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为什么总把自己写成“飘逸洒脱”的“仙”模样?他是真的放下名利世俗,出世洒脱了吗?

如题所述



 人总是希望自己是豪放洒脱的,率性自然,不被世俗污染的。李白虽为“谪仙人”,但终究也没能逃出俗套。个人认为,李白当时写的那些“洒脱诗”,和现在许多人每天必“晒”的“朋友圈”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不管内心多么为俗世所牵绊,多么渴望仕途上的成功,但首先,气度不能输。于是就有了内心万般纠结不甘,落笔仍是大气磅礴的“清新飘逸”诗。       

再者,如若李白真的已经放下万千功名,那为什么别号“谪仙人”呢?一个“谪”字,道尽“求而不得”的心酸。所以,李白这个“谪仙人”还是在世中的。有例为证。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以契合”三个字背后蕴含的意思,一切尽在不言中。



 是年,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去紫极宫,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三年后,李白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长安。


至此可见,李白是先求仕,坎坷败而后归。所以,李白到最后也没有放开。“身在山水,心念庙堂” ,用来形容李白是再合适不过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