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及其深……”是什么意思?

注意要把白话文和古文(文言文)给罗列出来哟!谢谢配合。

意思是:用千里的距离不够丈量它的广大,千仞的高度不够测度它的深沉。

出自:庄子[战国时期]《庄子·外篇》《秋水》篇。

原句: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释义:于是把大海的情况告诉给浅井的青蛙,说:‘千里的遥远,不足以称述它的大;千仞的高旷,不足于探究它的深。夏禹时代十年里有九年水涝,而海水不会因此增多;商汤的时代八年里有七年大旱,而岸边的水位不会因此下降。

不因为时间的短暂与长久而有所改变,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有所增减,这就是东海最大的快乐。浅井之蛙听了这一席话,惊惶不安,茫然不知所措。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全篇分两部分。

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这个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

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至“约分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

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

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8
而千里的辽阔不足以承载它的浩大,

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语出《庄子-秋水》
这是东海之鳖对井底之蛙描述大海的语言:“以千里之远(来形容海),都不足以说明它有多大;以千仞之高(来形容海),都不足以说明它有多深”。
本意是说:就算千里远的距离,亦不足以丈量其广阔,就算千尺高的高度,亦不足以测定其深度。
引申义是指:文章思想极其广博深厚,耐人深思寻味。
就是告诉你
千里的遥远,不足以称述它的大;千仞的高旷,不足于探究它的深。
不要低估如何事,做人要低调。追问

古文的全文呢?还有白话文呢?怎么没有呢?你能不能认真审题?难道你期末考试也就这样不审题就答了吗?你能不能看清题目再给我回答?快给我滚蛋!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