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 作者:李清照 赏析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那位高手帮我赏析下详细点,并帮回答下此时的李清照和她的词与李清照在中后期所做的词有和不同,不同的词句中体现她不同时期的心情

减字木兰花
李清照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妙趣横生地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天真美好的心愿。上片写买花、赞花。词人用拟人的手法,刻画了含苞欲放的春花形象——轻施素粉,腮染红霞,面挂晓露。人们惯用鲜花来比喻少女,词人此处却用少女来比拟鲜花,别开生面,绝妙传神。
下片首句便直吐痴情:怕情郎看了会觉得娇艳的春花比自己的面容美丽,但又不肯甘拜下风,于是便把鲜花簪在鬓边,同春花比美,要让情郎品评一下,自己与鲜花到底哪一个漂亮。“徒要教郎比并看”一句,写少女的心理活动,做到了率真与含蓄的和谐统一——口中说要与春花比美,心下又暗暗欲以春花添丽。这样,花衬人,人扶花,少女与春花的形象交相增辉。整个下片四句中,无一句是直接描绘少女的容貌,但通过间接描写,却出神入化地表现了她那羞花闭月的美貌和娇憨纯真的情态。统观全篇,笔法虚实相映,直接写花处即间接写人处,直接写人处即间接写花处;春花即是少女,少女即是春花,两个艺术形象融成了一体。
近人赵万里认为,这首词“词意浅显,亦不似他作”,故将此指为伪作。(赵万里辑《漱玉词》)这种看法是没有道理的。从词风来看,它明丽婉约,与早期易安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格调逼似,从观察生活的细腻,刻画少女心理活动的真切以及提炼口语入词的能力等方面看,更非他人所能相比。赵氏之说,恐系过分拘于礼教陈规,而厌弃此作描写女子心理之大胆率真所致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2-27
【作者】:李清照——《减字木兰花》
【内容】:

卖花担上,
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
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注释】:
一枝春欲放:此指买得一枝将要开放梅花。
泪染:眼泪濡湿,这里指露水浸染之意。
彤霞:红色彩霞。这里指梅花之色彩。
簪:名词作动词,即插于发中。
徒:只。
比并:放在一起比较。

【赏析】:
此词,当是李清照年轻时所作,表现女主人对春花的喜爱,对容貌美及爱情的追求。远用心理描写、拟人等手法。语言活泼、清新。
第2个回答  2010-01-03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 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赏析】: 此词,当是李清照年轻时所作,表现女主人对春花的喜爱,对容貌美及爱情的追求。远用心理描写、拟人等手法。语言活泼、清新。

这首词曾有争议。近人赵万里辑《漱玉集》云:“案涉古阁未刻本《漱玉词》收之,‘染’作‘点’。词意浅显,亦不似他作。”王学初《李清照集注》则云:“按以词意判断真伪,恐不甚妥,兹仍作清照词,不列入存疑词内。”其实赵万里否定李清照其他作品,都以词意浅薄或儇(XUAN)薄不似清照其他词作为理由,似难服人。李清照词中大胆描写爱情,宋人早已看到,如王灼《碧鸡漫志》卷二云:“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本篇描写了新婚生活的一个侧面,表现了作者放纵恣肆的性格,与王灼所评的颇为一致,当系建中靖国年间(1101)嫁给赵明诚时所作。
上片写买花。宋朝都市常有卖花担子,一肩春色,串街走巷,把盎然生趣送进千家万户。蒋捷曾有《昭君怨》一词写卖花担子云:“担子挑春虽小,白白红红都 好。卖过巷东家,巷西家。 帘外一声声叫,窗里鸦鬟入报。问道买梅花,买杏花。”与此词上阕对读,我们即可得出全面印象:似乎在小丫环入报以后,作为女主人的李清照随即作了吩咐,买下一枝最满意的鲜花。整个上片便是截取了买花过程中最后一个画面,所写的便是女主人公手执鲜花,作满怀深情的欣赏。“春欲放”三字,表达了她对花儿的由衷喜爱:“啊,春天到了,花儿含苞待放了!"这“春”字用得特别好,既可以指春色、春光、春意和春天,也可以借指花儿本身。为什么不用花字而用春字,因为花字境小,春字境大。同蒋捷《昭君怨》中“担子挑春”的春字一样,都能给人无穷的美感和联想。下面“泪染轻匀”二句,写花的容态。这花被人折下,似乎在为自己命运的不幸哭泣,直到此时还泪痕点点,愁容满面。着一“泪”字就把花拟人化了,再缀以“轻匀”二字,便显得哀而不伤,娇而不艳,其中似乎渗透着女主人对它 同情与爱抚。这二句中前一句较虚,出自诗人的想像:后一句较实,摹写了花上的露珠。这叫融情入景,以景写人。“犹带彤霞晓露痕”,花朵上披着彤红的朝霞,带着晶莹的露珠,不仅显出了花之色彩、花之鲜艳,而且点明时间是在清晨,整个背景写得清闲绚丽,恰到好外地烘托了新婚的欢乐与甜蜜。
下片写戴花。唐五代有一首无名氏词《菩萨蛮》可供比照:“牡丹含露真珠颗,美人折向庭前过。含笑问檀郎,花强妾貌强? 檀郎故相恼,须道花枝好。一向发娇嗔,碎挼花打人。”此词可能受到它的影响,但却未象无名氏词那样写出对方的反应,而是全从自己一方说起。无名氏词侧重外部动作,此词则侧重内心刻画。“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活活刻画出一位新嫁娘自矜、好胜甚至带有几分嫉忌的心理。她在青年妇女中,本己感到美貌超群,但同“犹带彤霞晓露痕”的鲜花相比,似乎还不够娇美,因此怀疑新郎是否爱她。这里表面是说郎在猜疑,实际上是她在揣度郎心,婉曲写来笔致轻灵。同上片相比,前面是以花 拟人,这里是以人比花,角度不同,但描写的焦点都是新娘自己。接着二句,是从人物的思想写到人物的行动。为了争取新郎的欢爱,她就把花簪在鬓发上,让新郎看看:人美还是花美?“比并看”,意即无名氏词中的“花强妾貌强”。然却终未说出谁更强,含蓄蕴藉,留有余味。“云鬓斜簪”,丰神入画,几可与温庭筠《菩萨蛮》“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媲美。赵万里认为“词句浅薄”或许指此二句。然而李清照在丈夫面前以花自比,己非一次。既然在函致明诚《醉花阴》时能说“人比黄花瘦”,为什么新婚伊始不能说“人比鲜花美”呢?既然后来在归来堂上夫妇之间犹猜书斗茶,乐不可支,为什么在年轻时刻反不能有一点儿闺房乐趣呢?
总的来讲,此词乐而不淫,轻而不俗,与李清照的思想性格颇为相符。全篇通过买花、赏花、戴花、比花,生动地表现了年轻词人天真的态度、爱美的心情和好胜的脾性。读后颇觉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3个回答  2009-12-26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 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赏析】: 此词,当是李清照年轻时所作,表现女主人对春花的喜爱,对容貌美及爱情的追求。远用心理描写、拟人等手法。语言活泼、清新。

这首词曾有争议。近人赵万里辑《漱玉集》云:“案涉古阁未刻本《漱玉词》收之,‘染’作‘点’。词意浅显,亦不似他作。”王学初《李清照集注》则云:“按以词意判断真伪,恐不甚妥,兹仍作清照词,不列入存疑词内。”其实赵万里否定李清照其他作品,都以词意浅薄或儇(XUAN)薄不似清照其他词作为理由,似难服人。李清照词中大胆描写爱情,宋人早已看到,如王灼《碧鸡漫志》卷二云:“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本篇描写了新婚生活的一个侧面,表现了作者放纵恣肆的性格,与王灼所评的颇为一致,当系建中靖国年间(1101)嫁给赵明诚时所作。
上片写买花。宋朝都市常有卖花担子,一肩春色,串街走巷,把盎然生趣送进千家万户。蒋捷曾有《昭君怨》一词写卖花担子云:“担子挑春虽小,白白红红都 好。卖过巷东家,巷西家。 帘外一声声叫,窗里鸦鬟入报。问道买梅花,买杏花。”与此词上阕对读,我们即可得出全面印象:似乎在小丫环入报以后,作为女主人的李清照随即作了吩咐,买下一枝最满意的鲜花。整个上片便是截取了买花过程中最后一个画面,所写的便是女主人公手执鲜花,作满怀深情的欣赏。“春欲放”三字,表达了她对花儿的由衷喜爱:“啊,春天到了,花儿含苞待放了!"这“春”字用得特别好,既可以指春色、春光、春意和春天,也可以借指花儿本身。为什么不用花字而用春字,因为花字境小,春字境大。同蒋捷《昭君怨》中“担子挑春”的春字一样,都能给人无穷的美感和联想。下面“泪染轻匀”二句,写花的容态。这花被人折下,似乎在为自己命运的不幸哭泣,直到此时还泪痕点点,愁容满面。着一“泪”字就把花拟人化了,再缀以“轻匀”二字,便显得哀而不伤,娇而不艳,其中似乎渗透着女主人对它 同情与爱抚。这二句中前一句较虚,出自诗人的想像:后一句较实,摹写了花上的露珠。这叫融情入景,以景写人。“犹带彤霞晓露痕”,花朵上披着彤红的朝霞,带着晶莹的露珠,不仅显出了花之色彩、花之鲜艳,而且点明时间是在清晨,整个背景写得清闲绚丽,恰到好外地烘托了新婚的欢乐与甜蜜。
下片写戴花。唐五代有一首无名氏词《菩萨蛮》可供比照:“牡丹含露真珠颗,美人折向庭前过。含笑问檀郎,花强妾貌强? 檀郎故相恼,须道花枝好。一向发娇嗔,碎挼花打人。”此词可能受到它的影响,但却未象无名氏词那样写出对方的反应,而是全从自己一方说起。无名氏词侧重外部动作,此词则侧重内心刻画。“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活活刻画出一位新嫁娘自矜、好胜甚至带有几分嫉忌的心理。她在青年妇女中,本己感到美貌超群,但同“犹带彤霞晓露痕”的鲜花相比,似乎还不够娇美,因此怀疑新郎是否爱她。这里表面是说郎在猜疑,实际上是她在揣度郎心,婉曲写来笔致轻灵。同上片相比,前面是以花 拟人,这里是以人比花,角度不同,但描写的焦点都是新娘自己。接着二句,是从人物的思想写到人物的行动。为了争取新郎的欢爱,她就把花簪在鬓发上,让新郎看看:人美还是花美?“比并看”,意即无名氏词中的“花强妾貌强”。然却终未说出谁更强,含蓄蕴藉,留有余味。“云鬓斜簪”,丰神入画,几可与温庭筠《菩萨蛮》“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媲美。赵万里认为“词句浅薄”或许指此二句。然而李清照在丈夫面前以花自比,己非一次。既然在函致明诚《醉花阴》时能说“人比黄花瘦”,为什么新婚伊始不能说“人比鲜花美”呢?既然后来在归来堂上夫妇之间犹猜书斗茶,乐不可支,为什么在年轻时刻反不能有一点儿闺房乐趣呢?
总的来讲,此词乐而不淫,轻而不俗,与李清照的思想性格颇为相符。全篇通过买花、赏花、戴花、比花,生动地表现了年轻词人天真的态度、爱美的心情和好胜的脾性。读后颇觉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4个回答  2009-12-27
《减字木兰花》 作者:李清照 赏析
《减字木兰花》 作者:李清照 赏析
悬赏分:5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3 天 21 小时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那位高手帮我赏析下详细点,并帮回答下此时的李清照和她的词与李清照在中后期所做的词有和不同,不同的词句中体现她不同时期的心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