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月光下的遐想为题写一篇600字作文

如题所述

月光下的遐想  
 
   我记得,在我小时候,爸爸就开始教我背唐诗。我学会的第一句诗,便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吟出的月色,被后人千古传颂。从此我知道,人和月亮,有着千年的不解之缘。人们在柔和的月光中找到的,有思念,也有悲伤。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故乡的样子,是人们最常想到的。是啊,有谁不想回家看看呢?亲人、朋友,还有童年的记忆,都藏在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当中。可是,真正能够在月圆之夜与亲人团聚的,又有几个人呢?至少,苏轼不是其中之一,回不到家乡,怎么办呢?他也只好自我安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既然两者难以兼顾,那也没什么好悲伤的,并且,共同欣赏月色也算是一种团聚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让月亮带去思念、带去对亲人的祝福吧。相比之下,王安石要幸运得多,他至少还可以回家和家人团聚。在他的感觉里,月亮是懂他的心的,“明月何时照我还?”他带着对亲人的思念,一点一点向故乡靠近,明月是他最好伴侣,跟他一起回到家乡,见证他的团聚。而李白却更感觉,月亮是他的朋友。当时他无法还乡,既然无法和亲朋好友团聚,那就“举杯邀明月”吧,和月亮一起欢乐。所以,李白眼中的月亮,远远不止一种可以寄托感情的自然景观,而是一个可以托付一切的朋友。但是,在一些人眼中,月亮却并没有这么浪漫。  
   “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李煜对月的感情,可谓十分深厚。“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当时的李后主十分喜欢月亮,月光甚至成为他辉煌的见证。可是后来,面对国破人亡,李煜再也没有勇气去看月色,“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如钩的月色,钩出了他的亡国之痛。月亮见证了他的辉煌,也目睹了他的失败。到最后,走投无路的他竟然问出了“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样的话。平日美丽令人陶醉的春花秋月,为什么反而让他感觉厌恶?因为“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明月依旧照故国,可那里早已物是人非。这样的景色,怎不让人悲伤?所以,在月光下悲伤的人,恐怕也没有谁会超过李煜了吧!月光,也为此多了悲伤的一面。  
   不管人们怎么看待,不管有多少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月亮永远挂在那里,一言不发地沟通着古人和今人的心:“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你自己参照吧 我们也不懂你自己的想法 只有你自己才会知道 才会发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9-26
夕暮的紫色中,炎阳的红味渐渐消减,凉夜的青味渐渐加浓起来,微风吹动孩子们细丝般的头发,身体的汗味已经全消。百感畅快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充溢着生的欢喜,非发泄不可了。这时远处的东方萌现了一丝淡淡的红晕,红红的像涂了胭脂一般明艳。不一会昏黄的天空中徐徐升起了一轮皎洁的明月,勾勒出了一幅崭新的月上柳梢头图。诗意盎然,兴味无穷。这可乐坏了孩子们,他们跑着,笑着,欢呼着,竞相追逐这明月,颇有一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傲气。月光的清辉下点缀着笑容点点,微风下,迎着美丽的月光,忙了一天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一同享受这惬意的人生,不时传来阵阵爽朗的笑声。河边,许多的人们驻足欣赏,河边映起许许多多的斑驳的光影,月亮那娇媚的身影尤为脱颖而出,宛如窈窕俊俏的少女在这夏夜清凉的河水中沐浴,不禁掀起了我的美丽遐想。
月亮升起来的时候,正是夏夜,周围的空气好像被浸染了一般,变得清新怡人,散发出迷人的馨香,远远传播,夹杂这清新的泥土气味和淡淡的香草味。漫步于其中,更是一番精神享受。久久不愿离去,直至夜好深了…… 其实月亮常常与我们并肩同行,夜晚在你睡不着觉的时候,也许窗口有月陪伴着你,使你不感觉孤单;或半夜起床,害怕的时候,不妨抬头,看见月亮对你微笑,会不会就变得勇敢些了呢?在黑夜,月亮是光明的使者,她使徘徊在黑夜的人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她点缀了单调的夜空,使夜变得如此可爱动人,她令多少的游子和客居他乡的人们牵起了对家乡思念的情愫。她是美丽的化身,同时也是家乡的使者。寄这一轮明月,表达多少难以倾诉的相思。 古往今来,人们也总喜爱吟咏,赞叹月亮。这月迷的千千万万的人为之神魂颠倒。“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多少名篇巨著就是在月的引发下而产生的,我看月亮的意味又不仅仅是那一种了,而是更加的专注她的深层含义。我愿意成为这一轮明月旁,最不起眼的一颗小星星,默默守候着她,安静入睡…Z z zz….追问

能不能有个有人生哲理的 月光下的遐想初中作文

第2个回答  2014-09-26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