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是谁

有张晓风

1.宗璞
2.王鼎钧
3.卞毓方
4.沈从文
5.钱钟书
6.张晓风
7.刘心武
8.刘湛秋
9.陈染
10.韩春旭
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
1.宗璞
宗璞,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1928年生于北平,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体于中国社会科学业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既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学厚渊源,又得外国文化长期耳濡目染,她的作品蕴含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高雅格调。主要作品有小说《红豆》、《鲁鲁》《三生石》童话《寻月记》《花的话》《总鳍鱼的故事》散文〈西湖漫笔〉〈奔落的雪原〉〈花朝节的纪念〉〈三松堂断忆〉等,出版了多种小说散文童话选集。由〈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组成的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是宗璞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2.王鼎钧
台湾作家之一
他作了一本很著名的散文叫《开放的人生》。
3.卡毓方
4.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5.钱钟书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94016.html
6.张晓风
张晓风简介:张晓风,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他处,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译成各种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余光中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

张晓风散文:
·初 雪 ·步下红毯之后 ·孤意与深情 ·爱情篇 ·只因为年轻啊 ·春之怀古 ·衣履篇
7.刘心武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895511.html
8.刘湛秋
刘湛秋,男,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与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之王。”他结集出版有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小说等三十余种,其诗集《无题抒情诗》获过中国新诗奖。他译的《普希金抒情诗选》、《叶赛宁抒情诗选》为广大读者喜爱,并一度成为畅销书。近几年他写作散文颇丰。以抒发情感、人生为主,笔触细腻,行云流水,有其独特的唯美的散文风格。台、港文坛对其散文评价颇高。作品被译为英、法、日、俄、意、德、西等多种文字。

著名作家刘湛秋一直被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之王”,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和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他认为现代生活,使人们“活得很累”,他提倡“轻诗歌”、“轻松散文”、“轻松的生活方式”,主张“以轻对重,以轻对累,”于己“既不受名利之累,也不为劣境所苦,”也就是以平常心看徒荣华富贵与利害得失,心如明镜如水。淡化貌似严肃、正经的说教所带来人僵化、刻板、不近人情的生活方式。他的散文《雨的四季》、《伞》、《卖鞭角的小女孩》等都曾被收录中学语文课本。

刘湛秋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被海内外文坛誉为现代山林文学的代表。本集中选的80篇散文,可谓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超时空的田园心态,篇中无论写情感、人生,还是写都市、文化、旅行、经济,都用他特有的唯美风格,用纯情的语言、轻松的方式,在和读者谈心,流露出由衷的快乐和淡淡的忧悉。他的文字自然、亲切、优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声,他都能轻松道来,吸引着你,并跟着他的行文一走到底。集中不少散文已广为流传,为多家报刊选裁,为电台广播,其中《雨的四季》、《随便为自己找个座位》等数篇散文已进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及课外读外。
9.陈染
陈 染 女,1962年4月出生于北京。她幼年学习音乐。18岁兴趣转向文学。23岁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曾在北京做过四年半的大学中文系教师,后调入中国作协作家出版社做编辑。曾在澳洲墨尔本的英国伦敦大学、爱丁堡大学等旅居生活和讲学。现居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她的小说在英、美、德、日等国家以及港台地区均有出版和评介。根据她的小说《与往事干杯》改编的同名电影,被选为国际妇女大会参展电影。《陈染文集》一、二、三、四卷于96年8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陈染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发表诗、散文,至今已有十几年,作为纯文学、先锋小说中的女性作家,她始终独立于当今文坛的某种“热闹”之外,越来越引起国内外文学研究者的关注。她以强烈的女性意识,不懈的探索精神,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独特而重要的女性作家代表。陈染曾获首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奖等。

《纸片儿》

收录了陈染在文坛脱颖而出的《世纪病》等一系列表现青年人苦闷、孤独和叛逆的小说,他们急欲冲破陈旧的观念和秩序,为心灵的荒野寻求出路。而《纸片儿》等弥漫着诡秘忧伤与人性扭曲的故事,使陈染一度被视为神秘主义者。这是孤独者、叛逆者的破碎童话。

《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

女人是可以弹奏的花朵,需要轻抚,也需要倾听。那喁喁独述的,不仅有笑面桃花,还有些枯叶残枝,而潜风暗送的,不知是几许心香,还是几许心痛……本书展示了女性独有的复杂或变异的心理,把一个女人的欲望、心智、孤独、恐惧、病态、阴暗等等一切的本来面目都呈现了出来,被视为中国女性主义的先声和代表作。

《嘴唇里的阳光》

以独特离奇的视角、大胆怪异的想象,叙述了一系列女人的故事。巫女、空心人和秃头女们都在为幻觉守寡,在杂草丛生的情欲地带,人影都像灵魂一样轻……本书是陈染先锋气质的代表作品。

《私生活》

本书是一部描写现代大都市女性生命轨迹的严肃的先锋小说,它以主人公自身的女性经验和隐秘的内心生活为视角,讲述了一个女孩儿在成长为一个女人的过程中不寻常的经历和体验。女主人公在一特殊的生活背景中长大,叙述了在学生时代她是个孤寂的不能融入集体的“陌生人”……

《声声断断》

是作家陈染继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之后的又一本力作。她用日记这一文体,细腻、委婉而又冷峻、幽默地叙述了她的生活、思想与情感,目光直抵生活及人性的内核,把貌似平淡安然的日子注入了无限诗性、哲思和感悟,把生命与艺术交融到了极致,如同一束束思想的闪电,令人猝不及防、怦然心动而又感怀深思。

《沉默的左乳》

本书为陈染的中篇小说集,在这些形式不一风格各异的小说里,陈染讲述了一些女人的秘史,在肉体与灵魂之间、精神和内心之间、爱与婚姻、爱与背叛之间她们的挣扎和反抗。

《不可言说》

是陈染的一部谈话录,这部思想密集又丰富多彩的谈话录是与《声声断断》同时出版的姊妹篇。《声声断断》是她深挚的内心独白,《不可言说》是她与国内外友人的充满智性的交流。两相对照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较为丰富全面的陈染。
10.韩春旭
http://it.sohu.com/40/93/article215549340.shtml

以上是中国十大散文家的详细资料。不明白,再问我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08
张晓风的世界
-谈《晓风散文集》及一篇作品<咏物篇>
一.作者介绍
张晓风,江苏铜山人。民国三十年(一九四一)出生于浙江金华。幼时随父母到过重庆、南京及柳州,三十六年入小学,三十八年转抵台北,在中山国小读完小学。中学先后就读于北一女及屏东女中,开始尝试写作,并投稿发表于报纸副刊。民国四十七年考入东吴大学中文系,研读中国古典文学,从事新文学的创作,奠定其后的写作基础。张晓风毕业前后写作甚勤,尤其留校担任助教期间,一系列表现少女情怀的散文陆续写成,后来集结为《地毯的那一端》颇受文坛赞誉,获得「中山文艺奖」;并开启其多采多姿的文学活动。张晓风先执教于东吴大学,六十四年转任阳明医学院,所讲授的课程有小说、戏曲及诗词等中国古典文学,而其现代文学的创作,举凡小说、戏剧、诗及杂文等,无不涉及,出版书籍近三十本。张晓风融化古典于现代,为国内少数出身于中文科系的作家之一,其写作历程实可作为关心中文系与现代文学者的借镜。
张晓风,是一名怎样的女子?她说:「人生的栈道上,我是个赶路人。」因为人生在世,有太多的事情值得去经历,有太多的美好等待遇合。张晓风该也是个玩家吧?她常说,一直想刻个印,叫「一生玩不够」。这玩,不是玩麻将、玩股票、玩政治、玩名利那样的小玩,人生要嘛就要做个大玩家。在张晓风看来,唯有玩山水,邀李、杜而友孔、孟,同游于历史百集,及至大难来时,能「杀头好比风吹帽,敢在世上逞英豪」这才是大玩。张晓风也是个脆弱的人,一点点美,就可以完全把她击溃,对「美」,她似乎没有防御力。然而,归结一句,张晓风是一个善变的女人,她喜欢在生活中,不断有新的惊讶和新的震撼。见诸于文学创作,我们见到的是一个乐于多方面尝试,不断创新风格,开拓新领域的作家。从五十五年张晓风第一本书发表后,她写作的触角,曾广及散文、小说、戏剧、杂文等各种形式,她善变、喜新,却又是个充满恋旧情怀的人。她说:「要我去丢掉一样东西,我实在丢不下手!」这样一个恋旧又不忍割舍的就是张晓风。
隐地说:「晓风不止是女强人,晓风是强人。晓风是柔美的强人!」《蓝与黑》的作者王蓝推荐张晓风获得「中山文艺奖」,认为张晓风「做起事来,简直不知疲劳艰辛为何物!」张晓风的好友席慕蓉曾说:「晓风的智能是一种洞悉与悲悯的智能,她的爱是一种执着与坚毅的爱,她的同情是一种无私与绵远的同情,她的力量,是一种收敛自如的光芒。」
余光中推崇张晓风是第三代散文家中腕挟风雷的健笔,他说:「这枝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而即使在柔婉的时候,也带一点刚劲。」
张晓风的丈夫曾戏称自己的太太有一个得奖的习惯,家中处处放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奖座;客厅中有一幅楚戈的字,上书「拣来斋」,字画左侧还附带一行「晓风说岁月与机缘皆是拣来的」,这又可见得张晓风珍惜生活的态度。张晓风甚至曾二度去泰北,她的理由比「关怀」更深一些,是一种尊重!她回忆,当国土战乱时,幼小的自己必须与父亲别离,父亲因为「守土有责」留了下来,最后翻越云南边境的野人山才回到妻小的身边。张晓风一直相信,如果自己的父亲当时没有回到台湾,现在也会在泰北。这种种的小事例,组合出一个热情且知恩的张晓风。
张晓风的热情在于一种信念,他说:「物理学家可以说,给我一个支点,给我一根杠杆,我就可以把地球举起来;而我说,给我一个解释,我就可以再相信一次人世,我就可以接纳历史,我就可以义无反顾的拥抱这荒凉的城市。」有时,即使没有足够的解释,她仍能接纳荒凉的城市,为什么?因为两本影响她最大的书:圣经和论语。在这两部东西方的经典中,她认识一些属于永恒的真理,不随时空而改变!
张晓风曾在华视午间新闻的推荐书单元中,推荐了托尔斯泰的小说选,她推荐的原因是「托尔斯泰用最简单的语言,去说那最深的道理,而给我们最深的感动。」在我看,张晓风的作品能够感动我,也是这个原因。

二.作品集介绍-晓风散文集

张晓风的写作形式凡有多种,产量亦丰富,文风更因生活领域的扩大、人生观照的拓深而迭有变更。由于对事物的观察在变、做人的态度在变,因此写作的题材及其风格亦随之多变。早期《地毯的那一端》多写爱情的憧憬、人生的感悟及自然的愉悦,以其清新柔美见长,属变爱及新婚时期。婚后的生活逐渐落实,固然赏悟美景之心始终不变;但其题材则因应生活而扩及现实,《愁乡石》、《黑纱》等,均可见作者在「竭力使自己的作品中少一些华美,而增添一些深度。」(夏祖丽访问语)张晓风以积极的行动参与现实,这些行种以对国事的关怀、基督教团契的宗教活动,以及关心台湾如生态环境的文笔呈现。她以民族主义者自许,因而在写作中特意突显中国人、这一代中国人的形象,使原本柔美的风格中,加入阳刚、平实的格调。至于从《步下红毯之后》所显示的方向,实与其从事多样的创作有关:尤其在始于民国五十八年前后的戏剧活动,从剧本的编写与演出,均付出可观的心血;而一些叙事文学的要素:诸如场景的安排、人物的造型;再加以现代诗句法的独特手法,张晓风的散文因而展现新貌。她的作品较为成功之作,大多出以「亦秀亦豪的健笔」,以能突破女性作家的纤秀与柔美境界的为主。近年来她常以报导方式纪录其游历与访问,成功与否难以预卜,但可视为寻求自我的突破,这也张晓风善变的一种表现吧!
至于《晓风散文集》的表现,又是如何呢?
《晓风散文集》出版于六十五年,是一本选集,篇目分别选自《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以及其它散见报章的作品。在这本散文集中,我们可以自张晓风笔下所有的朋友及亲人知道他的成长及生活环境;在这一本散文集中,可以见到早期的张晓风如何转变成为后来的张晓风,知道他的吸引人的特质是如此根着于基因细胞之内,并在后天的培育下成就卓著。
《到山中去》、《绿色的书简》、《圣火》、《地毯的那一端》都属于书信类型,写给丈夫及家中弟妹,可以见得张晓风对家人的关怀,以及她如何看待自己在家中的责任。《最后的戳记》、《光环》、《雨天的书》、《秋天.秋天》等数篇,记录张晓风的大学生活及数名友人,在这些篇目中,可以藉由张晓风的大学同学想及他的大学生活。《山路》、《霜橘》也是书信类,却是藉书信,表玩对生命苦难的感受及最粗浅的生死观。其它如《另一张考卷》写的是初当助教的感想,兼含对学生及文化传承的期许;《画晴》写到山中访人未遇的情景,文风颇具魏晋情趣;而《不是游记》、《何厝的蕃薯田》、《愁乡石》、《黑纱》、《诠释》、《我们都在》、《我们仍能支持》、《祷词》、《牧者》、《一个中国人送给一个中国人的》等篇,则写对于自己生命与文化的谢恩心情,表现最为赤诚的民族主义。
在这一本选集中,尚未能见到张晓风在世事沧桑后,酿造而出的「奥秘神迹」,彼时,时间还没有用残酷的减法演算她的生命,所以选集中表现出一径的天真激情。然而读着她的散文,篇篇是闲逸的谈话,视我们读者如至亲好友,我们可以悠悠闲闲、不急不迫的读着她的文章,读着她的人。我想,一本好的书,除了文字艺术的优点之外,也必须具有情感的、思维的默化能力。必须是读者读得下、读得进的书,才是真正的好书。而这一本选集,我认为是一本好的书。

三.单篇作品介绍-咏物篇
【原文】
咏物篇 张晓风


所有的树都是用“点画成的,只有柳,是用“线”画成的。
别的树总有花、或者果实,只有柳,茫然地散出些没有用处的白絮。
别的树是密码紧排的电文,只有柳,是疏落的结绳记事。
别的树适于插花或装饰,只有柳,适于霸陵的折柳送别。
柳差不多已经落伍了,柳差不多已经老朽了,柳什么实用价值都没有—除了美。柳树不是匠人的树,这是诗人的树,情人的树。柳是愈来愈少了,我每次看到一棵柳都会神经紧张的屏息凝视——我怕我有一天会忘记柳。我怕我有一天读到白居易的「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提」,或是韦庄的「睛烟漠漠柳毵毵」竟必须去翻字典。
柳树从来不能造成森林,它注定是堤岸上的植物,而有些事,翻字典也是没用的,怎么的注释才使我们了解苏堤的柳,在江浦的二月天梳理着春风,隋堤的柳怎样茂美如堆烟砌玉的重重帘幕。
柳丝条子惯于伸入水中,去纠缠水中安静的云影和月光。它常常巧妙地逮着一枚完整的水月,手法比李白要高妙多了。
春柳的柔条上暗藏着无数叫做“青眼”的叶蕾,那些眼随兴一张,便喷出几脉绿叶,不几天,所有谷粒般的青眼都拆开了。有人怀疑彩虹的根脚下有宝石,我却总怀疑柳树根下有翡翠——不然,叫柳树去哪里吸收那么多纯净的碧绿呢?

木棉花

所有开花的树看来该是女性的,只有木棉花是男性的。
木棉树又干又皱,不知为什么,它竟结出那么雪白柔软的木棉,并且以一种不可思议的优美风度,缓缓地自枝头飘落。
木棉花大得骇人,是一种耀眼的橘红色,开的时候连一片叶子的衬托都不要,像一碗红曲酒,斟在粗陶碗里,火烈烈地,有一种不讲理的的架势,却很美。
树枝也许是干得狠了,根根都麻绉着,像一只曲张的手-肱是干的,臂是干的,连手肘手腕手指头和手指甲都是干的—向天空讨求着什么,撕抓些什么。而干到极点时,树枝爆开了,木棉花几乎就像是从干裂的伤口里吐出来的火焰。
木棉花常常长得极高,那年在广州初见木棉树,不知是不是因为自己年纪特别小,总觉得那是全世界最高的一种树了,广东人叫它英雄树。初夏的公园里,我们疲于奔命地去接拾那些新落的木棉,也许几丈高的树对我们是太高了些,竟觉得每团木棉都是晴空上折翼的云。
木棉落后,木棉树的叶子便逐日浓密起来,木棉树终于变成平凡了,大家也都安下一颗心,至少在明春以前,在绿叶的掩覆下,它不会再暴露那种让人焦灼的奇异的美了。

流苏与《诗经》
三月里的一个早晨,我到台大去听演讲,讲的是“词与画”。
听完演讲,我穿过满屋子的“权威”,匆匆走出,惊讶于十一点的阳光柔美得那样无缺无憾——但也许完美也是一种缺憾,竟至让人忧愁起来。
而方才幻灯片上的山水忽然之间都遥远了,那些绢,那些画纸的颜色都黯淡如一盒久置的香。只有眼前的景致那样真切地逼来,直把我逼到一棵开满小白花的树前,一个植物系的女孩子走过,对我说:“这花,叫流苏。”
那花极纤细,连香气也是纤细的,风一过,地上就添上一层纤纤细细的白,但不知怎的,树上的花却也不见少。对一切单薄柔弱的美我都心疼着,总担心他们在下一秒钟就不存在了,匆忙的校园里,谁肯为那些粉簌簌的小花驻足呢?
我不太喜欢“流苏”这个名字,听来彷佛那些都是垂挂着的,其实那些花全向上开着,每一朵都开成轻扬上举的十字形—我喜欢十字花科的花,那样简单地交叉的四个瓣,每一瓣之间都是最规矩的九十度,有一种古朴诚恳的美—像一部四言的《诗经》。
如果要我给那棵花树取一个名字,我就要叫它诗经,它有一树美丽的四言。

栀子花

有一天中午,坐在公路局的车上,忽然听到假警报,车子立刻调转方向,往一条不知我的路上疏散去了。
一刹间,仿佛真有一种战争的幻影的蓝得离奇的天空下涌现——当然,大家都确知自己是安全的,因而也就更有心情幻想自己的灾难之旅。
由于是春天,好象不知不觉间就有一种流浪的意味。季节正如大多数的文学家一样,第一季照例总是华美的浪漫主义,这突起的防空演习简直有点郊游趣味,不经任何人同意就自作主张而安排下一次郊游。
车子走到一个奇异的角落,忽然停了下来,大家下了车,没有野餐的纸盒,大家只好咀嚼山水,天光仍蓝着,蓝得每一种东西都分外透明起来。车停处有一家低檐的人家,在篱边种了好几棵复瓣的栀子花,那种柔和的白色是大桶的牛奶里勾上那里一点子蜜。在阳光的烤炙中凿出一条香味的河。
如果花香也有颜色,玫瑰花香所掘成的河川该是红色的,栀子花的花香所掘的河川该是白色的,但白色的有时候比红色更强烈、更震人。
也许由于这世界上有单瓣的栀子花,复瓣的栀子花就显得比一般的复瓣花更复瓣。像是许多叠的浪花,绑在一起,纠住了扯不开,结成一攒花——这就是栀子花的神话吧!
假的解除警报不久就拉响了,大家都上了车,车子循着该走的正路把各人送入该过的正常生活中去了,而那一树栀子花复瓣的白和复瓣的香都留在不知名的篱落间,径自白着香着。
第2个回答  2006-09-26
庄周
司马迁
柳宗元
韩愈
欧阳修
王安石
苏轼
袁宏道
归有光
姚鼐
鲁迅
第3个回答  2006-09-30
张晓风
宗璞
朱自清
王家新
余秋雨
老舍
巴金
冰心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