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 翻译

如题所述

翻译:卫太子得罪先帝,逃跑而不接受死刑,现在自己来到这里,这是罪人啊。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隽不疑传》,整段内容如下:

始元五年,有一子乘黄犊车,建黄旅,衣襜榆,著黄冒,诣北阙,自谓卫太子。公车以闻,诏使公卿将军中二千石杂识视。长安中使民聚观者数万人。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并莫敢发言。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

或日:"是非未可知,且安之。”不疑日:“诸君何患于卫太子!昔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 《春秋》之。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遂送诏狱。

译文:

始元五年,有一个男子乘坐黄牛车,树画有龙蛇的黄旗,穿黄袍短衣,头带黄帽,到北门,自称卫太子。公车差役把这件事告诉了皇帝,皇上下诏让公卿将军中二千石官职的人一起去辨认。长安官吏百姓几万人聚集观看。右将军王莽在阙前列兵,来防备意外的情况。丞相御史中二千石到的人都没有敢说话的。

逃尹隽不疑后到,命令跟随的差役拘捕。有人说::”是与不是不能确定,应该慢慢处理这件事。”隽不疑说: "各位怎么害怕卫太子呢! 以前蒯聩逃命出奔,蒯辄拒不接纳蒯聩返回卫国,这是《春秋》. 上记载的。卫太子得罪先帝,逃跑而不接受死刑,现在自己来到这里,这是罪人啊。”于是,送进监狱。



扩展资料:

文言文翻译方法:

翻译方法:留、换、调、引、增、删。

一、留——保留原文中的词语。

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翻译时不宜改动,都要保留原词。

另外,文言文里有不少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如“披荆斩棘”“气象万千”“千钧一发”等,一般都能理解,不需再译,否则反而显得不通顺。

二、换——替换词语。

文言文里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现在仍在用,但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文的词表示,而是用了另外的词。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意思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

古今异义的词,要用现代汉语中与文言文词语的意思相当的词去替换,以免造成误解。

三、调——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

四、引 ——引申词义。

文言文里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普遍,往往一个词可以有两三个或更多的意思,这些意思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而是由一个本义派生、扩展、引申出来的,奇迹用切合原文语境的表示引申义的词来翻译。

五、增——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翻译文言文时,下列几种情形需要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

1、文言词语单音节词居多,翻译时应将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词。

2、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

3、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见的现象,翻译时应忠实于原文,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和表达需要,做必要的补充,力求明白确切地表达原意。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一处宾语,翻译时将其补充出来,意思才明白。

4、有些句子,不好确定它省略了什么词语或句子成分,只是为了上下文连贯。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增补一些词语,读起来才觉得顺口,表意也通顺明白。

六、删——删去不译。

文言文里的一些虚词,只在句中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也没有相应的词语对应,就可以删去不译。

有时为了使译文简洁通畅,对句中重复多次的词语也可删去不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1

“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的意思是:卫太子得罪了先帝,逃亡在外,当时没死,如今自己又回来了,也是国家的罪人。

出自:北宋回·司马光《资治通答鉴·汉纪·汉纪十五》。节选:诸君何患于卫太子!昔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

翻译:各位怎么害怕卫太子呢!以前蒯聩逃命出奔,蒯辄拒不接纳蒯聩返回卫国,这是《春秋》上记载的。卫太子得罪先帝,逃跑而不接受死刑,现在自己来到这里,这是罪人啊。

扩展资料:

本文出自《资治通鉴》,这是中国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此纪讲述了武帝去世之后权利之争,霍光全部都化险为夷,没有受到牵连,反而愈加受到亲信,昭宗年龄虽小但是明辨是非,非常能干。另外霍光大权独揽但是修养民力,为政宽和,还是很不错的。另一方面匈奴衰败下去,而乌桓却逐渐崛起。

这启示人们做人需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与大局观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大家都应该培养。成为一个有大局观并且明辨是非的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7-21
卫太子把先帝惹怒了,怕死而逃跑了,如今卫太子来请罪,这是个罪人。

希望采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