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统治者的什么思想,才导致清朝的文字狱最为严重?

如题所述

说到文字狱,给人的第一种个感觉就是不寒而栗。特别是清朝康雍乾时代发展的非常严重,殊不知这种情况在历朝历代都有,只是说或大或小而已。最早的话可以追溯到汉朝汉宣帝统治时期,杨恽由于在奏疏上言语不当得罪了汉宣帝,被处以腰斩。

第一:宋代的文字狱

按理说宋代应该是思想最为活跃经济最发达的时代,曾经一度也兴起过文字狱。比如说著名的奏邸之狱,乌台诗案,同文馆之狱,车盖亭诗案等,几乎路人皆知。宋代的文字狱以宋高宗一朝居多,由于他偏安江南,根据赵翼写的秦桧文字之祸考察,不下20余起。

第二:元代的文字狱

元代的思想管制比较松散,基本没有文字狱的记载。有人告发南宋遗民梁栋的诗句“诽谤朝廷,有四年故宋之心。”梁栋被押往元大都审讯,坚决不服,最后礼部官决定:“诗人饮酒作乐,很正常,不能出了什么事情都诬告他。”于是便把他无罪释放。这唯一的一场文字狱案指的是宋恭帝之死,有一种说法是善终,另外一种说法是迫害致死。不管怎样,元朝入主中原成为既定的现实。

第三:明代的文字狱

1:朱元璋时期,由于农民出身,大兴文字狱


熟读明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以前家里特别贫穷,硬是靠着自己双手成功打下天下。比如说翰林院高启写了上梁文,带着龙盘虎踞这四个字。老朱觉得这是在嘲讽他消灭张士诚思念故主,于是把他腰斩;再一个他非常忌讳有人说他是光头,野史中记载徐一夔曾经在贺表里写到“光”和“则”字,意思嘲讽朱元璋当过和尚,于是把他杀掉,这个在历史存在争议。

2:朱棣时期继承其父,清洗方孝孺余党

朱棣在残暴杀人方面完全继承了他父亲的作风,由于地位不正。灭掉方孝孺之后,事情还不算完。下令如果有谁家中藏有方孝孺的诗文,都将被处死。永乐三年,庶吉士章朴家中藏有方孝孺的诗文,因此受到牵连被诛杀。

第四:清朝的文字狱,在历朝历代发展到了一个巅峰

1:康熙时期的文字狱

说到清朝的文字狱,有那么一部分人选择视而不见。事实上这种看法是极其错误的,恰恰是在所谓的康乾之治里,一朝比一朝发展的更加严重。康熙时期爆发了许多个案子,就那几个典型的距离。比如说黄培诗案:“黄培本来是锦衣卫都指挥使,明朝灭亡后隐居在家,曾经接济过农民起义军。曾经写过一首诗表达出了反清复明的思想,告黄培的人便是家仆黄宽之孙黄元衡,等到他考中进士后,解除与黄家的主仆关系。向官府告状,因此黄培等十四人被捕入狱,处斩。”

还有康熙十九年爆发的朱方旦案,由于在写的诗集当中有悖逆圣道,蛊惑民心之说。因此朱方旦被处斩,弟子等数人也是秋后处斩;康熙五十年又爆发了一个南山集案,当时翰林院编修戴名世对康熙篡改南明历史的行为表示不满,于是通过访问明朝遗老和参考文献资料写了一本书。晚年被告发,康熙帝大怒,将戴名世凌迟处死,家中男子十六岁以上都被处斩,女性以及十五岁以下男子被发给清朝功臣家中做家仆。

2:雍正时期的文字狱

雍正时期的文字狱案件有很多,这里面就说一个典型,年羹尧案。他的妹妹嫁给了雍正皇帝,按理说皇亲国戚,最终没有逃脱皇帝毒手。雍正三年二月,出现“日月合璧,五星连珠”的天文奇观,许多大臣纷纷上表祝贺,雍正皇帝仔细看年羹尧上的奏疏,很快找到了毛病。一是字体潦草,第二将成语颠倒了,意思就变味了。雍正认为年羹尧居功自傲,其心可诛。那些对年羹尧不满的官员看见皇帝点了头,于是纷纷上疏弹劾他,最终导致年羹尧自杀,亲朋好友被杀的被杀,流放的被流放。

3:乾隆时期的文字狱

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狱是一朝比一朝严重,乾隆帝更是骄傲自负之人。根据史料记载,乾隆时期的文字狱发生高达一百三十多起,其中四十七案的案犯被处以死刑。首先拿两个案子举例,一个是徐述夔案,徐述夔去世后,他的儿子为了纪念他,特地写了一部书集。其中的“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被暗指清朝,还有“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被暗示反清复明,不但把他的父子二人开棺鞭尸,而且把徐家灭门,其他徐氏家人被逼隐姓埋名。

另外一个就是著名的尹嘉铨,他曾经官职做到了大理寺卿,父亲是一名道学家。乾隆四十六年,尹嘉铨退回到了老家。当年四月,乾隆皇帝西巡来到保定,尹嘉铨心血来潮,在没有圣旨传他觐见的情况下,自己自作主张草拟两份奏疏。乾隆皇帝当即恼了,最后尹嘉铨因为自称古稀老人,乾隆皇帝就是这个称号,借着这个机会把他杀掉。

康雍乾三朝的一个比一个严重,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在这里我就不一一举例了,说到比较典型的例子。清吹明黑喜欢说文字狱在明朝开始,明朝确实有,但还远远没有清朝那么严重。况且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个也是不争的事实。有不同意见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30
我认为是愚昧无知的思想,害怕百姓会影响自己的统治,所以才会大搞文字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