事,见晏殊《清平乐》注。

【译文】

郊野上秋雨初晴,只见几片零乱的落叶,风住了还在动荡不停。斜阳挂在远树之上,映照着远山,隐隐约约,宛如美人皱着眉头。来时曾经走过的旧路,当时尚有黄色的岩花开放。如今只有溪边的流水,依旧来与故人相见。我默默无语来到客舍,此地冷清。我下马开始找寻,从前在何处题诗之处。多年奔波旅途,没有意义,感伤离别最令人愁苦。纵然我保存着她当年的物品,可如今又有何用?等待他年重逢,她是否美丽如旧,实在难料。我思绪纷纷,想着佳人,也只能有时在梦里去寻找她。

【赏析】

本词抒羁愁别恨。全词用赋的笔法,描绘了旅途的苦况,对往昔情事的美好回忆及对意中人的思念。此词系伤别之作,写出寻访意中人不遇而引发的缕缕秋思。词中上片“郊原”六句,写眼前所见景物。“来时”二来时景象。“到而今”三句,写去时景象。两相对比,更见昔会今离、昔乐今哀之意。词的上片换头承上,绕邮亭,寻旧诗,是留恋不忍去 。“无聊”三句,不忍去仍不得不去,离恨最苦,揭出一篇主旨。“纵收香”三句,悬想他年重访旧地,定将物是人非。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收香藏镜”借晋代贾行爱韩寿赠奇香以传情,南朝陈乐昌公主附与徐德 方各藏半镜为夫妻信物,隐喻佳人对词人的倾心爱恋,并赠信物,以“纵”了让步跌宕,。传达出给有如无的无耕,时过境迁,重寻旧地佳人,竟成“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之遗憾。“念沉沉”二句,人既分离,则唯有梦中可以相见。“伤离恨。最愁苦”为全篇之主旨,点明自己愁苦的根源。尽管伊人一往情深,曾赠自己爱物以为表记,但何时能再逢实在难以预料。末二句设想在梦中去与伊人相见,是没有办法的一种自我安慰。全章如纪游小品,情思深婉,文笔雅丽。
第2个回答  2009-12-20
本篇作者周氏,号得趣居士,其夫丁宥(字基仲),钱塘人。周氏为其妾。这是一首和词,表达了思夫的愁情。
上片写景。开头“画楼卷帘翠”一句,点出词中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全词所描绘的春景,均在画楼卷帘时所见。一个“卷”字,写出女子在画楼内的动作,也暗示了她的盼春、惜春之情。“翠”字是卷帘后所见春景的第一印象。“正柳约东风,摇荡春霁”是人在画楼内所见的春风骀荡,杨柳依依的景色。这里运用拟人手法,将“柳”与“东风”都赋予生命,似乎杨柳邀请徐徐东风,吹出了一个春的世界。“摇荡春霁”是东风把春天摇荡得云消雾散,天和日丽。“霁”本指雨晴,后引申为风雨晴,云雾散。“缃桃雨才洗”三句,写春雨淋春花。那绵绵春雨洗涤着绿树红花,好像美女在宝镜前巧梳妆匀黛粉。“缃桃雨”写雨散在红花绿叶上,分外鲜艳明丽。“缃”本为桑,引申为嫩叶的黄绿色。“云偏髻子”三句,写画楼中女子仰看双燕入巢的情态与内心活动。她仰看双燕入巢,云髻偏了,头钗坠了,可见仰视梁燕时间久长而入神。“羞看燕垒”描写女子内心情感:燕子尚且双栖双飞,而自己却独宿画楼,这怎不令人“羞”杀!“梁”是物居中而拱者,这里指发钗别棍。“最堪怜”三句,说在姹紫嫣红的春天,台阶上早有落红片片。这既是写春雨后红花飘落的景色,更是自喻。词人是丁宥小妾,另居别室,当然有红粉自怜之叹。
下片“闲记”二字,引出回忆。当年他们一起“琴弹古调,曲按清商”过着欢乐的生活,而现在早已不复存在。“旧年时事”四句,词人感慨说:过去美好的回忆,都成了屏风中的画,可望而不可即;思念夫婿的锦书,也只能“梦中寄”了,这平淡的话语带出多少寂寥忧郁。眼前虽是一片浓郁的春色,然词中人也只能感叹不已了。“午酲初解”二句,写画楼女子只好以酒消愁,然而酒醉刚解,再浅浅一酌依然又醉了。“依然又醉”几字,突出了内心忧闷。“酲”(读chéng)酒醒后所感觉的困惫如〉
《瑞鹤仙》有16体,双调,有100字、101字、103字之别,前后段句数不等,押韵句不一。本首用102字,前段11句,7仄韵,后段11句,6仄韵体。全词以铺叙手法揭示主旨。上阕主要写景,下阕写人事。上阕以春风骀荡,杨柳依依,春雨如醪,燕燕于飞的盛景,层层铺垫,为词中人物的孤寂、惆怅起了很好的反衬作用。而“片红飘砌”的景象,又与词中人物作了类比、映衬。下阕主要写人事,既有往事的回忆,又有眼前饮酒消愁,醉倚阑干的情状描写,这些铺叙突出了人物,加深了主旨。
第3个回答  2009-12-20
这一首《瑞鹤仙》,其主题可以用词中的两句话概括,就是“伤离恨,最愁苦”。词从写景入手。“郊原”三句,写郊外雨后之状。在一望无际的荒郊原野上,一阵骤雨过后,风也停停了下来;但坠落的枯叶,却还在空中飘舞。这虽然是秋日郊原常见的景象,但对于一个离人来说,却显得格外的触目。这几句乍看是纯粹的写景,但只要稍加体味,就会发现其中已融入了作者凄凉的情思。景是各人眼中所见之景,是各人观照景物那一刹那思想感情的返照。因此透过这几句词所写景物的外观,我们可以窥见作者衰颓、凌乱的心绪,而且还可以隐隐感到其中似乎含有某种暗示:那“风定犹舞”的败叶,不就象作者自己的身世、处境一样吗?这样,词一开头,就把人引到了怅惘的境界。
“斜阳”三句,继续描写郊原景物。作者的视线移向了远方,只见已斜挂在丛密的小树林顶上的夕阳,它那金色的光线,把妩媚的远山照映得十分明显。这几句的感情色彩,比前面三句显然要浓得多,它透过字面呈现给读者的意象,是饱蘸着愁恨色彩的。本来,夕阳斜照,“遥山媚妩”,这就是一种悦目的景致。然而所作者所见到的,却是一副“浓愁浅黛”的状貌,这完全是移情作用的结果。黛青色的重叠的山峰,还可以使人联想到作者紧皱的双眉。北宋人王观有一首《卜算子》,开头两句写的是“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可供参阅。
“来时旧路”至上阕结束,仍是写郊原风光。这里半是实景,半是虚景。“溪边流水”是实在的,是眼前所见到的:而“娇黄半吐”的“岩花”(生长在岩石旁的花)则是保存在脑海中的印象,是来时所见到的。昨日迎人的有岩花与流水,今日则流水“见人如故”而已,可见岩花已经凋谢了,不存在于现实之中了。这一实一虚,造成了一种生机蓬勃景象与萧条萧杀景象的对比,昨日与今日的对比。走在来时的旧路上,作者早已愁绪满怀,更是与那景物的萧条萧杀形成鲜明的对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古代人的情感大体相同。词写到这里,一位离人眼中的秋日郊原景物,渗透了感伤的情绪,展现了读者的面前了。
下片另换场景,由郊原转入对邮亭(古时没设官道上供过往行人歇宿的馆舍)的描写。“无语”四句,勾画出作者来到邮亭前面,下马投宿的动作画面;他那“无语”的外在表观,揭示出他正在咀嚼凄凉悲哀的心灵活动。所谓“旧曾题处”,倒不一定非要理解为他曾经在这里留下过翰墨(诗词之类),只不过是说他曾经在这里歇宿过而已。这种重临旧地而境况完全不同的情景,是最容易勾起人们的愁绪满怀,因此他的默默无言,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无聊倦旅”三句,由写景叙事转入抒情的描写,直接点出了“伤离恨,最愁苦”的这一主题,这是在“深静”的旧日邮亭中安顿下来之后必然产生的思想情感。这“离恨”的内容具体是指什么呢?从“纵相逢”三句,可知是作者不得已而离别了他的心上人,深恐他今生今世不能再与其相见的思想情感。
“收香藏镜”是指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二。(“收香”用的是晋代贾充之女贾午窃其父所藏奇香赠给韩寿、因而结成夫妇的典故,见《晋书。贾充传》。“藏镜”用的是南朝陈亡后,驸马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因各执半镜而得以重圆的典故,见孟棨《本事诗·情感》)。
“人面桃花在否”是担心不能再与女方相见的思想情感的表露。(用崔护在长安城南遇一女子,明年再来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典故,亦见孟棨《本事诗·情感》。)爱情的遇合与否决定于双方的主客观因素,使自己能够忠贞不二,又安知对方的情况如何呢!惆怅之情,溢于言表。既然现实已不一定能够相见,那就只好寄希望于梦中了。“念沉沉”三句,具体展示出这一想象中的梦寻之状。深沉的“小阁幽窗”,是佳人居所:“有时梦去”,本来是够虚无缥缈的,但慰情聊胜于无,总比连梦中也不得一见要好。宋徽宗被掳北行时想念故宫,不也是叹息“和梦也新来不做”(《燕山亭》)吗?晏几道说得好:“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鹧鸪天》)梦中寻欢,也是够浪漫诗意的;并且以“念”字领起,又见出多少无奈之情!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48734.htm

第4个回答  2009-12-20
上片写景。开头“画楼卷帘翠”一句,点出词中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全词所描绘的春景,均在画楼卷帘时所见。一个“卷”字,写出女子在画楼内的动作,也暗示了她的盼春、惜春之情。“翠”字是卷帘后所见春景的第一印象。“正柳约东风,摇荡春霁”是人在画楼内所见的春风骀荡,杨柳依依的景色。这里运用拟人手法,将“柳”与“东风”都赋予生命,似乎杨柳邀请徐徐东风,吹出了一个春的世界。“摇荡春霁”是东风把春天摇荡得云消雾散,天和日丽。“霁”本指雨晴,后引申为风雨晴,云雾散。“缃桃雨才洗”三句,写春雨淋春花。那绵绵春雨洗涤着绿树红花,好像美女在宝镜前巧梳妆匀黛粉。“缃桃雨”写雨散在红花绿叶上,分外鲜艳明丽。“缃”本为桑,引申为嫩叶的黄绿色。“云偏髻子”三句,写画楼中女子仰看双燕入巢的情态与内心活动。她仰看双燕入巢,云髻偏了,头钗坠了,可见仰视梁燕时间久长而入神。“羞看燕垒”描写女子内心情感:燕子尚且双栖双飞,而自己却独宿画楼,这怎不令人“羞”杀!“梁”是物居中而拱者,这里指发钗别棍。“最堪怜”三句,说在姹紫嫣红的春天,台阶上早有落红片片。这既是写春雨后红花飘落的景色,更是自喻。词人是丁宥小妾,另居别室,当然有红粉自怜之叹。
下片“闲记”二字,引出回忆。当年他们一起“琴弹古调,曲按清商”过着欢乐的生活,而现在早已不复存在。“旧年时事”四句,词人感慨说:过去美好的回忆,都成了屏风中的画,可望而不可即;思念夫婿的锦书,也只能“梦中寄”了,这平淡的话语带出多少寂寥忧郁。眼前虽是一片浓郁的春色,然词中人也只能感叹不已了。“午酲初解”二句,写画楼女子只好以酒消愁,然而酒醉刚解,再浅浅一酌依然又醉了。“依然又醉”几字,突出了内心忧闷。“酲”(读chéng)酒醒后所感觉的困惫如〉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48734.htm?fr=ala0_1

第5个回答  2009-12-20
本篇作者周氏,号得趣居士,其夫丁宥(字基仲),钱塘人。周氏为其妾。这是一首和词,表达了思夫的愁情。
上片写景。开头“画楼卷帘翠”一句,点出词中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全词所描绘的春景,均在画楼卷帘时所见。一个“卷”字,写出女子在画楼内的动作,也暗示了她的盼春、惜春之情。“翠”字是卷帘后所见春景的第一印象。“正柳约东风,摇荡春霁”是人在画楼内所见的春风骀荡,杨柳依依的景色。这里运用拟人手法,将“柳”与“东风”都赋予生命,似乎杨柳邀请徐徐东风,吹出了一个春的世界。“摇荡春霁”是东风把春天摇荡得云消雾散,天和日丽。“霁”本指雨晴,后引申为风雨晴,云雾散。“缃桃雨才洗”三句,写春雨淋春花。那绵绵春雨洗涤着绿树红花,好像美女在宝镜前巧梳妆匀黛粉。“缃桃雨”写雨散在红花绿叶上,分外鲜艳明丽。“缃”本为桑,引申为嫩叶的黄绿色。“云偏髻子”三句,写画楼中女子仰看双燕入巢的情态与内心活动。她仰看双燕入巢,云髻偏了,头钗坠了,可见仰视梁燕时间久长而入神。“羞看燕垒”描写女子内心情感:燕子尚且双栖双飞,而自己却独宿画楼,这怎不令人“羞”杀!“梁”是物居中而拱者,这里指发钗别棍。“最堪怜”三句,说在姹紫嫣红的春天,台阶上早有落红片片。这既是写春雨后红花飘落的景色,更是自喻。词人是丁宥小妾,另居别室,当然有红粉自怜之叹。
下片“闲记”二字,引出回忆。当年他们一起“琴弹古调,曲按清商”过着欢乐的生活,而现在早已不复存在。“旧年时事”四句,词人感慨说:过去美好的回忆,都成了屏风中的画,可望而不可即;思念夫婿的锦书,也只能“梦中寄”了,这平淡的话语带出多少寂寥忧郁。眼前虽是一片浓郁的春色,然词中人也只能感叹不已了。“午酲初解”二句,写画楼女子只好以酒消愁,然而酒醉刚解,再浅浅一酌依然又醉了。“依然又醉”几字,突出了内心忧闷。“酲”(读chéng)酒醒后所感觉的困惫如〉
《瑞鹤仙》有16体,双调,有100字、101字、103字之别,前后段句数不等,押韵句不一。本首用102字,前段11句,7仄韵,后段11句,6仄韵体。全词以铺叙手法揭示主旨。上阕主要写景,下阕写人事。上阕以春风骀荡,杨柳依依,春雨如醪,燕燕于飞的盛景,层层铺垫,为词中人物的孤寂、惆怅起了很好的反衬作用。而“片红飘砌”的景象,又与词中人物作了类比、映衬。下阕主要写人事,既有往事的回忆,又有眼前饮酒消愁,醉倚阑干的情状描写,这些铺叙突出了人物,加深了主旨。(叶英)
袁去华词作鉴赏
在南宋初期的词坛中,袁去华是个不太受人重视的人物。正史里没有留下他的传记,“而且”连他的生卒年代也无从考证。只知道他字宣卿,江西奉新人,是绍兴十五年(1145)的进士,曾做过善化(今湖南省长沙市)和石首(今属湖北省)的知县,留下了《宣卿词》一卷,共有九十八首,数量不算太少。
这一首《瑞鹤仙》,其主题可以用词中的两句话概括,就是“伤离恨,最愁苦”。词从写景入手。“郊原”三句,写郊外雨后之状。在一望无际的荒郊原野上,一阵骤雨过后,风也停停了下来;但坠落的枯叶,却还在空中飘舞。这虽然是秋日郊原常见的景象,但对于一个离人来说,却显得格外的触目。这几句乍看是纯粹的写景,但只要稍加体味,就会发现其中已融入了作者凄凉的情思。景是各人眼中所见之景,是各人观照景物那一刹那思想感情的返照。因此透过这几句词所写景物的外观,我们可以窥见作者衰颓、凌乱的心绪,而且还可以隐隐感到其中似乎含有某种暗示:那“风定犹舞”的败叶,不就象作者自己的身世、处境一样吗?这样,词一开头,就把人引到了怅惘的境界。
“斜阳”三句,继续描写郊原景物。作者的视线移向了远方,只见已斜挂在丛密的小树林顶上的夕阳,它那金色的光线,把妩媚的远山照映得十分明显。这几句的感情色彩,比前面三句显然要浓得多,它透过字面呈现给读者的意象,是饱蘸着愁恨色彩的。本来,夕阳斜照,“遥山媚妩”,这就是一种悦目的景致。然而所作者所见到的,却是一副“浓愁浅黛”的状貌,这完全是移情作用的结果。黛青色的重叠的山峰,还可以使人联想到作者紧皱的双眉。北宋人王观有一首《卜算子》,开头两句写的是“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可供参阅。
“来时旧路”至上阕结束,仍是写郊原风光。这里半是实景,半是虚景。“溪边流水”是实在的,是眼前所见到的:而“娇黄半吐”的“岩花”(生长在岩石旁的花)则是保存在脑海中的印象,是来时所见到的。昨日迎人的有岩花与流水,今日则流水“见人如故”而已,可见岩花已经凋谢了,不存在于现实之中了。这一实一虚,造成了一种生机蓬勃景象与萧条萧杀景象的对比,昨日与今日的对比。走在来时的旧路上,作者早已愁绪满怀,更是与那景物的萧条萧杀形成鲜明的对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古代人的情感大体相同。词写到这里,一位离人眼中的秋日郊原景物,渗透了感伤的情绪,展现了读者的面前了。
下片另换场景,由郊原转入对邮亭(古时没设官道上供过往行人歇宿的馆舍)的描写。“无语”四句,勾画出作者来到邮亭前面,下马投宿的动作画面;他那“无语”的外在表观,揭示出他正在咀嚼凄凉悲哀的心灵活动。所谓“旧曾题处”,倒不一定非要理解为他曾经在这里留下过翰墨(诗词之类),只不过是说他曾经在这里歇宿过而已。这种重临旧地而境况完全不同的情景,是最容易勾起人们的愁绪满怀,因此他的默默无言,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无聊倦旅”三句,由写景叙事转入抒情的描写,直接点出了“伤离恨,最愁苦”的这一主题,这是在“深静”的旧日邮亭中安顿下来之后必然产生的思想情感。这“离恨”的内容具体是指什么呢?从“纵相逢”三句,可知是作者不得已而离别了他的心上人,深恐他今生今世不能再与其相见的思想情感。
“收香藏镜”是指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二。(“收香”用的是晋代贾充之女贾午窃其父所藏奇香赠给韩寿、因而结成夫妇的典故,见《晋书。贾充传》。“藏镜”用的是南朝陈亡后,驸马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因各执半镜而得以重圆的典故,见孟棨《本事诗·情感》)。
“人面桃花在否”是担心不能再与女方相见的思想情感的表露。(用崔护在长安城南遇一女子,明年再来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典故,亦见孟棨《本事诗·情感》。)爱情的遇合与否决定于双方的主客观因素,使自己能够忠贞不二,又安知对方的情况如何呢!惆怅之情,溢于言表。既然现实已不一定能够相见,那就只好寄希望于梦中了。“念沉沉”三句,具体展示出这一想象中的梦寻之状。深沉的“小阁幽窗”,是佳人居所:“有时梦去”,本来是够虚无缥缈的,但慰情聊胜于无,总比连梦中也不得一见要好。宋徽宗被掳北行时想念故宫,不也是叹息“和梦也新来不做”(《燕山亭》)吗?晏几道说得好:“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鹧鸪天》)梦中寻欢,也是够浪漫诗意的;并且以“念”字领起,又见出多少无奈之情!
这首词当是作者与意中人分别以后抒写离恨而写的。宋代都市繁华,歌妓众多,无论是官妓、私妓还是家妓,偶然的遇合,就往往以她们的色相、伎艺,赢得了为科举功名而奔波的士子们的期盼,这是那时普遍的现象。其《荔枝香近》、《卓牌子近》、《长相思》、《宴清都》等,都是他和歌妓们聚时欢会或别后相思的记录。此词大约也是为此而写的。这一类词要说有很大的社会意义,那也不一定;不过两性关系总容易触动到感情的深处,往往使人荡气回肠就是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