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乌夜啼》何以感人至深,成为千古名篇?

如题所述

李煜,南唐国主,是词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词人。公元975年南唐灭亡,词人由帝王沦落为阶下囚。以南唐灭亡未界,李煜的创作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书写人生欢愉,风格绮丽的闲适词、恋情词;后期则是抒发人生悲痛,风格哀婉凄绝的感伤词。李煜后期词集中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体悟,这些体悟是他用整个生命的悲剧换来的。《乌夜啼》(也名《相见欢》)即是其代表作。词曰: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把生命悲剧凝成词

词一开始从林花着笔,但绝不只是写林花。“林花谢了春红”,林花是春天最美好的事物,春红是春天最美丽的颜色。这样美好的事物,美丽的颜色,突然间竟自“谢了”,多么令人惋惜感叹。不仅林花是如此,自然界一切有生命的事物也是如此,社会人事也莫不如此。

在李后主看来,好端端的一个南唐顷刻衰败,不正像林花之突然凋谢吗?这林花的形象中,深深寄托着亡国的悲伤。但我们再仔细想想,难道这“谢”了的仅是一个南唐吗?它也许是儿时天真嬉戏玩耍的童年,也许是在宫中吟诗作赋时快乐的时光,也许只是爱子顽皮的一个鬼脸,也许只是妻子的一抹微笑,也许只是那清晨的阳光下带露的花瓣,也许……这谢了的是人生最美的岁月,是从指尖悄悄溜走的瞬间,是再也挽不回的天边的斜阳。

短短的六个字中,包容着极深广的内容。这便是所谓取一于万,而涵盖万有。杜甫《曲江》“风飘万点正愁人”,晏殊《破阵子》“荷花落尽红英”,表现的都是对有情之生命面临衰败之际的哀挽感叹之情,但都没有后主这句的感情深厚。

“谢了”二字中所表现的惋惜感叹之情本已十分强烈,然犹嫌言不尽意,复又于其后加上“太匆匆”,三字着力形容,使惋惜感叹之情更加突出。是的,不但美好的春红谢了,而且是“匆匆”地谢了,匆匆地,让人来不及回头,来不及细想,连悼念也来不及,就在你无心地闭目间从你眼前消失殆尽,只留下满地伤残。

而造成这“太匆匆”的就是那“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摧残,由对林花的惋惜感叹之情,转到对风雨的怨恨之情。林花是美丽的,但又是柔弱的,朝是雨打,晚是风吹,风风雨雨,岂能消受?这几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大观园里那位林妹妹的葬花诗: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和李后主的这句词描写的情景十分相似。李后主以花比喻一切美好的事物。林花以谢是自然规律,而朝雨晚风也是正常。人无回天之力,既不能常护花而不使之零落,也不能挡住风雨对花的摧残,这便是这九字中“无奈”二字的含义。无力回天任风雨,自然只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了;面对美化事物之陨落,而又爱莫能助,其情该是何等痛苦不堪。这些虽是对自然的伤痛感概,可是又处处沾满了人的眼泪。当他面对着爱子的夭亡,爱妻的猝死,国家的破亡,他无能为力,除了以泪洗面,郁郁寡欢,又能做什么呢?

接着便由写花的零落,转到写人思想感情之痛苦。“胭脂泪”三字是由花转入写人的交接点。胭脂,是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它指代的是美好的花,比喻的是美好的人生,美好的事物。泪,就花而言,是“梨花一枝春带雨”的“雨”;就人而言,是“感时花溅泪”的“泪”。花之雨滴犹人之泪点,人之泪点犹花之雨滴。雨泪交融,物我统一,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何者为雨,何者为泪,其状物抒情真是传神人妙。

“相留醉”三个字,含蓄蕴藉,情意婉转。醉,非指酒醉,而是如痴如醉之意。相留醉,是写人与花互相留恋到了如痴如醉的情境。林花带雨如泪,对美好的人生留恋不忍离去,而人则泪流如雨,对花这样美好的事物难舍难分。人与花如此多情,但又不能永日相守,“流水落花春去也”,水流去也,花落去也,春归去也,而人亦将亡也。花落不能重开,人亡不可复生,花落人亡之后,“几时重”呢?那是永远也不会重合了。那不是此恨绵绵无绝期吗?于是,词人发出了深深的哀叹: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一个九字的长句,前六字写“恨”,后三字写“水”,江水滔滔滚滚,无穷无尽,犹如人生长恨之绵绵无期。词的开头至“几时重”各句,层层蓄水,末一句闸门忽开,满腹愁恨一下子全倾泻出来了。前面含蓄委婉,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叫人低回流连;末句似“只着一字,境界全出”,令人魂动心惊。

小结

在这首词中,李煜虽然抒发的一己之恨,一己之悲,但是他的“长恨”已经通过艺术升华为人类共有的悲痛,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的“林花春落引发的人类一切有生之物的无长哀感”。在这首词中,春红永逝成了高度浓缩的象征物,自然的花开花落,家国的兴衰荣辱,人类的命运浮沉,个体的悲欢离合都能从中得到情感的共鸣。

在中国古典文学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作品中,春红永逝带给人的“长恨”之情可以得到许多印证,如阮籍的咏怀诗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元稹的悼亡诗“为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红楼梦》百年望族的贾府最后“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总之,无论是兴盛的朝代、美满的婚姻、富贵的家族,繁华美好都如过眼云烟,转瞬而逝。

读李煜后期的词,你是无论如何也摆不脱那一腔沉重的无奈与感伤的,可以说每首词都是他悲剧性的生命体验,读其词,竟忘了他是一个亡国之君,而同情他失国亡国的哀痛。亡国之音给他的词带来凄清哀婉的审美体验,构造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审美世界。

综上所述,李煜这首词的“长恨”之情,不仅是他人生多重悲剧的集中体现,也是从古到今所有个体生命及人类的悲剧命运的高度写照。“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只要人生有缺憾,人类有苦难,这首词必定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艺术生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11

中国古代史上出了2个十分奇怪的皇上,奇怪就取决于她们同为亡国之君,可以垂名千古的没有她们整治国家的能为和做为,反而是它的艺术创作和文学著作。一个便是前唐的李后主李煜,其诗词歌赋可以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也算是名留青史,只不过留下来的名,令人鄙夷。而另一位皇上便是北宋末年的赵佶,其养鸟、看鸟和画鸟的功夫了得,而且对诗词歌赋都是熟练的。

做为政治人物,不把整治社稷当会事,宋徽宗赵佶以玩鸟、画鸟最有贡献,将祖先所创出的宋朝河山伟业,瞎折腾得干净整洁,在一帮文武官将领的保障下孔雀东南飞,直通坐落于汴京京都的东南方向的杭州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省会大城市杭州市,才停止了步伐。他们的悲惨命运确定他的作品多是在忧虑,敏感多疑中渡过。无力改变那时候的时代局势,只有悲叹,如同自已的虞美人最终几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为皇上,他很失败,也成就了他在古诗词史的影响力。做诗人,他是取得成功的。他只是一个拥有可悲运势的君王,他又是一个很好的词人,但是他的后半辈子彻底是在悲痛,抑郁中渡过,对待爱情,他并不痴,他所痴心,念念不忘的只不过是他失去的社稷。但是,历史是不会回头的。他也终究是被后人遗忘的一代可伶的君王而己,大家牢记的是他漂亮的,具备典型性社会发展特点的词。

前唐后主李煜,根本无法简单的说是一个痴情的人,从他在前唐即位到顺从宋代的情况下,我们看到他在解决军国大事上体现的十分客观。十分遗憾的是,在强悍的宋代眼前,前唐看起来很柔弱 ,在尝试和强宋伯仲之间的试着失败之后,前唐的悲惨和君王南唐后主李煜的不幸就难以避免了。南唐后主李煜以一个读书人的相貌发生的情况下,他在古诗词、美术绘画、书法艺术等层面表达出来的才能十分震撼。

第2个回答  2022-08-02
是因为这首词很明显的表达了一个亡国之帝的感受,在里面的诗句感人肺腑,让人觉得读了之后心都要流血了。
第3个回答  2022-08-02
写下“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词句,本只想寄托亡国之思,却不料引来了杀生之祸。李煜以至真至诚的赤子之心,面对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奈、人世的苦痛,用血泪写出了一首首感人至深的词作,写透了生命的本质,道出了全人类共同的悲哀,抚慰着世间的每一个生命。此次,作家榜团队为你带来收录齐全、精注精赏、极具收藏价值的《李煜诗词全集》。
第4个回答  2022-08-02
就是因为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能够让我们体会到被囚禁于皇宫之内的无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