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放37年的灵柩,只为继续守护儿子孙子吗?

如题所述

清初著名的女政治家孝庄太后,去世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才最终下葬地宫。古人素来有讲究死者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但为何在清帝国身份尊崇显赫的太皇太后孝庄身上,却出现了将灵柩一停放就达37年之久的咄咄怪事?

孝庄太后

孝庄太后一生历经皇太极、顺治、康熙祖孙三朝,期间凭借自身高超练达的政治智慧,对清初的政坛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尤其在顺治英年早逝,年仅九岁的爱新觉罗·玄烨以冲龄继位的这段时间,孝庄更是对外安抚以平西王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对内周旋于索尼、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四大辅政大臣之间,细心呵护着年幼的孙儿,直到康熙长大亲政,继而清除嚣张跋扈的鳌拜及其党羽,坐稳龙椅皇位。

由此可想而知,康熙与其祖母孝庄之间的感情,理所应当得十分深厚。以至于孝庄去世后,康熙打心底里不舍得将这位政治上的保护人和启蒙者,远葬沈阳的太宗皇太极昭陵。况且盛京沈阳路途遥远,来回一趟耗时长久,亲临祭拜起来颇为不便。

而孝庄太后本人,生前也十分挂念儿子顺治和孙子康熙。留下遗命表示太宗皇太极的昭陵陵寝奉安已久,况且里面已有孝端皇后与之合葬,不再适宜惊动先皇坟茔为自己重新动土。因此想在儿子顺治的陵墓附近择地安葬。

孝庄和孙儿玄烨

孝庄的想法虽然不合祖宗礼法,但从情感方面考虑,的确又是情有可原。满清政权立国之初,政治、军事上奉行满蒙联姻策略,在此基础上整合辽东女真、蒙古草原,甚至臣服的李氏朝鲜与南方的明帝国对峙抗衡、一较高下。因而,皇太极的后宫多有蒙古诸部落的贵族女子充实其间,当中就有来自于蒙古科尔沁部落的博尔济吉特氏——当时的庄妃、后来的孝庄太后。

但与科尔沁草原的联姻,只是满清政权对整个蒙古政治联姻战略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当时的庄妃,身份和地位在皇太极的后宫中,并非是显赫荣宠、一枝独秀。甚至于顺治的继位,都是摄政王多尔衮与皇太极长子豪格争夺权力、对立折中的结果,而非皇太极生前的遗命。用一句白话来表达,就是“老公是大家的,分都分不过来,儿子才是自己唯一的寄托和指望,老公当然亲不过儿子”。

根据民间野史纪闻,当年皇太极为了劝降被俘的明朝五省经略洪承畴,不惜派出自己的庄妃行使美人计。由此可知在皇太极的心目中,所有人都是可以充当利益交换的政治工具。野史固然不可全信,但庄妃在丈夫皇太极心目中所占位置不多,却的的确确是现实。

皇太极与庄妃

有关孝庄,还有另一则争议已久的历史疑案,那便是下嫁摄政王多尔衮之谜。大意是孝庄为了保全顺治的皇位,不惜委身下嫁当时权势威望如日中天的小叔子多尔衮,摄政王的地位也由“皇叔父”变成了“皇父”。孝庄、顺治母子虽然苦熬苦守等来了权力的接盘,但两人一个背叛了丈夫、一个忤逆了父皇,实在没有面目去见地下的皇太极,自然不适合死后葬在太宗昭陵的身旁。

孝庄与多尔衮

有此种种原因,使得孝庄的归葬之地一时难以定夺。相比于祖制礼法,康熙显然更加珍视祖母的遗愿和祖孙之间的深厚感情。于是下令把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侧五间大殿全部拆卸,所有建材运往顺治孝陵旁边按原样重装组建,称之为太皇太后的“暂安奉殿”。孝庄的棺椁就被安放在大殿之中的宝座上,以供康熙时常祭拜。

然而,这一拜就是37年!直到康熙离世,孝庄的棺椁仍依然在“暂安奉殿”停放。有关孝庄太后的陵寝安置问题,自然也和大清江山一起,落到了继位的雍正身上。

康熙和祖母孝庄

此时的大清,自顺治初年入关定鼎中原以来,已经御国八十余年,北京早已成为满清朝廷立国的政治中心。盛京沈阳虽然官方地位重要,但实际上在清政府中的影响力日渐淡薄,北京四九城才是八旗贵族居住经营的“本乡本土”。既然如此,雍正也就顺着康熙和孝庄的遗愿,在“暂安奉殿”的基础上改建昭西陵,算是最终为曾祖母下了葬入了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3
应该是为了守护儿子孙子,因为她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
第2个回答  2020-12-13
37年就是为了守护自己的儿子和孙子,能更加健康更加安全。让朝廷继续存在。
第3个回答  2020-12-09
并不是,只是康熙皇帝比较孝顺,他想多看几眼孝庄,就停放了37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