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与诗词之《咏柳》——让人艳羡千年的幸福诗人:贺知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7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一棵普普通通的柳树,在老贺的笔下幻化成一位亭亭玉立的邻家美少女,身着绿丝垂摆的长裙,在早春二月里,楚楚动人,婀娜多姿。在诗人的想象中,整首诗的描写由大到小,由整体到细节,将柳树刻画得栩栩如生,特别是最后,用细长嫩绿的柳叶引出,早春二月的春风,想像力不是一般的赞。

这首诗带出一种明媚的春天的气息,充满了青春的蓬勃朝气和对人间美好的喜悦之情。

可是大家知道吗?写这首诗的时候,贺知章已经是86岁的高龄老人了。你会不会心中一叹:这是怎样的一位老人,在经历了人间几十载风风雨雨过后,还可以有如此心境,写出如此充满童真纯洁的诗词?

贺知章的童年无疑是最幸运的,他于公元659年出生于越州(也就是今天的浙江)一个殷实的家庭。在无忧无虑下,贺知章度过了自己最美好的青少年时光。

不知不觉中,贺知章到了36岁,已是武则天证圣元年(659年),科举考试恢复后,贺知章便悠然地离家进京赶考,在京参加科考后,贺知章又幸运地一举高中,进士及弟,成为浙江第一个有史记载的状元郎,且顺利得到国子四门博士这一工作岗位。

从此,贺知章就在京都长安惬意地生活了五十年,86岁时才告老还乡,于公元744年年底病逝于老家。

他是最高寿的大唐诗人,死后,唐肃宗追赠其为礼部尚书,极尽哀荣。

可以说,贺知章一生平顺,善始善终,福寿双全,横贯盛唐,这份幸运的经历和殊荣,在大唐诗人中,有几人?他耄耋致仕,青云直上,官居三品,退休时皇帝赠诗,太子率百官相送,在二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怕是前无先例,后无来人,唯此一人!

后人都说贺知章是一位一生平顺、幸运到老的少有的中国诗人,此话不假。

可是让我好奇的是,为官50载,伴君两侧二十几年的人,他是怎么样做到平平安安,一帆风顺的?人们都说伴君如伴虎,老贺究竟有什么样的能耐,可以保全自己一生平安?

或许,从一个故事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老贺的为人。

这个故事非常有名,叫做"金龟换酒",讲的就是他与李白狂放地饮酒的故事。

公元742年,贺知章已84岁高龄了,正好在长安的紫客道观遇上41岁的李白,那时李白小有诗名,正在拜会玉真公主,求职中,得遇自己仰慕的大诗人贺知章,自是欣喜万分。贺知章对李白也早有耳闻,两人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交"。

当李白把他《乌栖曲》呈给老前辈贺知章指点,老贺看后,当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此诗可以泣鬼神矣"。小李一阵欣喜,又把自己的新作《蜀道难》再呈给老贺斧正,老贺又认真地看完,对小李很是夸赞:看来,你就是天上的太白金星遇谪下凡!(李白"谪仙人"的名号由此而来)

接下来贺知章便置酒宴请李白。(而不是后辈小李宴请老贺,有点意思)。

于是,两人在酒馆里豪气干云,纵酒高歌,喝得大醉而归。贺知章付钱时,竟发现酒钱已喝光了,便把腰间的金饰龟袋解下来"买单"。这"金龟"可是皇家按级别赐予的饰品,非常珍贵。可见,贺知章对李白极其看中。

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老贺极会为人之道。

与人为善,平易近人。

认识李白的时候,贺知章已是一位闻名天下的大诗人,朝廷大官了,在当时只是小有名气的小辈李白面前毫无架子,两人一见如故,甚是投机。

慧识英才,甘为伯乐。

心胸宽阔的老贺,毫不掩饰对李白才华的赞赏,并给予极高的评价,称小李为“谪仙人”。这份坦荡真诚实属罕有。贺知章回去后,又向玄宗皇帝极力推荐,李白得任翰林待诏。从此中国诗坛上的诗仙横空出世了。

豪放大度,不拘小节。

初次见面,主动埋单,发现钱不够,宁舍掉皇上赐予的金龟袋,在他眼里,人情比物品珍贵。

也因他这份豁达真情,广交益友,与当时的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画圣吴道子曾向他学过书法;他和孟浩然、杜甫等后辈都能相处得悠然自得;亦与王昌龄、严挺之、李邕、颜真卿的父亲颜惟贞等交好。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理解为何贺之章能平安一生,幸福到老了。

他有度量,更懂得什么是分寸;他不拘细行,却暗自有度;他喜好交游,上自公卿、下自百姓;他饮酒、谈诗文、参禅论道,不涉政治、不求利益、不拉帮结派;他提携后进,善识人才,人缘极好。

若以现代标准而论,贺知章就是典型的健全人格,智商情商俱佳,心理健康,教养修养双优,故被时人评为:雍容省闼,高逸豁达。

《咏柳》一诗,是公元744年初春时节,贺知章回到老家山阴,在欣赏明媚的景致后,心情畅快地写出来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他极形象地描写了垂柳的特征,胜赞春天之美,表达了自己晚年回到老家后、如一个少年似的欣逢早春时,那份美好而又快乐的心情。

试问,这样的贺知章,一生又怎会不顺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