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如题所述

开篇明义,“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两句中的“动”字最能体现诗人漂泊异乡的心境。

为什么这么说呢?还是让我一步一步解答,希望能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好诗共赏,佳作共读,也希望我的回答能给您带来帮助。


这两句诗出自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一诗,全诗如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如问题中所言,诗句中什么字体现了诗人漂泊异乡?

要回答这个为题,先要看这首诗写于何时?诗人其次还要看诗人讲了一件什么事?

“夜”是晚上的意思;“书”,动词,书写、题写、记录的意思;“所见”,指诗人看到的或者听到的;标题“夜书所见”的整体意思就是:把夜晚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

那么诗人在这个晚上的所见所闻指的是什么呢?一起走进诗歌。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开篇两句的大意是说: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迎面出来的这阵秋风明显带有丝丝寒意,江上秋风吹来,这船上的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念起自己的家乡来。


从开头两句诗中,不难看出,诗人是一位游子,他羁旅在外,晚上就在船上过夜。而这也是深秋时节的一个夜晚,一阵瑟瑟的秋风吹过,梧桐树叶飘然从树上落下。

飘落的树叶和秋风吹动树枝的声音,是诗人的视觉和听觉体验,诗人正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抓住深秋时节的特点来描写的。

诗人为什么会从视觉和听觉延伸到思念家乡来呢?其实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有着密切的关联的。

宋玉在《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萧瑟的景物,极易触动人们内心的伤怀情愫。

自宋玉之后,萧瑟的秋景也常与文人的触景伤怀联系在一起。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也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在古代,尤其是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长时间的羁旅生活,交通的不便捷,以及通信的不及时,让他们格外想家。尤其是到了深秋这样的时节,气候变化,景物变换,思家的心情也就格外强烈起来。

深秋时节,草木凋零,景物萧条,而开篇句中的“萧萧”一词,是诗人对秋风的声音描摹,诗人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一下子就唤起读者的听觉联想。

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诗人的羁旅之思。这又该从何解读呢?原来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

晋代文学家张翰,在洛阳做官,见洛阳城里秋风吹起,就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家乡吴中一带在这个时节的美味莼菜羹和鲈鱼脍了,于是他竟然辞官回家。

叶绍翁在这里明显化用了张翰的典故。他羁旅在外,夜宿船中,听到瑟瑟的秋风声,自然而然地也牵动了羁旅之思,他也想尽快地回到家中。从这里不难看出,诗人叶绍翁其实是想家了。

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深秋时节的景物特点和深秋时节的气候:气温明显转凉,萧瑟清冷。对景物的渲染其实衬托出诗人羁旅在外、客居他乡,久久不能回到家中的伤感心情。

而这个“动”字,是一种感触,是对诗人心理活动的描摹,虽然只有一个字,但这个“动”字是对诗人心理活动的体现,这一变化过程是微妙的,是诗人触景生情的结果。“动”字贴切地勾勒出诗人的心境。所以说,“动”字体现诗人此时此刻的心境。

三四两句也有这个意思,诗人正在想家的时候,忽然看到岸边不远处的有篱笆下的一点灯火,诗人不由得会心一笑,原来是孩子们挑着灯笼在捉蟋蟀呢。

顺带说一下后两句,其实这两句的诗意也是很有深意的。诗人看到孩子们在深夜挑着灯笼捉蟋蟀,孩子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活动场景,在诗人眼中是多么快乐的童年时光啊。

然而客船中的诗人呢?他因为羁旅在外,格外想家,内心是伤感的。孩子们的快乐和诗人的心情在无形中形成了对比。所以说,这首诗读起来也很耐人寻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