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如题所述

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阅尽人间沧桑,当俯下身子看到草木生发,春风又绿,依然能够生出怜悯之情。草木之枯荣于我之人生有何增益?春秋之轮换于我之富贵能添几何?生活之重担已令人不堪负,又有何心力去关心草木是否变青、春花是否再发?

不知什么时候,人们的意识被周遭的声音裹挟着前进,情趣被“务求成功”的价值湮没,“情怀”二字,抵不过一纸房产证的份量。即便我十分喜欢这份“草木之心”,但不敢轻易去评价其价值和意义。这份对草木的怜悯太过沉重,有关人生之乐趣与价值,出发于宇宙观和美学观。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语出儒学大师马一浮《旷怡亭口占》。

扩展资料:

《旷怡亭口占》作者:马一浮

流转知何世,江山尚此亭。

登临皆旷士,丧乱有遗经。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长空送鸟印,留幻与人灵。

“草木之心”,是诗人的气质,是画中的生活,是真情挚意。是“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的含蓄,是“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高洁,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坦荡;

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缱绻,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清雅,是“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怅惘,是“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的痴绝……

“夫子木铎有心”,故木心取此为名,在《文学回忆录》里他高歌“悲悯”的宇宙情怀,对中国文化之现状椎心泣血。

庄子在《逍遥游》里对惠子说“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释义:现在你有这么一棵大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的乡土里,广大无边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在它旁边,逍遥自在地躺卧在它的下边,不遭受斧头砍伐,也没有东西来侵害它。虽然没有什么用处,但哪里又有什么困苦呢。亦是对自然、天地乃至宇宙的悲悯大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1

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阅尽人间沧桑,当俯下身子看到草木生发,春风又绿,依然能够生出怜悯之情。草木之枯荣于我之人生有何增益?春秋之轮换于我之富贵能添几何?生活之重担已令人不堪负,又有何心力去关心草木是否变青、春花是否再发?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的意识被周遭的声音裹挟着前进,情趣被“务求成功”的价值湮没,“情怀”二字,抵不过一纸房产证的份量。即便我十分喜欢这份“草木之心”,但不敢轻易去评价其价值和意义。这份对草木的怜悯太过沉重,有关人生之乐趣与价值,出发于宇宙观和美学观。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语出儒学大师马一浮《旷怡亭口占》。

扩展资料:

《旷怡亭口占》 

流转知何世,江山尚此亭。登临皆旷士,丧乱有遗经。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长空送鸟印,留幻与人灵。

译文:不知道改朝换代了多少,世界上还有这个亭存在。有各种人士来这里观看,所以经历了乱世也留下来诗文。看透了世间冷暖丑恶、恨仇离分等负面的所有事项,我却更加怜惜一草一木的枯荣和开落,普通凡人、蚁族弱者的生死存亡、悲欢离合。空中留下鸟飞过的痕迹,留下幻想给世人。

马一浮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的中华第一人,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或“新儒家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浙江大学校歌》的词作者,浙江大学原教授。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

曾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是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8-11

非常了不起的一句诗,在我看来是一种人生境界。

它出自①儒学大师马一浮的《旷怡亭口占》,全诗如下:

流转知何世,江山尚此亭。

登临皆旷士,丧乱有遗经。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长空送鸟印,留幻与人灵。

你看,我们很有可能都不知道马一浮是何许人也,也不知晓《旷怡亭口占》,或许还会觉得这是一首很古的诗吧,应该是李白和杜甫他们的文采风流。但是我们都听说了这个,“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其实这是近代的诗。这便是文学很奇妙的一个地方,我们也许不需要刻意地去研究、去追逐,但是我们就是了解它,我们就是有这样的热忱,无论它是以怎样的一个人间姓名存在。

我很喜欢这个问题,所以请原谅我多说几句。

百度知道上有一些类似的问题和答案,有人说句话的意思是②“站在高处,才能俯察低处。强者,才会体恤弱者。”我并不赞同。我觉得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阅尽千帆后仍蕴藏于心的可贵的悲悯姿态,它要说的不是强者,不是一种高峰,而是仁者,是俯身大地、倾听河脉奔涌然后落泪的那种仁者。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将军,行军途中救了一只小鸟。你想啊,一身煞气的将军,扛着枪、带着兵,要去屠戮的将军,救了一只毫不相干的小鸟,然后他面不改色,继续去杀人。他的胸中有着很广阔很残酷的疆场,也有着很细微很美丽的温柔。他杀过人舔过血,但他依然可以去救一只鸟。

这个故事显然不典型,看着这句诗,我们应该用自己中国的历史来理解。我们假设这样一个人,他出身贫寒,生活艰辛,但志向高远、矢志不移(我们有很多这样的历史人物)。在他年轻的时候,虽然他的社会地位还很低,但是他谨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是我们说的那种君子,他帮助了很多人,心怀同情和善良,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眼光及能力,为这个时代做出指引,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让国家昌盛富强(这样的人物依然很多)。

然后,感谢一个国家健康的人才流动机制,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了官场(达则兼济天下,感谢科举)。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一个帝国的政治体系,他需要进入它,适应它,以至改变他。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失败了,被得意的人驱赶出了政治中心(我们依然有很多这样的人);有些人迷失了,忘了自己当初的一颗本心(奸邪并不生而为恶);还有极少数的人,成功了,站在的金字塔的顶尖。

我们来看看这些成功的人。成功是很不容易的,他们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有些人成功后拼命地补偿自己(享乐),有些人成功后变得谨慎小心(那些不作为的相公们)。情况多种多样,但是我们总结一下,基本上最让人失望的那个根本点就是,他们走了太远,站的太高,忘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忘了自己眼睛看见的,仍是苍茫的人间啊。(这里面有许多的悲剧,历史证明。)

再来看看我们的主角,为了完成我们的假设,他当然要初心不改,完美无缺。他很睿智,有眼光,有学识,能力出众,肯吃苦,有毅力。他站的很高,高到能够改变时代进程(是的,那些时代的弄潮儿们,那些穿越历史的深邃眼光),但他依然记得自己是谁,他依然身处红尘。他的心,多年磋磨之后,依然会被触动。

这绝不是弱点。

这绝不是弱点。

我们,人类,能够记住的,是人。我们为之辗转反侧、彻夜难眠、魂牵梦萦的,是人。我想只有真正心怀大悲悯的,才能真正做成大事。

我们的主角,他历经了千难万苦,攀上险峰,他目睹了无数风景,他身上是细小的伤口,他的目光很疲惫。他曾经见过宇宙的浩渺,感受过人心的云谲波诡,他也操过刀、屠过龙。他流过血和泪,也曾心如死灰,因为深不见底的深渊憔悴。但是看到青青草木,看到春回大地,一滴露水滴落,蘑菇悄然撑开伞,野花细碎地开,“成片的萤火虫掠过辽阔的旷野”,他依然会心生爱怜,为之感动不已。

他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人生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诗,便是第三重境界。

以前看到过一本小说,文案是这样的:

③“世人都道,贺融样样皆好,唯独一样,美中不足。

打从落马致残的那一日起,他的人生似乎就注定坎坷伴随着峥嵘。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我便愿意义无反顾的去看这个故事。正如如果我遇到这句诗能够形容的人,我愿意义无反顾的去爱他。因为那必定是一个伟大的故事,必定是一个伟大的人。

引用材料:①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

ps我很赞同本问题下@stanywhite 的回答,我们说的基本上是同一个意思。

第3个回答  2018-10-24

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阅尽人间沧桑,当俯下身子看到草木生发,春风又绿,依然能够生出怜悯之情。

这句话出自出儒学大师马一浮的《旷怡亭口占》。全文如下:

流转知何世,江山尚此亭。登临皆旷士,丧乱有遗经。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长空送鸟印,留幻与人灵。

这是一种境界,已识乾坤大,是指已经明白了世界之庞大与复杂,但是却仍然没有抛弃对细微之外的天然的喜欢。这是一种人性。比如有的人,一旦见了大事,往往就不屑于日常的小事了。有些人就不同了,一方面,他见贯了大事,但是,基本的人性丝毫无损。两种人根本的差别是什么?其实就是“敬畏之心”。你再大的本事,也不能超脱自然与自身的束缚。所以,对自然,对人性,当有敬畏之心。  

扩展资料:

这句话前半句的涵义,不单指自然界、寰宇之变化莫测、浩瀚无边、非人力可为可及。也指主人的能量强悍,能轻松翻转乾坤。还指,主人看透了世间冷暖丑恶、恨仇离分等负面的所有事项。站在高处,才能俯察低处,这是一种胸怀和境界吧,也是一种温柔。阅历增加,越深感一个人的见识见解难以跳出他的层次和立场。所提出的问题和追寻的答案也往往是自私的。若想俯下身做事,必须先站在高处。

马一浮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的中华第一人,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或“新儒家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浙江大学校歌》的词作者,浙江大学原教授。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曾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是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已识乾坤大, 犹怜草木青

第4个回答  2018-11-07
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阅尽人间沧桑,当俯下身子看到草木生发,春风又绿,依然能够生出怜悯之情。
这句话出自出儒学大师马一浮的《旷怡亭口占》。全文如下:
流转知何世,江山尚此亭。登临皆旷士,丧乱有遗经。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长空送鸟印,留幻与人灵。
这是一种境界,已识乾坤大,是指已经明白了世界之庞大与复杂,但是却仍然没有抛弃对细微之外的天然的喜欢。这是一种人性。比如有的人,一旦见了大事,往往就不屑于日常的小事了。有些人就不同了,一方面,他见贯了大事,但是,基本的人性丝毫无损。两种人根本的差别是什么?其实就是“敬畏之心”。你再大的本事,也不能超脱自然与自身的束缚。所以,对自然,对人性,当有敬畏之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