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何新价值观的作文

如题所述

个人的思想往往是时代的产物,
更是他理解时代的产物,
何新的思想也是如
此。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所以每一个时代都是过去一切历史的积淀。
这样,
在
历史与现实的整体之中,
必定有一种统一的经久不衰的永恒理念。
这正是何新自
己的历史哲学观。
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绝对理念,
每个时代又有其精神。
何新的
一切思考都是由此而来,基于永恒的历史理念,贯彻时代的精神。

何新不仅是时代的产物,更是时代精神的理解者,这样的人为数不多。

二

20
世纪是一个充满巨大的变革和飞跃,
以及同样巨大的曲折和迷失的世纪。
20
世纪的中国历史同样历经如此。何新的思想产生、发展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中
国文革失败、改革之路兴起,直至今天改革又到一个转折点,这样一个近
40
å¹´
的时代。
他思考这个时代,
并用自己的思想回应这个时代。
他的思想中有不变的
价值信念,同时也有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作出的阶段性的转变。

时代的变化如此剧烈而深刻,
又如此令人难以理解和把握!
在这种变化面前,
人们的思想甚至显得浅薄和轻浮,
这也成为时代面貌的一部分,
但是,
这并不意
味着时代自身的浅薄,何新试图理解时代自身的深刻。

要理解时代的巨变,
就不能不具有一种特别能够理解历史变迁的哲学,
这种
哲学不能不是一种有着强大辨证精神的哲学。
从变化中把握不变,
从现象中把握
本质,从曲折中把握坚定的方向,从矛盾中把握合理的统一!

何新选择了集古典哲学之大成的黑格尔哲学,
这种哲学又曾被马列主义所吸
收和改造。
何新信奉从柏拉图到黑格尔一脉相承的理念主义,
这种思想认为,
除
了现实世界的存在,
还有一个独立的理念世界的存在。
理念是永恒的存在,
而现
实世界却是不断生灭变幻的,
只是现象的存在。
理念的存在决定现实的存在,
现
实的变化不过是理念发展的表现。
那么历史的变化也不过是理念自身的演绎。
历
史可以呈现不同的现象,
但是理念自身却是同一的。
理念是自我建立、
自我运动
的、
自我实现的,
这是从自身出发又回到自身的对立统一的过程,
是主体的思维
过程。宇宙就是这样一个主体,宇宙的发展过程就是主体的思维过程。因此,历
史是有其终极的目的的,是有终极的价值目标的,这就是对
“
善
”
的追求。这样一
种价值观,是何新思想中的
“
灵魂
”
,这构成他批判种种价值虚无主义的基础。

同样,
何新吸收了黑格尔的辨证逻辑。
这种逻辑有其特殊性,
首先这不但是
形式的逻辑,更是内容的逻辑、本体的逻辑,本体的运动过程就是逻辑的过程;
其次,由于这种运动,本体的存在必是矛盾的存在,因此,逻辑的过程必定是矛
盾运动的过程,逻辑内含矛盾;再次,尽管包含矛盾,本体在运动中依然是自身
同一的,
这种包含矛盾的同一就是对立统一,
这是逻辑自身运动要达到的;
最后,
本体自身的同一就是本体自我抽象的思维,
因此,
思维和本体是同一的,
这就是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
在此辨证逻辑的基础上,
何新试图创立泛演化逻辑,
以此演
绎历史运动,并预测历史。这是对
“
真
”
的追求。辩证逻辑是何新的思维方法,成
为他认识历史之真实,否定种种偏见的工具。

三

文革的失败,使得中国
20
世纪不断革命的历史终于消退,同时中国的现代

化进程也遭遇严重挫折。
革命耗尽了自己的燃料,
也延误了现代化的步伐,
后者
是革命失败最具实质意义的地方。
由于一种现代化失败的挫折感,
革命受到了批
判,
连带中国近现代以及古代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都受到了激烈的批判。
但是文革
的失败留下了沉重的遗产,
其中之一就是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的迷失。
以这种迷
失状态去反思历史,
这又是一个问题。
不单如此,
以一种怎样的理论去指导革命
之后的仍要继续的现代化事业,这更是一个致命的问题。总结历史,指导未来,
这两者是意识形态的中心问题。
这也正是历史哲学的要回答的问题。
历史有没有
一个目的?毫无疑问,何新认为有。历史的目的是什么,主题是什么,方向是什
么,
历史的和现实的
“
善
”
和
“
正义
”
是什么?历史中的各种事件,
它们有没有意义,
有什么意义?

体会历史,何新认为历史中没有绝对的谬误,
“
上下古今,中外四方,哪一
个国家民族的历史不是一部发生谬误、发现谬误、纠正谬误的历史。
”
历史总是
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一个环节否定前一个环节,
但并非是简单的否定,
而是在否
定中继承前一个环节中的合理因素。
这就是扬弃。
历史总有其统一的东西,
这就
是历史的目的;而看似对立的每个历史事件中都有着符合历史目的的积极的东
西,
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历史的目的论避免了价值虚无主义,
历史辩证法避免
了历史偏见。
经历了一百多年巨变的中国特别需要这样一种历史哲学,
能为未来
指明方向,并由此制定出具体的路线、方针、战略、政策。

研究世界近现代历史,何新发现世界文明中心的有一种向东方转移的趋势。
文明中心先从意大利开始,向西传入西班牙,然后一路再向西传入英国、美洲,
另一路传入法国,再往东传入德国、俄国,最后两路都在东方交汇,包括日本、
中国,
这是一个持续
500
多年的过程。
于是何新坚信,
东方必将重新成为文明的
中心,
东方的复兴乃是世界历史一个伟大的主题,
而作为东方世界的中心,
中国
的复兴也是这个历史主题的中心。
并且,
这个主题并没有完成,
还要作为世界未
来的演变方向。何新的两部著作《东方的复兴》
、
《中华复兴与世界未来》就鲜明
地表达了这个主题。
按照何新的历史哲学,
这个主题当然就是历史的目的之所在。
那么,从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半多世纪中国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就
组成一个连续统一的历史序列,
最终导向中华复兴这样一个目标。
用何新自己的
话来说:
“
自
1840
年那场打开国门的战争发生以来到今天,
在这个土地上发生的
全部历史运动具有统一的完整性,
这是一个成序列的分阶次的不断攀升的历史浩
荡前景之流。

……
这个历史运动具有一种必然性!
”

中华复兴正是何新思想的一个轴心,
也是何新所有思想努力的目的所在。
他
以此反思中国的历史文化。
这种反思是辨证的,
而且反思的过程也随着历史自身
的辩证进程而发生着转变,但是这个
“
轴心
”
始终坚定不移。

四

何新反思了历史学。
他批判社会发展五阶段论,
指出这种理论是西方中心论
的产物,
是苏联学术界对马克思历史阶段论的错误概括,
这种理论根本不适合中
国历史的实际过程。
他认为,
中国的历史与欧洲的历史存在根本的不同,
社会形
态也存在根本差异,
中国不曾也不会走欧洲的道路,
历史不是单线发展的。
他主
张必须根据中国历史的实际来革新历史理论,
历史理论必须以正确认识客观真实
的历史为目的,
而不应该成为政治工具。
他认为,
中国在秦汉之后已经不是欧洲
意义上的那种封建社会,
而是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
家族主义的宗法制度始终
是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层基础。
国家结构是按照家庭结构放大的,
国家是一个大的
家庭。
这种特征又是基于中国古代封闭的内陆平原地理特征,
以及适应于此的自

给自足的农业经济。
家庭主义注重辈分等级,
到政治层面就是等级身份制。
家庭
主义注重家庭的整体利益,
注重家庭成员对家长和家庭利益的服从,
到政治层面
就强调集体和整体主义,强调个人思想和行为服从君长意志和整体利益和秩序。
在此基础上就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家长制又为君主专制提供支持,
庞大
的官僚系统又成为中央集权的必然工具。
何新认为这样一套制度以及维护这套秩
序的文化虽然能够有效保持社会运行的稳定,但是同样也造成了社会发展的停
滞。
其最大的弊端在于,
这种整体主义抑制了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富有创
造力的人才往往受到保守秩序的排斥,
出现精英淘汰的现象,
导致管理社会运行
的人的普遍平庸。
个人不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
家庭才是,
因此传统社会
中没有形成公民的概念,
于是个人的自由、
民主、
平等的权利得不到尊重和发展。
因此,
个人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因此无法充分发挥。
这在当时的何新看来是中国现
代化受阻的根本原因。中国文化是一种基于工商业不发达的自然农业经济的文
化,
它有一种强烈的追求稳定的意向,
这虽是维护其经济基础的需要,
但这种保
守主义很容易成为封闭和禁锢主义,
抗拒积极的变革。
以重农抑商政策而言,
这
本是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
防止工商业过多占用农业发展资源和侵害农
业利益,
但是在农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
仍然抑制工商业的正常发展,
必然阻碍
了社会的进步。
工商业的受抑制,
以及那一套抑制创新的保守主义文化,
也使技
术、
科学得不到发展。
也由于个人在政治权利方面的受抑制,
也使得中国政治中
没有发展出西式民主制度,
使庞大的国家官僚机器得不到有力的监督,
形成系统
性的腐败。
传统中国的一整套思想文化、
政治经济控制性制度极其顽强,
使得其
稳定局面之下的问题和反抗都越积越多,
从而周期性地暴发剧烈革命,
剧烈的革
命造成巨大的动荡,社会生存面临崩溃,新政权别无选择,只能重建这套制度,
完成一次改朝换代。那么在何新看来,即使是激烈如斯的
20
世纪中国革命,依
然没有彻底变革这套制度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
依然存在种种家庭主义的价值观
和行为模式,依然存在对个人自由和创新精神的抑制,依然存在精英淘汰机制。
他认为,
只要不改变旧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
现代化就很难取得进展,
所以文
化反思要先行。
先形成新的文化,
然后再推动和指导经济政治的改革。
有良性的
文化革新,
才有政治经济制度的良性变革,
这也是近代以来欧洲变革的步骤。
显
然,
何新追求的新文化的核心也就是使个人在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各方面的主
动性和创造性得到自由充分的发挥,
这也正是何新认为的马克思主义真正追求的
理想社会。
但是,
何新认为,
由于中国与西方的历史和文化形态有着根本的区别,
中国的现代化不可能照搬西方模式,
所以中国现代化必须也只能是从中国自己的
传统文化中发展和生长出来的,
同时吸收西方文化有益的东西,
在此意义上,
才
有中国文化的复兴,这同样也是西欧
“
文艺复兴
”
以来的历史证明的。对于革命,
何新认为社会的进步是要靠长期的积累实现的,最终是要通过经济的进步实现
的,
过于频繁的革命运动不利于这种实现过程,
他提倡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渐进
改良主义。

以上就是何新
20
世纪
80
年代文化反思的主要思想,
《危机与反思》很好地
表达了这种思想方向。即便后来何新对之进行了修正,单这种反思仍是合理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1-11
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价值观,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传统社会的美德教育往往最初从亲缘关系开始,靠的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幼儿从小就感受到亲情的薰陶:
中华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她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她作为文化的基因,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中国人和自己的后代.
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 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历史没有止步,创新就不应该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会终结.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