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教学反思

如题所述

在教授《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诗中不说‘春江水暖鱼先知’而是‘鸭先知’呢?”我当时的回答有些仓促,解释说鱼对水温的变化不敏感,因此是鸭子先感知到春天的到来。然而,我未能充分利用这个教学机会,未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也未能将这个问题转化为一个深入的学习活动。如果我能当时这样回应:“嗯,这个问题提得好,同学们想想看,春江水暖,到底是鱼感知到了,还是鸭感知到了呢?诗人苏东坡为何选择这样的表达呢?”这样一来,我就能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生活和网络空间,鼓励他们探索和质疑,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这表明,教师需要拓宽视野,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和行动。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描绘了江南早春的美丽景色,生动地捕捉了自然界节气的变化特点。在冬末春初的江南水乡,尽管天气依旧寒冷,平均气温大约在10度左右,偶尔还有霜冻和残雪。在这个季节,其他动物如狗和猫还躲在炉边和屋檐下避寒时,池塘和溪流中的鸭子已经开始在水里嬉戏,它们时而将头潜入水中,时而又在水中“高唱”。这种物候现象预示着寒冷的天气即将结束,气温开始回升,江河水温也逐渐变暖,春天的脚步近了。
关于“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原因,我在课后进行了研究。鸭子能在冷水中欢快地嬉戏,却不会感到寒冷,这是因为鸭子身上的羽毛密集,能在其中储存空气,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此外,鸭子的皮下还积聚着一层厚厚的脂肪,这也能防止体内热量的散失和寒冷的侵袭。据科学资料记载,鸭子属于耐寒动物,即使气温在10度以下也能耐受寒冷。当春天江河水刚刚解冻,气温开始回升,水温的变化,鸭子能够敏锐地感知到,因此迫不及待地潜入水中嬉游。诗人苏轼观察到这一现象,便创作了“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佳句。
在教授《三衢道中》时,我让学生假设自己是诗人,想象“山中的景象”,并尝试以其他景物为内容创造性改写诗的最后两句。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进入诗中的情境,体验诗中的情感。学生通过这种方法领略了诗文中“空白”的艺术魅力,并深入体验了诗的美感。
然而,在学习这两首诗之后,我发现许多学生在早读或课堂上默写时,常将两首诗的内容混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再次进行了两首诗的对比教学。我指出,《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诗中包含了“春江”二字;而《三衢道中》中的“三衢”指的是浙江的三衢山,“却山行”则是诗中的关键字。此外,我还让学生根据注释和图画内容自己找出两首诗的区别。他们发现,《惠崇春江晚景》中的景物较多,包括植物(如竹子、桃花、蒌蒿、芦芽)和动物(鸭、河豚),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绚丽图画。而《三衢道中》则描绘了江南五月的梅雨季节,诗中的“梅子黄时”正是这一季节的写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