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以及
全要素生产率这三者并不总是协调的?是什么力量使得经济可以长期持续增长?这三者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这里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因为,在进行国际间的经济增长效率比较时,使用不同的指标常常会导致不同的结论。例如,在比较美国和欧洲各国的经济增长状况时,一方面媒体乃至学术界经常会使用劳动生产率来说明美国经济在效率上优于欧洲各国;另一方面,又有许多人指出美国的全要素生产率
增长率不如欧洲各国,因此,美国经济的效率更低而不是更高。
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与全要素生产率,肯得里克在1961年出版的《美国的生产率增长趋势》一书中,把全要素生产率定义为“经济增长中不能被要素投入增长解释的部分”,即“增长余值”。之所以用一种否定的表述来定义这个概念,是因为现实中技术进步的形态多样,原因也非常复杂,既可能是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可能是工人使用了更先进的资本设备或者工人知识技能的提高。同时,各种各样的技术进步既可能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有可能导致资本生产率的提高,而两者都能够导致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当人们不仔细区分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哪方面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时,就可以笼统地说成是:“技术进步导致了生产率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个概念其实就是用于定量地说明这样一个普遍化的事实。谁都知道是技术进步导致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但唯有通过全要素生产率这个概念,才能将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定量化。因此,全要素生产率这个概念的价值或者其奇妙之处就在于它能将纷繁复杂的技术进步形态所导致的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程度浓缩到一个简单的数字中,从而实现对经济增长效率这个
宏观经济事实的高度抽象与概括。正是通过这个一维的数据,国际间经济增长效率的比较才成为可能。
你可以说这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高,那个国家的资本生产率高,但唯有全要素生产率才能作为说明一个国家生产效率的最终依据。但全要素生产率这个概念的长处也是它的短处:它不区分技术进步的形态、不考虑提高的是哪类资源的利用效率,虽然有利于宏观总量数据的获得,但必然意味着失去对于经济增长中所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进行分析魄能力。当经济增长本身是嵌性的、可持续的时,用全要素生产率评估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是没有问题的,但当经济增长本身存在着结构性问题、可能不可持续时,全要素生产率概念就难以显出它的价值来了。……
本文作者:莫志宏 供参考。
追问它是怎么计算呢
追答全要素生产率,即生产活动中参与进来的一切要素的总投入(总消耗)对生产的效率。算法是:全要素生产率=生产净值 / (劳动工资+土地使用费+技术更新费+高管人员佣金及各项管理费和间接税+固定资产折旧和流动资金利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