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话题作文

如题所述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母亲话题作文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母亲话题作文 篇1

  她,是我降临在世界上第一个赠与我微笑的人;她,是用乳汁哺育我幼小的身体的人;她,是用一手一语教会我从只会嗷嗷大哭变成流利与世界交流的人。母亲,一个寻常的不能再寻常,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名词。这个名词给了我太多的感动,温馨。母爱是伟岸的,是无形的,更是历久弥坚的!我的母亲,一个身材发福已近中年的普通妇女,她并不美丽,却有着一颗善良淳朴的心。她用那灵活的双手操持着一个家,用美味的菜肴满足着家人的馋胃。人们说:母亲在哪,家就在哪。我说:我的家,怎能缺少母亲?!因为母亲,就像那盏永远为你照亮的启明星。母亲赠与我的感动,如甘泉在内心里缓缓流动,说不完,道不尽。一个问候的电话,一

  份温馨的晚餐,一句叮咛的唠叨……都是母爱之河里美丽的浪花,或深或浅的拍打着,滋润着我的心灵。

  记得在上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作文的题目是《我美丽的母亲》,看到这个标题,我鼻子酸酸的。似乎从来没有用“美丽”这个词语去形容过亲爱的母亲。她身材发福,脸上长满雀斑,一双因过多劳作长满老茧的双手……

  我的母亲,美丽因你的勤劳而与你无缘,但是卸下那不完美的外表,我的母亲是美丽的,她能做可口的菜肴,能对她的孩子慈爱殷殷,看着母亲的双手,那被盘根错节的枝桠划破肌理的刮痕,我哭了,让人心疼的母亲,我笑了,这双手美丽无伦比啊!

母亲话题作文 篇2

  有句话说的好:母爱是伟大的,她用一生的青春来呵护我们。在八月,照顾表妹,让我体验母亲的艰辛,最好的例子。

  我和妈妈在八月份时,来到了婆婆家,我们来这问候婆婆公公,顺便帮忙照顾表妹。

  表妹看到我来了,很兴奋,十点钟都不肯睡觉,看来,表妹还是很喜欢我的。因为,白天妈妈要在三楼电脑上工作,所以,白天照顾表妹的重担,就担在我身上了。

  白天,我和表妹玩捉迷藏,她找不到我时,连忙问:“姐姐呢?姐姐去哪了?”当我突然蹦出来时,她不知时吓到了还是高兴,一下就冲进了公公的怀抱。我做作业的时候,表妹老用笔画我的作业,可我非常灵敏地把作业收起来。但有一次,她趁我不注意,就画了我的数学作业,气得我怒发冲冠,想打她。

  中午吃饭时,喂表妹可真不容易,她东跑跑,西走走,让小舅母痛苦不已。这时,我看了一眼妈妈,妈妈工作后很疲惫。顿时,有种感觉从我心底油然而生。

  下午,我抱着表妹上了三楼。没过多久,看动画片的表妹突然说:“尿尿。”我连忙把她抱到卫生间,可又想:我不会抱她撒尿呀!看到还在工作的妈妈,我下定决心:试一次吧!我拨开表妹的裤子,她尿尿了,尿完了,我帮她提上裤子,抱她回房。

  过了一阵子,表妹说:“想喝甜甜。”我又想:我根本不会冲啊!怎么办呢?我还是尝试了。一边拿着奶瓶,一边回忆小舅母冲甜甜的步骤。终于,我拿着冲好的甜甜,给了表妹,看着表妹享受地喝着甜甜,我欣慰地笑了。

  没想到一个十一岁的女孩,就能照顾表妹了,我心想。母亲真是天下最伟大的人啊,她把我们照顾精心细致,一生的爱,都付出了给我们。母亲的艰辛,我一生也忘不了!

母亲话题作文 篇3

  入夏后的一个晚上,48岁的李桂珍像往常一样骑着电动车下班回家,屋里的桌子上多了个从外地寄来的快递包裹,里面有本浅黄色封面的册子。

  寄件人是在云南大学读书的女儿,包裹里是她刚刚完成的硕士毕业论文——《母亲的故事:一个下岗女工的社会互动和自我建构》。

  李桂珍在云南省西部一个城市的中学里担任宿舍管理员。这个总是窝在角落里拖地、洗校服、刷球鞋的中年女人,曾是当地一家大型军工厂里的播音员,就连附近乡镇的村民都听过她的声音。

  如今,她只是社会底层一个不起眼的下岗女工,但25岁的女儿花了两年多时间,用4万多字,把她写在自己的毕业论文里。

  母亲是一个柔弱的个体,大千世界中一颗毫不起眼的微粒

  沿着坑坑洼洼的砂石路,车开进一个人烟稀少的山沟,最后停在一块三角形的空地上。

  李桂珍下了车,看上去兴致不错。她指着前方说:“这就是我们工会,那个是舞厅,那个是电影棚,我的广播室就在电影棚上面。”

  这一幕让站在旁边的女儿蒋易澄感到好奇。当时,这个云南大学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正在准备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她要研究“三线工厂”职工的集体记忆。此次回老家参加父辈们的聚会,是田野调查的一部分。

  蒋易澄是标准的“三线子弟”,她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姨妈舅舅都属于一个代号叫“国营七矿”的铀矿冶炼工厂。

  李桂珍和蒋易澄脚下的这块三角地,曾是整个矿区的中心。此次女儿回老家采访三线建设的事,她跑前跑后帮忙联系老同事,带女儿去退休人员安置点,让那些老人讲讲“采掘队大干多少天”的辉煌记忆。

  蒋易澄最初并没有注意到母亲有些反常的举动。对她来说,母亲只是自己众多采访对象中的一个。但母亲在聚会中不同于平时的表现,让她开始好奇,为什么在家里有点敏感、一度不爱与外界接触的母亲,重回“七矿”后那么开心、健谈?她在那里到底经历过什么样的时光,离开矿山后又遭遇过什么打击?

  回到学校后,蒋易澄去导师的办公室里汇报论文进展。聊天时,她无意中提到母亲下岗后争取权益以及出去打工后心理上的变化。坐在对面的导师听了眼睛一亮:“这反映了人的自我认知的发展。”导师推荐她回去读读美国学者乔治·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这本书。

  “人的心灵和自我完全是社会的产物。”书里有这样的论断。

  蒋易澄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最熟悉的采访对象。“母亲是一个柔弱的个体,大千世界中一颗毫不起眼的微粒,但为什么此刻看她竟觉得她如此强大?如果时代洪流总是将人左右,让人无奈,但人也是可以反抗、适应和改变的。”她在论文中写道。

  这个年轻姑娘意识到,自己本来要探寻的“七矿”发展、变迁历程,其实早就与母亲的命运交织在一起。但蒋易澄并没有告诉母亲,自己论文中的主角已经换成了她。

  那时觉得“啊嘛太幸福了”,后来才知道生活不是这样的

  那曾是李桂珍最舒心的一段时光。20岁接父亲的班,在中央直属企业里当播音员,挣得比地方上多,穿得也时髦:下面一条紧身氨纶裤,上面是鸭蛋绿的长款西服,头发高高地盘起来,“还是挺好看的”。

  厂里的年轻小伙子开始行动了。那个年代追女孩的方式还算朴素,有忙着给她占座的,有抢着帮她抬水泥的,还有把存折拿给她看的,但他们最后都输给蒋易澄的奶奶。奶奶每天早上守在自家窗口前等着李桂珍经过,招呼她进屋吃早点。不知道吃了多少碗有荷包蛋的面条后,这个厂子里众人瞩目的姑娘成了她的儿媳妇。

  改变首先是从蒋易澄出生后开始的。女儿3岁,该送幼儿园了,可矿区的老师怕铀辐射,走得没剩下几个。没办法,李桂珍办了停薪留职,陪女儿去市里上幼儿园。那时她才26岁。

  家里少了一个人的收入,顿时有些捉襟见肘。年轻的李桂珍也不习惯当闲人,她在公园旁租了间房子开饭馆,铺面不大,只有五六张桌子,独创的清蒸鸽子这道菜在当地颇受欢迎。可好几次中午忙完生意,回头一看,女儿不见了。

  正哭得稀里哗啦,饭馆里的小工追出来:“老板娘老板娘,孩子在被子后面睡着了。”

  担心孩子有一天真会丢,李桂珍把饭馆关了。

  “女人嘛。”她用这3个字结束感慨。可有一件事是真后悔了,女儿7个月大时她参加成人高考,录取通知书来了,可孩子吃着奶,丈夫又老出差,考虑几天,她最终没有去学校报到。

  “她总讲‘为了你牺牲很多’,我心里就会不爽,干嘛老怪我?后来理解了,她有她的无奈,这个对她太重要了,她就是因为没有文凭被别人看不起、被各种‘卡’,所以她才不断强调让我接受教育,成为人上人。”蒋易澄说。

母亲话题作文 篇4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答三春晖。”

  一首道出了千百年来,线母爱的伟大无私。我们生命都是母亲给的,人说母爱是一种天性,在任何时候都一样。

  在任何时候,母亲总是鼓励我们,我能够战胜困难,那都得感谢我的母亲。

  母亲辛辛苦苦把我拉扯大,我却没有对母亲说过一句我爱你,也没有帮助妈妈做什么大事情。只在她生日或是母亲节的时候送过她一件小小的礼物,而母亲呢,总是在我最需要有人陪的时候出现在我的`身边,总是在我遇到挫折的时候在我身边,鼓励我,安慰我,我因为有这样的母亲而感到自豪!

  我的母亲没有上过初中。她总是对我和哥哥说,要我们好好读书,将来不要像她一样,原来我还很小,不懂得这话的含义。现在,我知道,妈妈希望我们有一份轻松的工作。在家里,我有时会和妈妈斗嘴,不过细想想,我真是太不应该了,因为妈妈是为了我好。

  母爱,是每一位母亲的本能,,世界上所有母亲都拥有这种本能,只是形式不同罢了。不过,她们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她们愿意为了孩子而付出一切。

  所以,那些远在他乡的游子和近在母亲身边的人,都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给予我们生命的母亲,感谢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的母亲。

  祝福天下所有的母亲健康快乐!

母亲话题作文 篇5

  今天是母亲节,妈妈给奶奶买了一件连衣裙作为礼物。

  我觉得我妈虽然有些脾气不好,经常生气,因为一点小事,但对我来说,每天洗衣,做饭,学费。。。照顾好我和关心我。于是我找了一个空白明信片可以写:感谢妈妈对我的爱,祝妈妈节日快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好孩子。

  我妈妈下班回家后,我把明信片给了她。妈妈说我已经长大了。

母亲话题作文 篇6

  母亲病了,作为子女的我们都想尽心地照顾这位已年过古稀的老人。可不知道为什么,每当站在病榻前,却有马上要走开的念头。

  母亲要强了一生,从不肯示弱。这位地主家的二小姐,总是带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如今躺在病床上,依然嫌弃我们每个子女的为人处世不能恰到好处。她永远都是精力充沛,即便是生着病,一双眼的凌厉与威严还是让我们望而生畏。我们不敢多话,似乎每句话都不和她的心意;我们又不敢不说话,保持沉默就意味着不愿意伺候她。她吩咐我们做的,我们既不能太快,又不能太慢,匀速似乎也不对。我们买的饭永远不会和她的胃口,因此我们事先必须反复征求她的意见,征求意见也不对,都这么大人了连母亲的喜好都拿捏不准,的确不合格……。能够达到母亲略微满意的,是我们家最有钱的二哥,只有他买的衣服是最好的, 他买的饭是最有味的,他所作的是恰当的。

  第四天,趁着母亲熟睡,同室的病友悄悄的对我讲:怎么觉得你妈老偏向你二哥,你弟弟喂着她饭,她还在数落他,说他没你二哥孝顺 ,脾气赖点儿的早不听了,你弟弟真好,还一句一个点头是,按说父母都应该向着小的,难的,没本事的,你妈可真不一样……。我听罢,只讲了一句:年龄大了,有点糊涂了,不能和她一样的。

  “不能和她一样”,这是我略微懂事就被父亲,哥哥,姐姐反复告知的。孩童时,乃至整个少年时代都是在母亲无休止的吵闹中度过的,也许那时太穷了,几乎家家户户都争吵不断,我们家从来就没过过一个平静安详而快乐的新年,虽然母亲每次吵闹都是在为我们每个孩子争取更大的利益,但望着父亲一声不吭的蹲在墙角,我们自然会站在父亲的立场上,母亲就会把矛头指向我们,闹得更凶,这时父亲就会埋怨我们:你们少说点,让您妈出口气,不能和她一样!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活有了些许的好转,但母亲似乎还是总有病,大姐出嫁了,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哥哥和二姐身上(父亲从不喜欢务农)。尤其是二姐地里家里,她都是主角,印象中总是二姐干完一响活,回到家就放下家伙为我们做饭,母亲又总是说不吃这,不吃那,二姐就会给她重做,我放学回家,看到这一切,就会忍不住,姐就说:不能和她一样,做就做,不值啥。二姐出嫁后,母亲的病好了,出奇的竟然从不骂我,且对我的关爱也超出了其他孩子,仗着这份宠爱,有时候我会和她顶几句,哥哥就说:给她一样干啥,别生在福中不知福。

  现在我也为人母,知道好些情况下,母亲是为了让孩子吃好才不吃这不吃那的。理解她的同时,我也很怕自己成为第二个她。因此,总是庆幸,自己有点文化,会常常反思,会有错就改。不管怎样,母亲把我们兄妹六个拉扯大不容易,其中的艰辛我们可以想象,却只能体会一星半点,所以二哥告诉我们:不能和老人一样,不能和老人计较。孩子气人,我们可以拉住打两下解气,老人犯糊涂,我们只能听,只能哄。老人健康,快乐,就是我们所有子女的福气。

  六月初十是母亲的八十大寿,大哥也从外地赶了回来,母亲在二哥,二嫂的细心照料下,已能生活自理,我们带着孩子,一大家子围在母亲的身边,母亲竟像孩子一样的落泪了。那一刻,我感到了自己的对母亲万般的歉疚——为自己不够善解人意,不够有耐心,有孝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