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到魏晋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在诗词上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如题所述

东汉到魏晋时期,由于政治社会动乱不安、朝代更迭迅速、玄学思潮兴起不断冲刷文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导致中国文学史上兴起了一股新的文学思潮,即将文学与学术区分开来,不再强调诗文的“政教”功能,而是积极、自由地探索文学本身的特点、规律、价值,进入“文的自觉”时代。这一时期,诗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整个文学思潮也脱离政教的需要,文学变成个人化的行为,抒发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在战乱时期的文人,常感叹人生短促、生命脆弱、命运难卜、福祸无常,进而反映在诗词上,诗词呈现出对生死轮回、游仙奇幻、隐逸田园的特征,本文围绕这三个特征进行阐述。

诗词呈现出对生死的思考,表达对人生的感慨

东汉至魏晋时期被称为“乱世”,战乱和分裂成为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汉末战乱、三国纷争、八王之乱等均给文人们的内心带来巨大冲击,文人们既要适应朝代更迭,寻找生活的寄托;也要在乱世中求得栖身之处,避免死亡带来的威胁。于是,这一时期的诗歌多感叹人生短促、生死由命的人生态度,却又夹杂着对生死价值、意义的思考。

如曹操作为汉末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慨叹时间易逝、人生短暂、表达人生理想、雄心壮志。他在《短歌行》中写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在这首诗的前两句便“举起酒杯歌唱,人生有多长?”来表达内心对时间流逝的忧愁,恐怕自己不能再有生之年建功立业,渴望天下贤才为自己所用,不能学“朝露”一般,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地蒸发,枉顾此生的价值意义。

陶渊明作为“古今隐逸之宗”,选择安贫乐道的过好一生,却也难免感叹生死的哲学思考。他在《拟挽歌辞》中写道: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陶渊明看透人生必有一死的命运,却感叹在此生经历了种种苦难,不知道在千百年后,谁能理解内心的上天,只希望此生在世的时候,喝酒赏花,及时行乐。

东汉至魏晋时期的文人,生于乱世,内心十分敏感脆弱,他们借助诗歌来表达内心对时间的珍视,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实现人生理想、政治抱负,彰显了这一时期的文人风骨。

诗词以游仙为主题特征,表达对政治的寄托

东汉至魏晋时期受玄学思潮的影响,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玄学与佛教开始融合起来,使得文人们开始对宇宙进行一定的探索,他们崇尚自然,希望能够得永生,与神仙对话,来实现自我的政治理想,所以文人们多效仿屈原的《离骚》,希望神游仙境,表达政治寄托。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著称的曹植,在现实世界中处处碰壁,遭小人挑唆与曹丕的兄弟情义、手下贤士遭到迫害去世等均挤压在曹植的内心,他心生悲愤,却无处解脱,只能将理想寄托在游仙诗词中。如《远游篇》中,诗人写道:

远游临四海,俯仰观洪波。大鱼若曲陵,承浪相经过。灵鼇戴方丈,神岳俨嵯峨。仙人翔其隅,玉女戏其阿。琼蕊可疗饥,仰漱吸朝霞。

昆仑本吾宅,中州非我家。将归谒东父,一举超流沙。鼓翼舞时风,长啸激清歌。金石固易弊,日月同光华。齐年与天地,万乘安足多。

曹植在此诗的上半段中,他远游到了四海,看到了巨浪滔天中,一只大鱼乘着海浪从自己身边经过,神鳌驮着方丈去了仙山,更有山峰直入云霄,仙人自在飞翔,神女嬉笑玩耍,一派景象散发着淡淡的仙气,诗中流露着曹植对这番景象的喜爱。而下半段中,曹植却感觉到自我的归宿,他说中州不是我家,昆仑山却是,所以自己要去仙地拜神仙,飞过沙滩、张开翅膀、唱着歌曲,跟着宇宙寿比南山,何必去留恋人间的皇位?清人朱乾在《乐府正义》中写道:

所谓“九州不足步,中州非我家”,皆其忧患之词也。至云“服食享遐纪,延寿保无疆”,则其忧生之心为已蹙矣。

朱乾的评价意在说,曹植的这首游仙诗,虽然寄情宇宙,与天地共生,不贪恋人间皇位,实际上却却是对当时政治局面的忧患之心,表达了内心的壮志难酬。

东汉至魏晋时期,许多诗人借游仙特征的诗词来向往神仙世界,乞求长生愿望,来表达内心的政治理想,唱响了一段文学风潮,如曹操的《精列》、郭璞的《游仙诗》等均是表面表达宇宙向往,实则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诗词呈隐逸之风,表达仕途无门、寄情田园的文人气韵

东汉至魏晋时期,受玄学风潮影响,隐逸特征的诗词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学景观,以陶渊明、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不仅展现了自然的朴实纯真,创造了一处精神家园,也逃避了官场的黑暗、士大夫的丑恶虚伪,表达对生活的深深哲思。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当时的政治环境十分复杂,当时的他虽怀有建功立业的动机,但却对当时的政局十分失望,体会到官场的黑暗之后,便辞去彭泽县令一职,选择回归田园,在他的诗歌中,非常自然的展现了佛教对待人生时的不喜不悲,反而在生活琐事中凸显了纯真之趣,如《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写道: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这首诗中,陶渊明将“守拙”、“适俗”“园田”、“尘网”作对比,来表达自己在回归田园之后的愉悦心情,诗人在田园中看到了南野、榆柳、桃李、园林、远村、近烟听到了鸡鸣、狗吠,视听结合、动静相称,勾勒出一幅极美的画面,表达了一种了悟明彻、心旷自然的人生哲理。陶渊明因写隐逸诗受到后人敬仰,南朝文学评论家钟嵘认为“陶渊明是古今隐逸之宗”,宋代苏轼也认为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言辞之间,尽显对陶渊明的肯定。

此外,东汉至魏晋时期的陆机写下《招隐诗》,王康琚的《反招隐诗》、潘岳的《闲居赋》等均展示了在时代的战乱下、政治的黑暗里、玄学的发展中,诗人们选择一条独特的道路,以隐逸的方式躲避世间烦扰,寻求心灵宁静,开辟了一代隐逸为特征的诗风。

结语

东汉至魏晋的社会发展,重塑了文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使得他们不再崇尚儒家的“厚人伦、移风俗、美教化”的诗教文化,而倾向于追求文学自身的独立意义,强调诗歌的意象美、风韵美、文气美、声律美等,开启“文学自觉”时代,这一时代的文学特征表现在对生死真谛的思考,文人们多感叹人生苦短,反思生活意义;也表现在奇幻游仙,借助宇宙万物表达对永生的渴望,对政治生活中悲愤的解脱和释放;更表现在隐逸诗风中,对山水田园的热爱,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劳作之美,表达了文人在动乱年代的人生追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