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教子感动了很多人,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有哪些?

如题所述

“孟母教子”包含有“孟母三迁”、“买肉啖子”、“断机教子”三个小故事。

1、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说:“这不是我用来安顿孩子的地方!”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说:“这也不是我用来安顿孩子的地方!”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可以用来安顿孩子呀”。

2、买肉啖子

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边的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居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

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

于是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表明她没有欺骗。

3、断机教子

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

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

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

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

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

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

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扩展资料:

孟母教子的影响颇为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母教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03

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边的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居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表明她没有欺骗.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扩展资料

孟子能成为“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他的母亲。孟子的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

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属于典型的中国良母。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胎教”的说法由来已久。据说周文王的母亲妊娠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恶言;周成王的母亲怀孕期间,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独居不倨,虽怒不骂,孟母深深体会到“胎教”的重要。

孟子的母亲姓仉,父亲名叫孟激,字公宜,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他为更大的发展,光耀门楣,抛别娇妻稚子,远赴宋国游学求仕,三年后,带给孟母的是晴天霹雳般的噩耗,从此孤立无援的孟母开始了坎坷的人生旅途。

她下定决心,要凭着自己的双手谋取衣食所需,更要以自己的力量,把独生儿子,教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3-24

“孟母教子”包括五个故事,涉及两个时期的孟子:一是小孩子时期,二是成年人时期。

小孩子时期包括三个故事:第一个是“杀豚”,第二个是“三迁”,第三个是“断机”(又称“断织”)。

成年人时期包括两个故事:第一个是“休妻”,讲离婚的事;第二个是“忧齐”,讲孟子在齐国的时候,齐王不用他,因而脸上有忧色,母亲开导他。

在某种程度上,“杀豚”、“三迁”、“断机”、“休妻”、“忧齐”具有先后发生的次序。

第3个回答  2021-03-24
“孟母教子”的五个故事,流传较少的是“忧齐”,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三迁”“断机”,最有噱头的是“杀豚”“休妻”。我们先解读一下“杀豚”“休妻”这两个故事。

“杀豚”最原初的版本,当是《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讲曾子杀猪给小孩吃。韩婴把它嫁接到孟母身上,但刘向为什么不讲呢?且看吕祖谦如何认为孟母骗了孟子两次。邻居在杀猪,孟子问母亲:杀猪给谁吃?孟母说:给你吃。在吕祖谦的《丽泽论说集录》卷五看来,邻居杀猪,根本不是给孟子吃的,这是孟母第一次骗孟子;孟母买猪肉给孟子吃,这是第二次骗孟子。很多故事、格言确实隐含逻辑的漏洞。人们常说的“金钱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其实就有逻辑的矛盾。你可以说“杀豚”确立了诚信的主题,可它同样潜在包含了欺骗的主题,所以这个故事的传播会受到一定的阻力。

“休妻”这个故事是西汉时期性善论对于性恶论的一次小小的胜利。关于孟子休妻,最早的说法来自《荀子·解蔽篇》:“孟子恶败而出妻。”荀子认为孟子是离了婚的。郭沫若写过一篇《孟夫子出妻》的小说,认为孟子怕经常跟妻子有身体接触,自己的元气被伤害,就把妻子赶跑了。到了韩婴、刘向笔下,孟子离婚是没有离成的,因为孟子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有一位懂得姑母之道的母亲。《礼记·檀弓》有不少讲圣人离婚的记载。韩婴、刘向无法改动那些记载,而对孟子“休妻”的故事进行改写,颠覆了荀子的结论,明显是为了维护孟子的声誉,由此可见西汉时期孟子的地位正在不断上升。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10-03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