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的发展

现在 中国瓷器的 发展 希望能较简短的哈 谢谢~!~

一、原始青瓷
我国商周时代就出现了瓷器,称为“原始青瓷”。之后瓷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青瓷到白瓷、再到彩瓷的几个发展阶段。

二、东汉青瓷
东汉青瓷毕竟刚刚从原始瓷中脱胎出来,也是原始瓷器踏入成熟期的门槛,尚未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在造型和装饰风格等方面还带有前期样式的烙印:胎土是就地取材;器型和装饰风格也源于原始青瓷,但制瓷工艺有显著提高,东汉青瓷的出现,打开了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三、魏晋南北朝瓷
这一时期是我国瓷器生产的跃进时期,制造工艺不断提高,青瓷广为普及,形成了南方和北方两大青瓷系统。釉的种类大增,出现了黄釉、酱釉、黑釉、黑褐釉等瓷器,并发明了糊中挂彩的技艺。特别是北朝时期成功地烧出了白瓷,成为瓷器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四、唐瓷
唐代制瓷业在规模、技术、艺术上都超越前代,瓷窑遍及大江南北。唐代由于瓷器产区日广,各地区出现不同风格的瓷窑体系,故开始在窑上冠以地名,如越窑、邢窑、岳州窑、洪州窑、寿州窑等。青瓷、白瓷都发展到成熟、完善的地步,逐步形成了青瓷和白瓷并驾齐驱的局面。其时瓷器以北方的邢窑和南方的越窑最为著名,一白一青,遥相辉映,即陶瓷史上所称的“南青北白”。

五、宋瓷
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名窑迭出,品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举世闻名的汝窑(河南临汝)、官窑(河南开封) 、钧窑(河南禹州)、哥窑(浙江龙泉县)、定(河北曲阳)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所珍。还有陕西的耀州窑,浙江的龙泉窑,福建的建窑,江西的景德镇窑、吉州窑,陕西的耀州窑,河北的磁州窑等产品也是风格独特,各领风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好局面,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六、元瓷
元代的制瓷业在宋、金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突出成就是大量烧制青花瓷和发明了釉里红装饰法。在统一中国的前夕(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使得三氧化二铝的含量进一步提高,并成功地烧制出卵白色的“枢府”釉,尤其是元青花的烧制成功,在中国瓷器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元代是古代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七、明瓷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瓷器生产空前繁荣,景德镇窑名满天下,民间窑厂遍布南北,制瓷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单色釉方面又烧成了鲜红、宝石红、翠青、娇黄、孔雀蓝等新品种,青花产量、品种之多,制作之精,史无前例,尤以永乐、宣德、成化、嘉靖四朝作品成就最突出。“斗彩”和“五彩”的出现,把我国制瓷工艺推向了以彩瓷为主的黄金时代。明代从洪武35年开始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烧制出了许多选料考究,制作精细的高格调艺术精品,对推动制瓷工艺向高水平发展有积极作用。

八、清瓷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的发展臻于鼎盛,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在彩瓷方面除青花和五彩瓷进一步改进提高外,康熙时期还创造了闻名中外的粉彩、珐琅彩瓷器。雍正朝烧造了发色最鲜艳的釉里红,青釉的烧造也达到了历史上最高水平。乾隆时期是我国制瓷业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到嘉庆以后瓷艺就急转直下。尤其是道光时期的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竭,制瓷业一落千丈,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清王朝寿终正寝。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古陶瓷发展史,并至此落下帷幕。

今天,久负盛名的中国古瓷已经成为人类文化史上重要的研究对象,它所蕴含的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令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陶瓷学家、考古学家以及古玩收藏家为之神往不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9
 用瓷土烧制精细的瓷器是汉族特长。原始瓷器从陶器发展而来,最早见于郑州二里同商代遗址。东汉出现青釉瓷器。早期瓷器以青瓷为主,隋唐时代,发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单色釉为主的两大瓷系,并产生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剔花、透雕镂孔等瓷器花纹装饰技巧。五代瓷器制作工艺高超,属北瓷系统的河南柴窑有“片瓦值千金”之誉。柴窑是后周柴世宗官窑,传说周世宗要求柴窑生产瓷器“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但至今尚未见到柴窑传世品或发掘实物。南瓷系统以越窑“秘色瓷器”著名。宋代瓷器以各色单彩釉为特长,釉面能作冰裂纹,并能烧制窑变色及两面彩、釉里青、釉里红等。著名“瓷都”景德镇因宋景德(公元1004-1007)年间为宫廷生产瓷器得名。所选瓷土必白埴细腻,所制瓷器质尚薄,色白如玉,善做玲珑花。元代瓷器盛行印花瓷及五彩戗金。明代流行“白底青花瓷”,青瓷有“影青”,瓷质极薄,暗雕龙花,表里可以映见,花纹微现青色。又有“霁红瓷”,以瓷色如雨后霁色而得名。窑变色从一种发展为窑变红、窑变绿、窑变紫三种彩。清代生产“彩瓷”,图样新颖,瓷色华贵,以“珐琅瓷”、“粉彩”杰出,又有“天青釉”,仿拟五代柴窑瓷色,还有霁红瓷和霁青瓷等。现在著名瓷器产地有:江西景德镇,以青花瓷、青花玲珑瓷、颜色釉瓷和粉彩瓷闻名。河北唐山、山西长治、广州石湾都能采用传统工艺及现代化技术设备,烧制各种各色瓷器。此外,还有河南禹县的钧瓷、临汝的汝瓷,浙江龙泉的青瓷等。
  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C,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钧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
  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
  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