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邦泪光闪耀美文摘抄

如题所述

刘庆邦,生于1951年12月,河南沈丘人,曾是一名农民、矿工和记者。他创作了多部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红煤》、《遍地月光》、《黑白男女》、《女工绘》等,以及中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走窑汉》、《梅妞放羊》、《遍地白花》、《响器》、《黄花绣》等。他的短篇小说《鞋》获得了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和《哑炮》获得了老舍文学奖,中篇小说《到城里去》和长篇小说《红煤》分别获得了北京市文学艺术奖。长篇小说《遍地月光》获得了茅盾文学奖提名,长篇小说《黑白男女》获得了吴承恩长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家长》获得了南丁文学奖。他的长篇散文《陪护母亲日记》获得了孙犁散文奖。他还获得了北京市首届德艺双馨奖和首届林斤澜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根据他的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得了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并出版了多部外文作品集。他是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届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20年3月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宣布遵义市整体脱贫。同年5月,中国作家杂志社组织作家到遵义实地采访。在短短的三四天时间里,作家们走访了务川、湄潭、汇川、仁怀、习水、赤水、竹元等市、区、县和一些乡镇、山村,了解了脱贫攻坚的实例。刘庆邦在文章《谱写遵义新史诗》中,将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与脱贫攻坚之战相提并论,认为后者是英雄的遵义人民所谱写的壮丽新史诗。他特别提到了竹元村从“高原孤岛”变为“美丽山村”的实例,并对“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获得者谢佳清表示了由衷的敬意。
两年后,刘庆邦在2022年端午节期间,克服疫情造成的重重阻隔,再次来到竹元村。他在驾校的一间宿舍住了12天,深入了解了竹元村的变化。他再次与谢佳清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她的扶贫故事和无私奉献。刘庆邦被谢佳清的事迹深深感动,决定忠实于自己的所感所思,将她的故事写下来。
谢佳清原本是遵义市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员,2015年7月,她被选拔到芝麻镇附近的贫困村新民村,担任驻村工作组组长、第一书记。在新民村,她带领村民成功脱贫。然而,当竹元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因事回城时,她被派往竹元村接替第一书记的工作。竹元村是贵州省为数不多的深度贫困村之一,脱贫攻坚的艰难程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尽管如此,谢佳清决定留下来,再苦再难也要留下来,一定要帮助竹元村的村民战胜贫困。
谢佳清上任后,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竹元村之所以长期陷入深度贫困,最关键的卡脖子问题是道路不通,无路可行。她决定把修路放在规划的首位,并得到了汇川区党委、政府的批准。在全体村民和筑路队的通力合作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所有规划蓝图中的路都修通了。
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民生工程项目的同时,谢佳清还关注教育问题。她帮助竹元村的村民们脱贫,并不满足于他们在物质上的脱贫,还极力帮助他们在文化、智力和精神上实现脱贫。她主张创办幼儿园,改善村小学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为老师建居家式宿舍,以及办法治和道德大讲堂,都是为了培养后备人才和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她帮助多名贫困家庭的学生获得资助,确保他们能够继续接受教育。
通过谢佳清的不懈努力,竹元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从不足900元迅速提高到12000多元,大大超过了国家规定的脱贫标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