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宗孔庙的历史典故

如题所述

孔洙让爵
南宋和金的长期割据和对峙,导致中国的长期分裂,也使得孔子裔孙南北隔离。这种同时并存两个宗子、两个衍圣公的分裂局面,长达150多年,但是积淀在中华民族深层的“大中华”“大一统”的思想,必然会促使分裂的中国,重新归于统一。
元世祖完成统一大业之后,发现了关于孔子世家的两个情况:其一,东平宣抚使姚枢起奏曰:“太宗世,诏孔子五十代孙孔元措垄衍圣公卒,其子与族人争袭爵”;其二,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六月,元兵攻下衢州时,发现衍圣公孔子五十二世孙孔洙仍然健在。为了维护中国的礼仪和传统,为了“大一统”的帝国昌盛,经过数年的调查和思考,元世祖明确了“孔子后,自宋南渡初,孔子的第四十七世孙孔端操第四子孔玠寓衢。……孔氏子孙寓衢者乃其宗子。”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一月,元世祖为统一孔子世家,下诏“江南衍圣公入觐,命归曲阜袭封。”这项决定完全符合中国的封建宗法制度,有利于孔裔分离归于统一。但是,在荣誉和利禄到来的时刻,江南衍圣公孔洙却怀着仁义的信念,以衢州有家庙,有五代先祖的陵墓以及年迈的老母为由,请求朝廷让他回归衢州,率已经南迁在江南的众多族人,继续在衢州奉祀孔子等列祖列宗,恳请皇上将衍圣公爵位赐予曲阜的族弟孔治。元世祖同意了孔洙的请求,封孔洙为“国子祭酒兼提举浙江学校事”,并且给他“护持陵庙的玺书”,对孔洙让爵的高尚品格,元世祖十分感慨地赞颂说:“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也!”
元世祖的决策,造成了南迁的孔子后裔具有两重身份:一是仍然和过去一样,具有一整套的宗族组织系统,让了爵位的孔洙及其嫡长子孙,持有元世祖签发的“护持陵庙的玺书”,仍然是这个特殊人群的首领。这个特殊人群,仍然以衢州家庙为祭祀场所,进行着正常的礼仪活动。因此,南北两部分孔子后裔,虽然在元世祖的促使下互相认同了,但是孔子世家在实质上,仍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曲阜,一部分在衢州。
从孔洙让爵之后,南宗的正统地位被废除。元朝统治者为了避免孔氏南北两宗日后相互嫌隙而生争执,更不允许南宗背忘孔洙让爵之风,制订了《整治孔氏弟子违犯家规》的典章,修订了《孔氏南宗家规》,立有“遵制典”“端教源”“示劝惩”“防冒姓”“严诡寄”“守祀田”“责报本”等条款,“行令在衢子孙永遵制典,恪守祖风,有违者以不忠不孝论。置之重典,永有叙录。”如此种种,格外严厉。这样,南宗的政治经济地位一落千丈,宗室逐渐衰败。他们的衣冠礼仪如同平民;祭田须纳课税,家庙无力维修;族人难入仕途,只能沉浮于书院山长和儒学教谕之中。据《衢州东隅老执结为孔彦绳实系南宗嫡宗孙乞分豁祭田粮额事》记载,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因有民人王希达随母改嫁来家(南宗家庙),相依住过,冒投同籍,本人为事累及,前田抄没入官,改科重粮壹佰贰拾陆石零,以致子孙办理纳艰难,岁租不敷……”这种日见困苦的岁月,南宗世家经历了六代200余年。孔彦绳尚且如此,其他南宗孔裔更趋穷困潦倒,还有能力培养人才吗?这样,应该说,孔洙让爵是南宗中衰的主要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