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形态结构对中国文化影响

汉字形态的稳定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什么..?

  方块字与中国人的石型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是石头型的,欣赏方方正正的美。中国人相信石头排成阵还有神秘力量。在“三国演义”上,诸葛亮用石头摆成八卦阵,古人相信这能抵上十万精兵。

  汉字也是方块的,象一块块石头。所以在文学中,中国人喜欢排比,曾经迷过赋这种文体,也喜欢律诗。这就象是把文字当石头,写文章就是摆阵法,谁摆的整齐,谁的文章就写得好。

  美国人思维方式是树型的,有主干,有分叉,有树叶。美国人学习,从树干入手,在进入树枝,树叶,所以脉络很清楚。

  树型思维的好处,是其扩张性。有些树枝长大了,从原树上脱落下来,种在土壤里,有慢慢长成一颗新的树。

  比如,物理学在西方的发展,始于牛顿的力学。后来物理学发展了,力学,光学,电磁学,原子核物理,天文学,都成为一颗独立的大树,在原子核物理中,量子力学又从一个分支长成一颗大树。一颗树,很快地就变成了一片森林。

  中国古代也出过祖冲之、张衡这样卓越的科学家,可是,他们就像旷野中孤零灵的石碑,没有成为石林。

  因为石型思维不具备扩张性,自从几千年前周文王将八卦演变成六十四卦后,现在还是六十四卦,而不是512卦。因为石型思维受空间的限制。扩展了脑子就想不过来了。

  在科普著作上,美国流行的是一些名家的科普著作,比如霍金的时间简史。这些前沿的科学家,用通俗的语言,把科学这棵大树的主干描述了出来,让人很容易就明白科学的思维,就是沿着一定的方向,认识逐步深化。

  而科普在中国,最普及的科普书是“十万个为什么”,这些科学小常识,只不过是科学这课大树上的树叶而已,只见树木而不见树干,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所以,很多人读了“十万个为什么”,思维还是没有科学化。

  政府也有树型思维和石型思维之分,它们在对待企业态度上有不同。具有树型思维的政府把企业当成是树苗,环境比如政策法规是土壤,市场是水分。政府只需提供肥沃的土壤,企业自己去吸收水源,企业能否存活,在于企业本身。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自然被淘汰。

  具有石型思维的政府觉得创一个企业就象是盖房子,房子破了总想修补,觉得听任它倒塌太可惜了。于是,除非万不得已,千方百计想修补它。

  企业也有树型思维和石型思维之分,具有树型思维的企业,容易扩张,他们在这地方赚了钱,就把同样的模式搬到其他地方去,结果,一颗树长成了一片森林。

  具有石型思维的企业,强调自己的老字号是坚如磐石,赚了钱后,也不图到其他地方建分店,而只是把自己店的门面装璜得更好。

  我们应该点石成树,学会树型思维,这样,整个社会才能生机勃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2-23
都督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