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背景介绍是什么?

如题所述

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七岁入私塾“三味书屋”,读诗书经传,但他更喜欢野史、杂记,同时又喜欢美术和民间文艺。十三岁时,祖父因科场案被捕入狱,父亲又患了重病,家庭由小康而坠入困顿。十六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里“几乎什么也没有了”。

家庭经济地位的变化,使鲁迅饱尝了世态炎凉的况味,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封建道德的虚伪。鲁迅幼年及祖父下狱后常住外婆家,使他有机会接触农民的孩子,了解农民的痛苦生活和勤劳朴素的品质。所有这些,对鲁迅后来的思想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物影响:

文艺影响:

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他的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家都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

学术影响:

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一方面,鲁迅运用西方的文学观念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撰写了《中国小说史略》,其不仅结束了“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的时代,也创造了文学史著作的典型范例,“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郭沫若将其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并称为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双璧。

精神影响: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的文学。

政治影响:

鲁迅一生追求民主,早在新文学运动伊始时期便向封建旧文化宣战,不断与压迫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斗争。“女师大学潮”发生后与迫害学生的军阀进行论争,鲁迅不畏强暴执笔对战,显示出一个正直文人的气概。尔后国民党统治之下又大胆披露其黑暗统治。

三十年代又与共产党内左倾的错误文艺路线进行斗争,其后与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合作成立了无产阶级文艺思想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鲁迅作为左联的盟主领导左联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文艺妄图绞杀无产阶级文艺的阴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1-17
1、鲁迅1881—1936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2、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战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3、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国侵华。

4、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5、1913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侵华序幕。

6、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7、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州国傀儡政权,使东三省成为其殖民地。

8、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同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9、1935年,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

10、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扩展资料:

鲁迅先生的背景 鲁迅先生的时代背景简介
鲁迅的一些人生经历:

民国十三年(1924年),7月,赴西安讲《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8月返京。

11月,《语丝》周刊出版,鲁迅在首期发表《论雷峰塔的倒掉》,自此鲁迅成为《语丝》作家群的主将之一。

民国十四年(1925年),“女师大风潮”进一步升级,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正义斗争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除佥事职务,同年,鲁迅向平政院状告章士钊。

民国十五年(1926年),3月,“三一八惨案”发生。

4月,鲁迅作《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抨击段祺瑞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难于山本医院。

避难期间笔耕不辍。

8月,《彷徨》出版,赴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

12月辞职。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月,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权保障同盟会”,被举为执行委员。

2月17日,蔡元培函邀赴宋庆龄宅,欢迎萧伯纳。

作《为了忘却的纪念》怀念柔石。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月,肩及肋骨皆出现剧痛,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出版。

5月15日再发病,医生诊断胃疾,自后发热未愈,31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情况不乐观。

6月,身体略有好转,鲁迅及身边的人都认为“鲁迅先生好了”。

10月17日病复发,18日黎明前疾病发作,气喘不止。

19日上午5时25分逝世。
第2个回答  2023-05-13
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生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

他的父亲周坤是一位有名的医生,家里的氛围非常学术。鲁迅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教育,他在家里学习了文学、历史、地理等知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了解。

然而,在那个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危机之中。外国列强入侵,封建社会的腐败日益加深,人民的疾苦和苦难不断加剧。这样的社会环境深深地影响了鲁迅的思想和行动。

他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医学,但他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相反,他开始写作,用尖锐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揭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他的作品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等,这些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革命家。他积极参与革命活动,曾在南京国民政府文化部担任过职务,并参加了北伐运动。他一直关注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命运,用自己的笔触和行动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鲁迅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55岁。他的事业和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誉为“中国民族精神的楷模”。
第3个回答  2021-12-27
鲁迅,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创作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作品。
第4个回答  2021-12-28
鲁迅的年代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他17岁时,戊戌变法;30岁,辛亥革命;38岁,五四运动;40岁,中国共产党诞生;50岁,九一八事变……他历经并见证了这一时代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也以自己对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融入了这个时代。鲁迅的特殊成长经历所形成的性格特质也是产生这种抗争精神的重要原因。
鲁迅为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确立了“立人”的价值方向,目的就是要改造国民性、重铸民族精神。鲁迅呼吁“真的人”,批判传统文化中“瞒和骗”的痼疾,他的“根柢在人”的“立人”思想,就是要使每一个中国人都成为具有充分自觉与自我意识的主体,由此才能达到“群之大觉”,使中国成为一个“人国”,“屹然独见于天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