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似飞鸿踏雪泥表达什么感情?

如题所述

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慨,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联的议论,表达出诗人先前的积极人生态度。

作者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发出对人生的见解,用雪泥、鸿爪作喻,比一般叙事文字直叙人生飘泊不定、匆匆无常要形象蕴藉得多。

出处:《和子由渑池怀旧》【作者】苏轼 【朝代】宋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白话释义: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

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经渑池,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

公元1061年冬,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诗寄苏轼,这是苏轼的和作。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过渑池,因而作《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嘉祐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他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

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而由这些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