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支持维新派吗?他对维新派的态度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有一句话叫“年少不知李鸿章,年长方知真中堂”,李鸿章作为洋务派领袖,深知各国政体之利弊,对于维新派的政见应有相当之同情。同时混迹官场多年也深知虚君制此时在中国断难实行,对于维新派不知审时度势,甚至牵连进光绪和太后的矛盾深深不以为然。

要了解李鸿章对于维新派的态度,首先要弄清楚维新派的后台光绪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光绪皇帝支持维新的目的到底为何。

同治十年,北京的醇王府内迎来了一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命,这是王府里近几年来诞下的第二个男丁。这个孩子的父亲,是先帝咸丰的七弟,当今同治皇帝的亲七叔醇王奕譞,母亲则是当朝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叶赫那拉·婉贞。从身份上而言,这孩子可以说是既亲且贵,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贵子。

由于醇亲王长子早夭,这个孩子原本应该是醇亲王府的继承人,做一个太平王爷。没想到四年之后,年轻的同治帝突然驾崩,膝下无子,这个孩子就被慈禧选中成为了帝国的继承人。当时还是郡王爵的醇亲王听说这一消息的时候,并没有感受到荣光,反而由于惊吓而昏厥。

“醇郡王惊遽敬唯,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

老实的醇亲王知道皇帝的爹不好当,自己年轻的幼子进宫,虽说是位登九五,实际上是凶险至极,这样一个孩子,面对权力欲极强的慈禧太后,注定以后的日子不会平坦,整个醇亲王府被慈禧太后拉进了大清权力斗争的漩涡之中。光绪十三年,虚岁十七岁的光绪皇帝开始亲政,但是慈禧太后不愿意放权,通过“训政”的方式,牢牢把握国家大权。

“将来大婚后,一切典礼规模,咸赖训教饬诫”

“必须永照现在规制,一切事件,先请懿旨,再于皇帝前奏闻”

随着光绪皇帝年龄的增长,慈禧太后被迫部分放权,以塞悠悠之口。围绕着光绪和慈禧太后逐渐形成了帝党和后党。虽然掌握了国家部分权力,光绪皇帝并不满足,要知道皇权不容分享,随着光绪帝年龄渐长,施政能力日益成熟,帝党和后党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光绪皇帝想夺权,但是自幼为慈禧太后养大,感情深厚,且自身为慈禧太后所立,强行夺权,恐怕有被废的风险。于是,光绪皇帝就利用维新派进行一场改革,利用全国上下的强国热情,改革夺权,名正言顺,万一失败,也有回旋余地。因此,维新派不过是光绪帝意图夺权的工具,这点在“走向共和”里恩铭说的最为透彻“改革就是为了抓权”。

维新派所提出的君主立宪制,在专制中国没有实行的可能性,按照中国的政治传统,皇帝若不专权,就会变成汉献帝和曹操,维新派就算是帮助光绪皇帝夺权成功,日后也会遭到清算。

在君主立宪制的标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时至今日,英国女王出席议会,议会的议长还要到白金汉宫做人质。英国有皇家空军,皇家海军,皇家歌剧院,甚至有皇家裁缝唯独没有皇家陆军,陆军至今不让冠以皇家称号。皆因英国陆军在内战中支持资产阶级处死了英国国王查理一世。

以英国封建制下的虚弱君权,让国王低头接受虚君尚且如此艰难,在中国强势君主制下,君主立宪制要实现何等艰难。可知每一次政治制度的变革都是伴随着枪炮声和漫天横飞的血肉,像维新派这种寄希望于一个无实权而希望夺权的帝王,无异于“半夜骑瞎马夜半临深渊”,注定要失败。深知其中厉害的李中堂又怎么会上维新党这条船。

因此,对于维新派的态度,李中堂怕是且叹且怜之,表现上保持距离,暗中保护。最后真正埋葬大清的反而是李鸿章等一批汉族强臣,从东南的刺马案,到庚子国变后的东南互保,再到各地风起云涌的保路运动,清朝的专制统治,被李鸿章等人挖塌了墙角。到了辛亥革命,清政府想谋求“君主立宪”而革命党不许,真正做到了“当日你对我爱答不理,今日我让你高攀不起”。

叹的是这一群年轻书生,能以天下为己任,救国图强,上下奔走。怜的是,维新派一片赤子之心却被当成了争权夺利的工具,却不论成功与否,最后都是死路一条。真心没有领会中国官场“趋利避害”的要诀。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待维新变法的事情上,李鸿章能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看法,丝毫也没有因为朝廷对于康有为的态度而改变。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各地纷纷奉懿旨捉拿康梁。准备就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临走前晋见慈禧谢恩,在朝上,慈禧拿出有人弹劾他是康党的奏折给他看,没想到李鸿章硬呛呛地说:

“若旧法能强国,吾国早已强矣。即变法则为康党,臣罪无可逃,臣实是康党。”

慈禧没料到李鸿章竟这样回答自己,一惊之下,竟不知怎么把话题问下去了。李鸿章到了广州之后,又有人向他请教对康有为的看法,李鸿章再次脱口而出:“朝廷意抓康党,尔等无需怕,吾即是康党!”把在场的人吓了一大跳。

不仅如此,当康有为和梁启超流亡国外,他们竟收到了李鸿章托人捎来的“问候”,甚至还收到了李鸿章的一封亲笔信,在信中,李鸿章勉励康梁“精研西学,历练才干,以待他日效力国事,不必因现时境遇,遽灰初心”。

因此,对于维新派,李鸿章虽知其必败,但还是寄予了厚望,并且在暗中对维新派多方支持,维新失败后,又不避艰险保护康梁等人,可谓是厚道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