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世显赫却自己靠自己的努力成功

如题所述

袁世凯孙女的财富人生

她曾是购物不花钱,出门有保镖的千金大小姐;“文革”抄家后,她被下放农村,成为劳动妇女;改革开放后,她靠买原始股起家,成了天津西餐厅的女老板。她为何要在花甲之年闯荡商海?她又经历了怎样的创业历程?她的成功仅仅是靠着她显赫的家世吗?让我们走进这个传奇的老人——至今仍在商场打拼的袁世凯84岁的孙女,去探寻她的商场不败秘诀和分享她的财富人生。

袁家倜是袁世凯目前在世的孙辈中年龄最大的。她精力旺盛,69岁开始下海经商,如今还在商海“打拼”。老人家皮肤细腻,看上去十分年轻,举手投足间,还留有旧时大家闺秀的味道。

袁家倜底气很足:“我现在很独立,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现在的生活让我很快乐。”袁家倜在天津做了24年的政协委员,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扶贫救灾,她总是冲在最前面,为天津的经济发展做了不少贡献。

谈起过往,袁家倜反而庆幸自己经历了非同寻常的大起大落。“这对我是极大的改造和历练。半个世纪的巨变反而救了我,刺激了我的求生欲,让我学会自力更生。

生存本领是一种能力

袁家倜是袁世凯四子袁克端之女,其母亲是天津最有名望的大盐商何仲瑾的女儿。

袁家倜童年时期,曾有过13年优越的生活。在她4岁时,被无子女的二姑妈过继到门下,来到了江南水乡无锡。“二姑妈家是一个新式家庭,二姑父曾留学美国,是中国较早接受实业救国思潮的民族工业家。他在无锡办有丝绸厂,是当地的首富。”袁家倜在二姑妈的教育下,开始学习英文,了解经营,并考取了上海中西女子高中。

在无锡的日子,是袁家倜最快乐的时光。然而,袁家倜17岁时,因二姑妈出国,她又被送回天津的家,回到死气沉沉的袁家。“家里人不让我上学,因为大学男女同校,他们在家里给我请了汉文先生。我念了4年古文,现在诗词歌赋,都还会一些。”

后来,袁家倜嫁给了当时天津民族工商界颇有名望的“元丰五金行”的老板丁先生。但不久,随着政策形势的变化,她的命运发生了逆转。

1956年开始公私合营,袁家的特权被取消了。而后来的“文革”,更让她感到了“真正的末路”。袁家倜接到最后通牒,全家到农村去接受改造。她当时已有三儿一女,大女儿已经在甘肃祁连山插队。她和丈夫带着三个儿子,一床铺盖,告别生活了几十年的小洋楼,来到天津西郊大寺王庄子。

农村对袁家倜和她的全家来说,遥远而陌生。荒凉的土地,坎坷的土路,低矮的土屋和呼叫的北风,让一家人不知所措。“没有吃的,只能把捏不拢的散窝窝头和着野菜吃。经过锻炼,40斤的土豆我背起来就走。”袁家倜突然发现,她的意志力竟如此坚强。

在农村时间久了,袁家倜开始动起脑筋:“那里生活非常贫穷,一天劳动下来,只有一个工分,而一个工分才1毛5分钱。我大胆向村里提出了开办五金小工厂的建议。”在农民们的支持下,袁家倜办起了当地第一个镀锌厂,她当工厂会计,丈夫当厂长。在他们的努力下,小工厂越来越红火,给农民们带来不少实惠。工厂开张的第一年,村里的工分就提高到8毛5分钱。袁家倜一家在农村干了整整8年。1973年,堂哥袁家骝受周恩来总理邀请回国。根据周总理的批示,袁世凯第三代后人逐渐恢复自由。1978年,袁家倜回到天津,住进了位于天津成都道40号的小洋楼。她百感交集,“8年的改造,我认识到什么?并不是钱的重要,而是一个人生存的本领,在什么状态下都能活,这是一种能力。”

用炒股赚的钱开西餐厅

在袁世凯的第三代中,有一人改变了整个家族的面貌,他便是世界著名高能物理学家、美籍华人袁家骝,袁世凯二儿子袁克文之子。袁家骝曾获全美华人协会杰出成就奖,他的妻子吴健雄博士,是世界上首颗原子弹研制人员中唯一的女性,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这位堂哥,对袁家倜的人生产生了很大影响。

1987年初,袁家倜来到了深圳。已经63岁的她,被这个地方深深吸引,在深圳一干就是6年。“我参与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度假村建设项目,成为深圳第一批创业者。”6年后,袁家倜在深圳买了一些原始股票,赚了70多万元。袁家倜印象很深:“当时深圳不让汇款,我就用大皮包把钱装着,带回了天津。”

一个老人,有70万元的养老金,晚年可以尽享天伦了。但袁家倜却决心要在天津再干一番事业。在袁家骝和吴健雄的建议下,她开了一家西餐厅。

“人家都说大餐厅火5年,小餐厅火3年,我的餐厅一下开了15年。”如今已年过八旬的袁家倜,还是老板,还在拼搏。“现在竞争很激烈,要想常盛不衰,大要关注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形势变化,研究西餐的发展,及时更新菜肴,小要管理各项账目和各类人员,检查厨房食品、卫生……”她分析了“苏易士”不垮的秘密,“特殊之处是没有外债。房产是我的,资金是我和儿子凑的,就我一个独号,不开分号。有多少大企业想和我合作,我都不。为什么,一变味就完了,开分店多是好,但只要一家出事了,说倒全部倒”。

越老越要争取经济独立

2003年,袁家骝去世后,将他和妻子的毕生积蓄,全部捐赠中国,这让袁家倜非常受触动。

“我照顾堂哥7年,他没给我一分钱遗产。他说,那样就把我害了。袁家活生生的例子太多了,花花公子都穷困潦倒,只会花钱不会挣钱,挥金如土。”

谈起自己的儿女,袁家倜说,“我不养闲人,因为我还在工作呢,从依靠家族到后期自己置办一草一木,我完全是自己拼出来的。儿女们也要自己奋斗,现在他们都有车有房,自食其力。”

袁家倜在天津蓟县先后共资助了20多个孩子,每批培养到小学毕业。现在,第二批已经培养到五年级了,每个孩子一年5000元。

采访时,袁家倜的小孙女跑来告诉奶奶,她大学毕业正准备出国深造,今天接到了中央团委和中组部消息,被选中去陕西做赈灾志愿者。袁家倜肯定地告诉孙女,“不出国,也要先去灾区!”

袁家倜把邓颖超在一次妇联会上的话作为座右铭:“女同志越老越要争取经济独立,越老越要争取政治地位。我现在体会很深,女人老了,要是没有地位,那就是被人遗忘的角落;要是没有经济基础,问儿女要钱,不是很可怜?女人半边天,我既有政治上的荣誉又有经济上的独立,我是双赢户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