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中地坛的象征意义

如题所述

身体的置存与收容

在写下《我与地坛》一文时,距离史铁生第一次进入地坛,已经十五年了,十五年以来,史铁生无论阴、晴,无论喜怒哀乐,都要到地坛去,他熟悉地坛的每一个角落,每一片风景。于是,值得我们探究的是,为什么是地坛?地坛与史铁生之间的“幽微暗影”是什么?而这些“幽微暗影”又反映了史铁生的哪些心理风景?

两条腿残废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史铁生自二十一岁起,双腿瘫痪无法行走,自此必须终生依靠轮椅行动,这份打击是开启他日后一切痛苦的来源,也是引导他走上写作之路的契机,因此,尽管“残障”此一议题牵涉到医学、道德、法律、社会等多种层面,但我们仍有必要重新省思一个残障的身体所代表的意义,以及加诸在这个残障的身体上的种种臆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8
地坛公园现有古树176株,其中一级古树89株,二级古树87株,树种为侧柏、桧柏、国槐、枣树、榆树、银杏、楸树。地点多集中分布于方泽坛周边区域。大部分古树的树龄已经超过300年,园内的古树长势良好,千姿百态,既体现出饱经历史风霜的古老和苍劲,又表现了顽强的生活力,古树群落已成为公园的独特景观,特别是我园的独臂将军柏、大将军柏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历年来地坛公园一直重视古树的维护管理工作,每棵古树都有相应的档案记录,并设专人维护,2005年地坛公园完成了古树复壮工程,对全园古树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维护保养,以此保证古树的茁壮生长。
共66张
地坛公园
公园内最著名的就是独臂将军柏和大将军柏、老将军柏三棵古树。[3]
以上数据截至2015年
景点景观
神库
神库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这组小建筑群是由四座五开间的悬山式大殿和两座井亭组成。正殿叫“神库”,是存放迎送神位用的凤亭(抬“皇地祇”神位的轿子)、龙亭(抬配位、从位诸神位的轿子)和遇皇祇室修缮时,临时供奉各神位的地方。东配殿叫“祭器库”,是存放祭祀所用的器皿用具的库房。西配殿叫“神厨”,是制作祭祀供品食物的地方。南殿叫“乐器库”,是存放祭祀所用乐器和乐舞生服的地方。东、西井亭专为方泽坛内泽渠注水和为神厨供水。南殿及两井亭于清乾隆十四年建成。[4]

地坛公园
宰牲亭
宰牲亭,是古代皇家祭地前宰杀祭祀用的牲畜(犊、豕、羊、鹿)的场所。每逢祭祀前一天子时初刻,在此举行宰牲仪式。门内两侧原有井亭各一座。[5]
斋宫
斋宫为皇帝祭地时斋宿之所。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各帝都曾在此斋宿。主体建筑坐西面东,由西、南、北三殿组成,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6]
皇祇室
皇祇室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是地坛的主要建筑之一。明、清两代是供奉皇地祇神,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五陵山神位之所。1925年地坛辟为“京兆公园”,曾在此设“通俗图书馆”,1986年秋定为“地坛文物陈列室”。[7]
共16张
地坛公园皇祗室
神马殿
神马殿,始建于1530年,建筑为五开间悬山式绿琉璃顶。通面阔19.55米,每间面阔相同,进深7.5米。外有壝墙。1999年进行挑顶大修。[8]
牌楼
牌楼也称牌坊,是地坛主门——西门的第一座建筑物。明清两代皇帝到地坛祭地首先经过牌楼,再进坛门,地坛牌楼与颐和园东门外牌楼一样高大雄伟。明代始建时称“泰折街”牌坊,清代雍正年间重建时改为“广厚街”牌坊,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原因,两个牌楼都没有保存下来。牌楼于1990年重新建设的,新建的牌楼高达13.5米,气势高大雄伟,绿色的琉璃瓦面,彩画以本“天龙地凤”之说,绘以单凤图和牡丹图案,正面中心有“地坛”二字,背面核心有“广厚街”字样。[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