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一份初一上学期苏教版语文期末模拟考试卷(要有答案)

给一份初一上学期 苏教版 语文 期末模拟考试卷(要有答案)

再给一份初一上学期 人教版 英语 期末模拟考试卷(要有答案)

小弟谢谢啦
那是老师让自己做的卷子,我不会,麻烦各位帮帮忙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24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注意书写规范、端正。(4分)

①安恬( ) ②和xù( )③zhào( )祸 ④称( )职

2.下面的词语中至少找出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①谈笑风生 ②明察秋豪 ③忍俊不禁 ④多姿多采

⑤眼花嘹乱 ⑥自名得意 ⑦轻飞慢舞 ⑧不可思异

错别字

订 正

3.默写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或作品。(10分)

①子曰:“不愤不启, 。”(《论语》八则)

② ,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

③但愿人长久, 。(苏轼)

④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⑤情空一鹤排云上, 。( 《秋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 。(辛弃疾 )

⑦青山有幸埋忠骨, 。

⑧月色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鲁迅《社戏》)

4. 张林同学在放学路上遇到了喜欢玩电脑游戏的同学李晓东。李向他借钱去网吧,张林不想借,又不想伤害朋友。假如你是张林,怎样说才好呢?(3分)

答:

5.名著阅读:你一定认真阅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你认为汤姆·索亚是一个怎样的少年,试用两三个词语来概括,并举书中一个具体的事来说明(3分)

答:

第二部分(36分)

阅读《三峡》,完成6-10题(9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也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巗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或王命急宣( ) 良多趣味( )

夏水襄陵 ( ) 属引凄异( )

7.选出与例句“春冬之时”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1分)

A. 至之市 B.久之,目似瞑 C. 默而识之 D.故时有物外之趣

8.翻译下列句子。(2分)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9.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1分)



10.“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3分)

答:

阅读课文《夏》的选段,回答11—13题(7分)

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照射)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潮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11.选文开头的两个句子运用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3分)

答:

12.第3句中能否用括号中的词代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分)

答:

13.除了开头两句,你最喜欢哪句话,说说喜欢的理由。(2分)

答:

阅读课文《斜塔上的实验》的选段,回答19—23题(8分)

教学之余,伽利略又忙于实验。他说,他的目的是重新检验亚里士多德有关科学的学说,而不是把这些学说当作福音真理来接受。他发现真理的道路,不是靠背诵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是通过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

学生们听了他的讲课,不客气地嘲笑他。有些教授也骂得他狗血喷头。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后生小子想要干什么?他居然把亚里士多德的神圣的卷帙从书架上搬走,而代之以绳索、锡块、杠杆,圆形的、多角形的、平面的这样那样滑稽的玩意儿。不是吗,这些都是小孩子的玩具,是不可以作为严肃地研究宇宙秘密的工具的。“制止这种胡闹!”他们威胁说,否则,他们将给他一顿教训,叫他永远不会忘记。

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因此他们就决定将威胁付诸行动。与亚里士多德的教导相反,伽利略认为,如果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一高度落下,就会同时落地。这帮教授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除了傻瓜,没有人会相信一根羽毛同一颗炮弹能以同样速度通过空间下降。”现在正是揭穿伽利略的荒唐,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的时候了。他们要让他在大学的全体教授和学生面前当场出丑,使他愚笨的学说当场被揭穿。

伽利略很乐于接受这个挑战。为这次“表演”选定的地点是比萨塔。指定的日期到了,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学生们和镇上的很多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

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他一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铅球,另一着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铅球。时间到了,伽利略让两个铅球从塔顶同时落下。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然后随之是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从塔顶下落,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在地上。

14.选文叙写了伽利略的两大发现之一: 。(1分)

15.文中写学生和有些教授对伽利略采取嘲笑、反对的态度,对表现伽利略的精神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6.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这一“嘘”字和下文什么样的反应相照应?接着是“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这个“难以相信的事情”指的又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答:

17.伽利略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气”,请结合语段或你对他的了解,谈谈伽利略“特殊的勇气”表现在哪里?(3分)

答:

阅读《早春之恋》一文,完成16—20题。(计12分)

(1)在残冬的余威中,早春细微的信息已从很不起眼的角落里渗露出来。春天最初的脚步,轻盈地踏过冬日的叹息,向世人展示先行的姿态和渐进发展的决心。

(2)温湿的小南风,刚刚突破严冬的防线,便像涓涓细流一般向冰冻的土地温溢。大地渐渐暖和并苏醒,丝丝温馨湿润的水气从泥土的毛孔中蒸发弥散出来,宛如绵延不尽的袅袅炊烟,昭示着生命的存在与勃发。高山上的皑皑积雪,在凛冽的冬天里出尽了风头,而春风在她的 胳肢窝只温柔地一抓一挠,她便再也不能严肃不能正经,忍俊不禁地噗嗤一笑,霜冷的脸融化成粉红的花面,澌澌然地从山顶到山麓,再到村落,再淙淙地流入溪河湖海,醉心于横跨千里的春天的旅程。春雨细细地蒙蒙地飘洒,像冰凉的薄翼一般的纱巾,盖在人们的脸上和身上,迷离了极目远跳的视线。早春的雨,从不刻意地张扬,也不赤裸地显露。她像一个温文尔雅盈盈细步的小家碧玉,悄无声息地做着自己的份内之事。在这样的时节夜卧听雨,滴滴答答絮絮密密的天簌之声,将会洇湿无数浪漫的关于早春的梦境。早春的梦,其实就是封闭 已久的窗户被猛地推开,沉寂麻木的心灵迎着清新的空气自由地放飞;就是新孵的蝴蝶飞飞停停翩跹起舞,撩起红男绿女们郊游远足的浓浓兴致;就是在湖畔溪边浣纱的江南女子,纤纤的素手触摸到温温的水流的血脉,粉红的脸颊上荡漾的那份惊喜。早春就是这样,总在人们不经意的时候,悄悄地挪移和靠近,洋溢着生命萌动的灵气。

(3)广袤的原野上,早春的景致新鲜而纯粹,充满生命成长的欲望。早春尚不是百花竞艳百鸟鸣啭的时节,早春的标志模糊而暖昧,浅浅淡淡的草色,总让人们轻易地忽略她那轻盈而神秘的脚步,忽略那刚刚萌发的、若有若无的春意。放眼远望,野草已经始发,但还没有完全显绿,猛地一看,依然是冬天的枯色。粗心大意的人,也许就这样放弃了探春的努力,在早春已经来临的时候,仍然怀着沉重的冬天的心情。对于早春的虔诚的恋者,却不会因为冬天设置的迷障,而错失一睹为快的赏心悦目的感受。春风乍起的时候,他们必定会应和季节的脉搏,扑进大自然的怀抱。这时是否能看到野草所渗透出来的绿色。早春望草,须有一种望草的心情和敏锐的感觉。古诗云“草色遥看近却无”,与其说古人“看见”草色,不如说古人以一种观赏的姿态感知到了野草生机始发的势头。这种若有若无却漫山遍野的绿意,这种看似柔弱其实咄咄逼人的气势,让人们看到了早春的活力,从而对一年的生活充满希望。

(4)春天是四季的发轫(轫rèn,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而早春则是一段最宝贵最美好时光的起点。早春时节,播下希望的种子,那么在开花结果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18.本文作者引用韩愈的诗句,突出了春草具有“ ”的特点。而朱自清在《 春》中写出了春草的特点却是“ ”。(2分)

19.第(2)段中,有两句话描写出春雨“温柔”的特点,这两句话是 :“

”。(2分)

20.与朱自清的《春》相比较,本文少描写了哪两幅春景图?但是,本文作者已从春风、春雨、春草图中体味出生命成长的活力,在本文第(1)—(3)段中哪些语句能直接表达出这种活力?(写出3处的句子即可)(4分)

答:①少描写的两幅春景图:

②直接表达这种活力的句子:

21.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春风、春雨、春草的景致。请你从文中任选一个比喻句或拟人句进行赏析,写出你的理解。(2分)

答:

22.作者在文末写道:“早春时节,播下希望的种子,那么在开花结果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读了这段话,你定会产生感想。请你联系我们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谈一点自己的体会。(2分)

答:

第三部分(40分)

23.作文

在人生的旅程中,你已经走过了十三、四个春秋。在这十几年里,一定有一件事情,使你一想起它来,心就怦怦地跳,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或者高兴得手舞足蹈,或者愤恨得怒目圆睁,或者惊讶得目瞪口呆,或者羞愧得无地自容……请自选一个角度,题目自拟,要敞开心扉,讲真话,抒真情,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1.tián 煦 肇 chèn

2.(豪)毫(采)彩 (嘹)缭 (名)鸣 (慢)曼

3.略

4.张林,你向我借钱可以,但你去玩游戏却不能借给你,我不能害你呀。

5.先用几个词语来概括,1分。然后要举具体事例,2分。(没有具体事例不给分)

6.有时很 上(漫上) 连续 7.D

8.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9.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这清澈。“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

10.清荣峻茂

11.用一锅水逐渐沸腾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春到夏的过程,还通过对春天和夏天景物的对比表现夏天的特点,这些变化都是天气的热带来的。

12.用烘烤写出太阳的温度特别高,扣住夏季太阳的特征来写,突出夏热烈的特点;是指一般的光线射在物体上,不能表现温度的高。

13.只找出句子不说明理由不得分,找出句子并说明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14.自由落体定律

15.侧面表现伽利略不轻信权威,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16. 嘲弄的哄笑,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落到地上”。

17.①不顾众人的“嘲笑”和反对,敢于实验 ②孩子时代就不轻信权威 ③不听从父亲的安排,决定以科学为终身事业(答对两个方面即可)

18.浅浅淡淡的草色(或:野草已经始发,但没有完全显绿。或:草色若有若无)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19.“早春的雨,从不刻意地张扬,也不赤裸地显露。她像一个温文而雅盈盈细步的小家碧玉,悄无声息地做着自己的份内之事。”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细着。”

20.①春花图,春早人勤图(或:迎春图) ②句子是:A.春天最初的脚步,轻盈地踏过冬日的叹息,向世人展示先行的姿态和渐进发展的决心。 B.(水汽)宛如绵延不尽的袅袅炊烟,昭示着生命的存在与勃发。 C. 总在人们不经意的时候,悄悄地挪移和靠近,洋溢着生命萌动的灵气。 D. 早春的景致新鲜而纯粹,充满生命成长的欲望。 E. 这种看似柔弱其实咄咄逼人的气势,让人们看到了早春的活力,从而对一年的生活充满希望。(只要任意选答出其中三处语句,就算对)。

21.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选句准确,赏析恰当,语句通顺,就算对。选准句子2分,赏析理解3分。如果赏析见解独到,语句流畅,可另加奖励分2分。 22.此题也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能扣住本文中心,特别是这句话所含的道理,并能联系初一学生学习实际来谈出自己的感想,突出早定目标、早下决心、三年后定能取得好成绩这个主旨,语句通顺,就算对。

23.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1-14
七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09春)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写一手漂亮的字,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你的文化素养。请用正楷字书写下面的话。(3分)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体味生活。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丰腴(yú) 涟漪(yī) 隽(jùn)妙 融融泄泄(xiè)
B.对峙(zhì) 分娩(miǎn) 萦(yín )回 引吭(kàn )高歌
C.岑(cén)寂 恫(dòn )吓 猥(wěi)劣 络(luò)绎不绝
D.遏(è)止 玷(diàn)污 踽踽(jǔ) 跃跃(yào)欲试
3.下列成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克勤克检 青黄不接 轻举妄动 高瞻远瞩
B.不盛其烦 不解之缘 融融泄泄 引经据典
C.留连忘返 相提并论 无可言喻 水泄不通
D.忍俊不禁 津津有味 争妍斗艳 怒不可遏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
B.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的生趣。
C.见了主人,狗会昂首挺胸,呜呜地乞怜。
D.这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
5.下面有关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传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自述生平的,叫“自传”;一类是由别人撰写的,称“传”或“评传”。
B.传记要求内容真实,评价公允。
C.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暑思想教育。
D.诗歌的主要特点是集中性、精练性和跳跃性。
6.按要求用课文的原句填空。(8分)
(1)《次北固山下》中抒发思乡愁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描写早春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中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5)《爱莲说》中,作者笔下莲的可爱形状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6)《陋室铭》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通过对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室中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情趣。
(7)《口技》节选 自清朝_________编的_________小说《_________》。总领全文,集中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精湛的一个词是“_______”
7.仔细阅读漫画,回答后面问题。(7分)

(1)请给这组漫画似一个恰当的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
(2)图_______人物最无奈,图_______人物死要“面子”。
(3)选两幅就其人物表现的原因谈谈:
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理解(34分)
(一)骆驼寻宝记(节选)(10分)
大公象扇动着两只比蒲扇还大的耳朵,听到了这个十分离奇的消息。他可不愿意错过这个好机会,便背上一千公斤香蕉出发了。他还叫上老伴,好助他一“鼻”之力。金丝猴听到这个消息,二话没说,穿上金光灿灿的丝绒袄儿,又摘了十来个香喷喷的水蜜桃,装进葛藤打结的口袋里,往肩上一搭,也上路了。
听到寻宝的消息,乌鸦飞出了窝,黑熊钻出了洞,就连正在吵架的老公鸡和老母鸡也言归于好,携手同行,加入了寻宝的行列。那些牛呀马呀羊呀听说远处有宝,也都结伴前往,想碰碰运气。一只大白鹅在兴冲冲地赶路,她盼着寻到宝贝后能一步登天,直上青云,与高傲的天鹅一比高低。一群鸭子欢欢喜喜吵吵闹闹地挤在一起走,有的说找到宝以后平分,有的主张把宝卖掉,买个清水池塘,好让大伙儿舒舒服服、痛痛快快地洗澡。
8.童话中经常出现似人化的动物形象。但这些似人化的动物形象又不应脱离自身的特点。请仔细阅读文中对积压种动物的描写,说说作者抓住了这些动物的什么特点?(5分)
(1)大公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丝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公鸡和老母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白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鸭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写了大约三十余种动物去寻宝的样子,但绝非平均使用笔墨,而是有详有略。请在略写的语句下车上波浪线。(3分)
10.“一‘鼻’之力”是一种“仿词”手法,被仿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13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⑿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B.可爱者甚蕃(多)
C.陶后鲜有闻(少) D.宜乎从矣(适宜)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大意。(2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简要回答问题。(4分)
(1)甲文中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甲文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B.甲乙两文都是手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D.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三)野菊花(11分)
①野菊花!野菊花开在山野里。
②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有谁闻过这么沉郁凝重的药香?那样泼辣地开。一簇一簇,一滩一滩,一坡一坡,灿烂辉煌!
③花朵不过一分镍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滩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颠。
④几番秋风秋雨秋霜,山野早已敛去辽阔的绿氅(chǎng,外套),只把灰褐的脊背袒露世间;曾经被悠逸的白云衬托得如此高远的天空,也被铅灰压缩了胸臆?
第2个回答  2010-01-04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著名的诗人。他很爱菊花,常在诗里写到,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4)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8)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
(9)亭亭:耸立的样子。
(10)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11)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13)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16)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17)宜乎:宜,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是很多的。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至于爱牡丹的人,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说”,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赏析]:周敦颐,北宋人,其人一生澹泊名利,不求闻达。他的这种高洁的人品,诚如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所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而他的传世散文佳作《爱莲说》恰恰正是他酒落胸怀所透射而出的精神折光。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概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炼,的确是如莲之美——“不枝不蔓”,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莲花的美丽别称
(1)芙蓉:《尔雅》:“荷,芙蕖,别名芙蓉,亦作芙容。”
(2)芙蕖:《尔雅·释草》:“荷、芙蕖。……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
(3)藕花: 唐张籍《送从弟之苏州》诗:“夜月红柑树,秋风白藕花。”
(4)水芙蓉:《群芳谱》:“荷花亦称作芙蕖、水芙蓉。”
(5)草芙蓉:杜诗注云:产于陆者曰木芙蓉,产于水者曰草芙蓉。”
(6) 水花:李时珍《本草纲目》:“莲花”释名:“芙蓉、芙蕖、水华。”
(7)净友又称净客。莲花洁净不染,因此人们称其为净友。
(8)水芝:普崔豹《古今注》下“草木”:“芙蓉一名荷华,一名水目,一名水芝,一名水花。”
(9)泽芝:《类聚》郭璞《尔雅图赞 ·芙蓉赞 》云:“芙蓉丽草,一曰泽芝,……”
(10) 灵草:吴闵鸿《芙蓉赋并序》:“乃有芙蓉灵草,栽育中川。”
(11)玉环:《本草经》载:“荷花又名玉芝。”
(12)君子花:北宋周敦颐著《爱莲说》,谓莲为花中君子,莲又称“君子花”。
(13) 水宫仙子:因莲生水中,莲花亭亭玉立于水面,好似仙女飘然而行,故名。
(14) 菡萏:《尔雅》:“荷,芙蕖……其华菡萏。”

莲花与佛教
据 说 ,释 迦 牟 尼 本 是 天 上 的 菩 萨 ,下 凡 降 生 到 迦 毗 罗 卫 国 净 饭 王 处 。 净 饭 王 的 王 妃 摩 耶 夫 人 , 长 得 象 天 仙 一 样 美 丽 , 性 情 温 和 贤 淑 , 与 国 王情 深 似 海 。摩 耶 夫 人 回 忆 新 婚 之 夜 , 她 朦 胧 中 看 到 远 处 有 一 个 人 骑 着 一头 白 象 向 她 走 来 并 且 逐 渐 变 小 , 从 她 的 右 肋 处 钻 入 她 的腹 中 。 她 心 中 模 模 糊 糊 地 预 感 到 菩 萨 化 作 一 头 白 象 入 胎。 日 后 , 身 怀 有 孕 的 摩 耶 夫 人 脸 上 , 微 微 泛 着 红 晕 , 那 色 彩 鲜 艳 的 绿 色 领 口 花 边 象 一 片 莲 叶 , 她 的 脸 儿 象 一 朵 绽 开 的 莲 花 。 后 来 摩 耶 夫 人 在 娑 罗 树 下 降 生 佛 祖 时 , 百 鸟 群 集 歌 唱 , 天 乐 鸣 空 相 和 , 四 季 里 的 花 木 都 一 同 盛 开, 尤 其 是 沼 泽 内 突 然 开 放 出 大 得 象 车 盖 一 样 的 莲 花 。 佛祖 一 出 世 , 便 站 在 莲 花 上 , 一 手 指 天 , 一 手 指 地 , 并 说: “ 天 上 天 下 , 惟 我 独 尊 ” 。
不 仅 如 此 , 莲 还 与 佛 教 医 学 有 着 密 切 关 系 。 莲 花 含 有 丰 富 的 营 养 , 既 可 食 用 又可 药 用 。 古 代 女 子 常 采 清 晨 带 露 的 莲 花 敷 面 美 容 , 或 服 食 莲 花 以 养 颜。 莲 花 含 有 皮 素 和 木 樨 素 ,能 润 泽 肤 色 。 初 放 鲜 嫩 的 莲 花 用 开 水 泡 饮 , 其 汁 翠 绿 清 香 , 有 清 暑 解 热 和 生 津 开 胃 之 功 效 。 莲 的 地 下 根 茎 称 为 莲 藕 。 相 传 佛 祖 的 十 大 弟 子之 一 舍 利 弗 患 有 肺 结 核 , 目 犍 连 来 探 望 他 , 并 得 知 舍 利 弗 喜 欢 吃 莲 藕 , 就 带 些 新 鲜 莲 藕 让 舍 利 弗 吃 , 舍 利 弗 吃 莲 藕 后 果 然 病 愈 。 后 来 , 佛 祖 弟 子 经 常 用 莲 藕 作 为 药 用来 治 病 , 并 发 现 了 莲 藕 的 许 多 药 用 价 值 。

莲花的美好品质
在千古第一诗人屈原的代表作 《离骚》中有这样的诗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诗人为了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要穿上用莲花做成的香气馥郁的衣服。在这里,莲花这一形象,不仅象征着诗人高洁的品质和美好的修养,而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以及《离骚》这首不朽杰作的浪漫主义特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一首极为清新优美的小诗。在这首小诗中,“莲”既指实物花卉莲花,又是爱怜的“怜”谐音,以鱼戏莲叶隐喻男女之间的爱情,极其生动形象。在秀美的江南水乡的大背景中,采莲的男女主人公摇着小舟,自由地歌唱着纯洁美丽的爱情,该是一幅多么清新的图画!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在唐代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中,采莲少女的美丽虽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因为她们的身影已与风光秀丽、如诗如画的荷塘、莲花融为一体了。从这自然浑成、耐人寻味的意境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吧。
代表着南朝乐府民歌最高成就的《西洲曲》,更是对莲花和采莲有着细致入微的描写:“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这首诗中采莲的情形,不仅生动地展示了江南水乡人民的生活,而且写出了采莲女主人公对远行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语言清新明丽,意境悠远,情思缠绵。
以“诚斋体”闻名南宋诗坛的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这首诗中,诗人撷取了“接天莲叶”和“映日荷花”两个典型景物,以通俗明快、流转圆活的风格,写出了六月里西湖的美丽风光,一改宋诗瘦硬生涩的弊端,极具自然灵性。
宋朝理学的创导者、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有这样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在这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中,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写尽了莲花的高洁品质、优雅气质、优美的姿态和庄重的仪表,表达了封建士大夫高洁的情操和志趣。自此,莲花便有了灵性,步入花中君子之列。
明代的许仲琳,在其著名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塑造了一个莲花化身的少年英雄哪吒的形象,他纯真勇敢而又法力高强,敢于蔑视神权、打抱不平,极具正义和反抗精神,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人物形象之一。透过哪吒这一神话人物形象,我们看到莲花又变成了正义和勇敢的化身。

一代散文大师朱自清的美文《荷塘月色》,通过高超的艺术手法和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写出了月下荷塘素淡朦胧的美:“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婀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月下的荷叶、荷花和荷塘,在现代作家朱自清的笔下简直就像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
第3个回答  2010-01-02
死吧!!!!!!!!!!!!!!!!!!!!!!!!!!!!!!!!!!!!!!!!!!!!!!!!!!!!!!!!!!!!!!!!!!!!!!!!!!!!!!!!!!!!!!!!!!
第4个回答  2010-01-09
你是江阴的吗,我们老师也布置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