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中法战争

如题所述

  1883~1885年间中国军民抗击法军侵略越南和中国的战争。

  法军侵越与战争爆发19世纪下半叶,法国金融资本迅速发展,促使其加紧推行殖民政策。1862年(清同治元年),法军大举入侵越南,占领西贡(今胡志明市)及其附近大片地区。1873年法军又侵占河内等地,越南国王请求被迫流寓越南保胜(今老街)的中国广西天地会起义军别支黑旗军帮助抗法。12月21日,黑旗军统领刘永福率部大败法军于河内近郊,毙其头目安邺,迫使法国侵略者退出河内。1882年(清光绪八年)法军再次入侵越南北圻,先后占领河内、南定等地,并声言攻取黑旗军根据地保胜。刘永福又一次应邀援越抗法,1883年5月19日于河内近郊纸桥再败法军,击毙北圻法军司令李威利(又译"李维业")等数十人。8月,法军攻占越南都城顺化,强迫越南政府签订《顺化条约》,变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其后,法国加快侵华步伐,威逼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占领,并要求与其签订不平等的商务协定及国境条约。遭拒绝后,法军即于同年 12月中旬向应邀扎于北圻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清军被迫应战,战争爆发。

  法军与清军对峙于越南北圻(1883.12~1884.5)战争爆发前,清政府虽应越南政府的要求增强了原驻北圻的广西清军兵力,又命云南方面派兵出境,互为声援,并派人联络黑旗军援越抗法;但是,总的指导思想是避战求和,消极防御。法军则采取积极进攻的战略,决定先攻山西,再取北宁,各个击破驻越清军,占领整个北圻,进而觊觎中国。1883年12月14日,由河内出发的法军6000余人在孤拔海军少将率领下,分水陆两路,向红河中游战略要地山西发动进攻。驻守该城的黑旗军和清军共约5000人,奋起还击,鏖战3 日,终以孤立无援、伤亡过重而西撤兴化。1884年3月8日起,来自河内和海阳的法军第1、第2旅共约1.2万余人,采用正面佯攻、翼侧绕击的战法,水陆协同,进攻清军50余营重点守备的北宁城。由于前敌将领指挥无方,兵无斗志,北宁于3月12日失守。不久,法军又占领谅江、太原等地,迅速控制了整个红河三角洲。1884年5月11日, 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代表福禄诺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款》,承认法国完全占领越南,同意撤回全部驻越清军。

  战争扩大至中国东南沿海(1884.6~1885.4)《中法会议简明条款》签约不足旬日,法军即迫不及待地要求进据谅山、保胜等地。6月下旬,向谅山推进的法军一部炮击驻守观音桥(今北丽)的中国军队,挑起"观音桥事件"。清军被迫还击,将法军击退。法国政府随即以此为借口,要求清政府立即撤军,并赔款2.5亿法郎;与此同时,电令孤拔率舰驶入中国东南沿海,准备直接进攻中国本土,扩大事端,迫使清廷就范。在法国政府威逼下,清政府一面下令撤回全部驻越清军,一面以署两江总督曾国荃为全权代表,与法使巴德诺于上海举行谈判。法国急于炫耀武力,于8月上旬派军舰3艘进犯台湾基隆,被守军击退。21日,法国驻华代办谢满禄下旗离京。
  23日下午,事先驶进福州马尾军港的法国远东舰队主力突袭泊于港内的中国福建海军。福建海军仓促应战,在半个多小时的战斗中,被击沉军舰9艘、其他船只13艘,阵亡770人(见马尾之战)。

  福建海军马江惨败,中国朝野震惊。在主战舆论的压力下, 清政府被迫于8月26日正式对法宣战。鉴于海上难以与敌争锋,在"牵敌以战越为上策"的思想指导下,确立了东南沿海防御、北圻陆路反攻的战略方针。法军则企图东攻台北,西取谅山,据地为质,勒索赔款。10月初,法国远东舰队主力扑向台湾北部的基隆、沪尾(今淡水),守将刘铭传撤出基隆之兵,使法军轻易占领基隆;但进犯沪尾的法军受挫,败回海上。此后台湾战事呈胶着状态,法国的战略企图未能全部实现(见基隆沪尾之战)。1885年1月,为打破法舰对台湾海峡的封锁,南洋海军派出"开济"等5舰援台,孤拔亲率7 舰进行拦击。2月底3月初,法舰为追歼中国援台舰只,侵入镇海(今属宁波)海面,浙江提督欧阳利见督率守军利用预设海防工事顽强抗击,击退入侵之敌,取得镇海之战的胜利。

  越南北圻战场方面,东线清军再次出关,一度克郎甲及其以北地区,旋即遭到法军反攻,连战失利,于1885年2月下旬全部退入广西境内。再度入越的西线清军在云贵总督岑毓英的指挥下,发起宣光之战,1884年12月~1885年3月,以主力围攻宣光,顿兵坚城之下,未能破城,法军援兵大至,不得已撤围休整。3月23日,滇军和黑旗军于临洮附近大败法军,西线局势才有起色。与此同时,东线清军在帮办广西关外军务老将冯子材的正确指挥下,依托镇南关(今广西友谊关)内关前隘附近有利地形和野战防御工事,于3月23~24日取得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扭转了战局。之后,东线清军乘胜克复谅山,并向南挺进,前锋进逼郎甲、船头(今陆岸)一带。

  战争结局与中法议和中法战争中,双方逐次增加兵力,法军总兵力最多时约2万余人,武器装备先进,特别在水面舰船方面居明显优势;清军参战兵力则达十余万人,但主要以陆军为主,武器窳劣,冷兵器仍占相当比重。中国军队取得了数次作战的胜利,特别是镇南关大捷,沉重打击了法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发动此次战争的茹费理内阁被迫于3月31日辞职。然清政府未能充分利用当时的有利条件,发展大好形势,反而采纳李鸿章等人"乘胜即收"的主张,于4 月4日与法国签订《停战协定》,随即强令前敌将领限期停战撤兵。
  6月9日,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德诺于天津签订屈辱的《中法新约》 (即《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战后,清政府鉴于中法战争中海军失败的教训,成立海军衙门,大力加速海军建设,于1888年正式建成北洋舰队,军事实力有所加强。

参考资料:http://www.hebei.com.cn/node2/node43/node92/userobject1ai11336.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15
第2个回答  2006-10-15
中法战争

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战争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由于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昏庸,最后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当时人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中国与越南山川相连,唇齿相依,自古以来关系密切。19世纪以前法国天主教势力已侵入越南。英法对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法国开始武力侵占越南南部(南圻,西方人称为交砃支那),使越南南部六省沦为法国殖民地。接着就由西贡出发探测沿湄公河通往中国的航路,在发现湄公河的上游澜沧江不适于航行后,即转向越南北部(北圻,西方人称为东京),企图利用红河作为入侵中国云南的信道。1873年11月(同治十二年十月),法国派安邺率军百余人侵袭并攻陷河内及其附近各地。越南国王阮福时请求当时驻扎在中越边境保胜地方(今老街)的中国人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协助抵抗法军侵略。同年12月,黑旗军在河内城郊大败法国,击毙安邺,法军被迫退回越南南部。1874年3月15日,越南在法国侵略者的压迫和讹诈下,在西贡签订了《越法和平同盟条约》,即第二次《西贡条约》,越南向法国开放红河,并给予法国在越南北部通商等多种权益。1875年5月25日,法国照会清政府,通告该约内容,意在争取清政府的承认,从而排除在历史上形成已久的中国在越南的影响。6月15日清政府复照,对该条约不予承认。

1882年3月,法国政府命交砃支那海军司令李维业指挥侵略军第二次侵犯越南北部,4月,侵占河内城砦,进而以兵船溯红河进行侦察,直到河内西北的山西附近。次年3月,又攻占产煤基地鸿基和军事要地南定。越南朝廷一再要求清政府速派军应援。清政府鉴于形势变化,命令滇桂两省当局督饬边外防军扼要进扎,但强调“衅端不可自我而开”。5月19日,刘永福率黑旗军在怀德府纸桥进行决战,李维业及副司令卢眉以下三十余名军官、两百余名士兵被击毙。法军被迫退回河内。法国利用李维业之死,竭力煽动全面的侵越战争,除增援陆军外,成立北越舰队,调兵遣将,积极部署。8月间,法军一面在北越加紧攻击黑旗军,一面以军舰进攻越南中部,直逼越南都城顺化。8月25日,迫使越南签订《顺化条约》,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法国侵略者为实现对越南的殖民统治,及早达到据越南而侵入中国西南的目的,开始以全力来对付中国。中法之间正面冲突的危机日益逼近。

越南向法国屈服的《顺化条约》签订后,中国成为法国占有越南的惟一障碍。法国决定消除这一障碍,立即禁绝了越南与中国的一切关系,并强迫越南撤退包括黑旗军在内的抗法军。于是造成了与中国直接对峙的形势。

法国首先想用外交方式达到其目的。9月15日,法国政府向中国提出一个解决越南问题的方案,即以划出一个狭小的中立区的办法使中国撤出驻越军队,承认法国对整个越南的殖民统治,并向法国开放云南的蛮耗为商埠,为法国打开云南门户。方案为清政府拒绝,谈判毫无结果。这时,鉴于中越两国的特殊关系和法国侵越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威胁,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以左宗棠、曾纪泽、张之洞为代表的主战派,力促朝廷采取抗法方针;但掌握清政府外交、军事实权的李鸿章却一意主和。清朝最高决策机构举棋不定,在军事上,一面派军队出关援助越南,一面又再三训令清军不得主动向法军出击。在外交上,一面抗议法国侵略越南,一面又企图通过谈判或第三国的调停达成妥协。这种自相矛盾的举措,大大便利了法国的侵略部署。10月25日,法国东京海域分舰队司令孤拔受命为北越法军统帅。12月初,决定向红河三角洲中国军队防地发动攻击。

中法战争是从1883年12月的山西之战开始的。法国的军事行动第一个目标确定为山西。山西的防军主要是黑旗军,同时也有七个营正规的桂军和滇军。法军于14日发起攻击,中国驻军被迫实行了军事抵抗。法军依靠优势的装备,16日占领山西。

1884年2月,米乐继孤拔为法军统帅,兵力增至一万六千人,图谋侵犯北宁,筹划给中国军队更大的打击,从而迫使清统治者完全屈服。时清政府在北宁一带驻军约四十营,但由于将帅昏庸怯懦,互不协调,军纪废弛,兵无斗志。3月12日,法军来攻,北宁失守;19日,太原失陷;4月12日,法军进驻兴化。法国利用军事胜利的形势,对越南和中国都展开了进一步的政治胁迫。6月,法国政府与越南订立最后的保护条约。 清廷得悉前线军事挫败的消息后,以撤换大批疆吏廷臣掩饰败绩。全面改组军机处,恭亲王等被黜退,以礼亲王世铎代之。贝勒(后为庆亲王)奕迖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而实际大权操在醇亲王(光绪帝生父)的手中。授权李鸿章与法国代表举行和谈。5月11日,李鸿章与法国代表福禄诺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议简明条约》(又称《李福协议》)。主要内容是:中国同意法国与越南之间“所有已定与未定各条约”一概不加过问,亦即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法国约明“应保全助护”中国与越南毗连的边界,中国约明“将所驻北圻各防营即行调回边界”;中国同意中越边界开放通商,并约明将来与法国议定有关的商约税则时,应使之“于法国商务极为有利”;本约签订后三个月内双方派代表会议详细条款。17日,福禄诺交给李鸿章一份节略,通告法国已派巴德诺为全权公使来华会议详细条款,并单方面规定在越南北部全境向中国军队原驻地分期“接防”的日期。李鸿章没有肯定同意这个规定,又没有明确反对,亦未上报清朝中央政府。

6月23日,法军突然到谅山附近的北黎(中国当时称为观音桥)地区“接防”,无理要求清军立即退回中国境内。中国驻军没有接到撤军命令,要求法军稍事等待,法军恃强前进,开枪打死清军代表,炮击清军阵地。清军被迫还击,两日交锋,法军死伤近百人,清军伤亡尤重。这次事件史称“北黎冲突”或“观音桥事变”。法国以此为扩大战争的借口,照会清政府要求通饬驻越军队火速撤退,并赔偿军费两亿五千万法郎(约合白银三千八百万两),并威胁说,法国将占领中国一两个海口当作赔款的抵押。清政府虽然认为这是无理勒索,但仍派两江总督曾国荃于7月下甸在上海与巴德诺谈判,以求解决争端。谈判未有结果,法国重新诉诸武力。

法国派巴德诺与曾国荃进行谈判的同时,继续制造事端,再次挑起战争。从1884年5月《简明条约》签订前后法军攻击基隆起,到1884年8月马尾海战结束为止,为中法战争第二阶段,主要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越南北部陆上战争也在继续。

法国将它在中国和越南的舰队合成远东舰队,任命孤拔为统帅,乘机分别开进福州和基隆,一方面胁迫中国接受法国条件,一方面准备随时发动攻击,占领这些口岸。8月5日,法舰轰击基隆,强行登陆,中国军队在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统率下顽强抵抗,使法军不得不退回海上待机再举。随后,法国议会授权政府“使用各种必要方法”使中国屈服,法国政府拟定新条件向中国勒索,要求赔款八千万法郎,十年付清。清政府没有接受。中法外交关系正式破裂。23日,法国以先期驶入福州马江以内的优势兵舰向中国船舰猛烈攻击,中国水师仓卒应战,顷刻间,战舰十一艘或沉或伤,官兵殉难者近八百人。法舰又炮轰马尾船厂(福州船政局),将其击毁,并连日对马尾至海口间的岸防设施大肆破坏后驶出闽江口,集结于马祖澳。
第3个回答  2006-10-15
中文名称: 中法战争
发生时间: 1883~1885年
事件介绍
1883~1885年间中国军民抗击法军侵略越南和中国的战争。

法军侵越与战争爆发 19世纪下半叶,法国金融资本迅速发展,促使其加紧推行殖民政策。1862年(清同治元年),法军大举入侵越南,占领西贡(今胡志明市)及其附近大片地区。1873年法军又侵占河内等地,越南国王请求被迫流寓越南保胜(今老街)的中国广西大地会起义军别支黑旗军帮助抗法。12月21日,黑旗军统领刘永福率部大败法军于河内近郊,毙其头目安邺,迫使法国侵略者退出河内。1882年(清光绪八年)法军再次入侵越南北圻,先后占领河内、南定等地,并声言攻取黑旗军根据地保胜。刘永福又一次应邀援越抗法,1883年5月19日于河内近郊纸桥再败法军,击毙北圻法军司令李威利(又译“李维业”)等数十人。8月,法军攻占越南都城顺化,强迫越南政府签订《顺化条约》,变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其后,法国加快侵华步伐,威逼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占领,并要求与其签订不平等的商务协定及国境条约。遭拒绝后,法军即于同年12月中旬向应邀扎于北圻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清军被迫应战,战争爆发。

法军与清军对峙于越南北圻(1883.12~1884.5) 战争爆发前,清政府虽应越南政府的要求增强了原驻北圻的广西清军兵力,又命云南方面派兵出境,互为声援,并派人联络黑旗军援越抗法;但是,总的指导思想是避战求和,消极防御。法军则采取积极进攻的战略,决定先攻山西,再取北宁,各个击破驻越清军,占领整个北圻,进而觊觎中国。1883年12月14日,由河内出发的法军6000余人在孤拔海军少将率领下,分水陆两路,向红河中游战略要地山西发动进攻。驻守该城的黑旗军和清军共约5000人,奋起还击,鏖战3日,终以孤立无援、伤亡过重而西撤兴化。1884年3月8日起,来自河内和海阳的法军第1、第2旅共约1.2万余人,采用正面佯攻、翼侧绕击的战法,水陆协同,进攻清军50余营重点守备的北宁城。由于前敌将领指挥无方,兵无斗志,北宁于3月12日失守。不久,法军又占领谅江、太原等地,迅速控制了整个红河三角洲。1884年5月11日,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代表福禄诺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款》,承认法国完全占领越南,同意撤回全部驻越清军。

战争扩大至中国东南沿海(1884.6~1885.4) 《中法会议简明条款》签约不足旬日,法军即迫不及待地要求进据谅山、保胜等地。6月下旬,向谅山推进的法军一部炮击驻守观音桥(今北丽)的中国军队,挑起“观音桥事件”。清军被迫还击,将法军击退。法国政府随即以此为借口,要求清政府立即撤军,并赔款2.5亿法郎;与此同时,电令孤拔率舰驶入中国东南沿海,准备直接进攻中国本土,扩大事端,迫使清廷就范。在法国政府威逼下,清政府一面下令撤回全部驻越清军,一面以署两江总督曾国荃为全权代表,与法使巴德诺于上海举行谈判。法国急于炫耀武力,于8月上旬派军舰3艘进犯台湾基隆,被守军击退。21日,法国驻华代办谢满禄下旗离京。23日下午,事先驶进福州马尾军港的法国远东舰队主力突袭泊于港内的中国福建海军。福建海军仓促应战,在半个多小时的战斗中,被击沉军舰9艘、其他船只13艘,阵亡770人(见马尾之战)。

福建海军马江惨败,中国朝野震惊。在主战舆论的压力下,清政府被迫于8月26日正式对法宣战。鉴于海上难以与敌争锋,在“牵敌以战越为上策”的思想指导下,确立了东南沿海防御、北圻陆路反攻的战略方针。法军则企图东攻台北,西取谅山,据地为质,勒索赔款。10月初,法国远东舰队主力扑向台湾北部的基隆、沪尾(今淡水),守将刘铭传撤出基隆之兵,使法军轻易占领基隆;但进犯沪尾的法军受挫,败回海上。此后台湾战事呈胶着状态,法国的战略企图未能全部实现(见基隆沪尾之战)。1885年1月,为打破法舰对台湾海峡的封锁,南洋海军派出“开济”等5舰援台,孤拔亲率7舰进行拦击。2月底3月初,法舰为追歼中国援台舰只,侵入镇海(今属宁波)海面,浙江提督欧阳利见督率守军利用预设海防工事顽强抗击,击退入侵之敌,取得镇海之战的胜利。

越南北圻战场方面,东线清军再次出关,一度克郎甲及其以北地区,旋即遭到法军反攻,连战失利,于1885年2月下旬全部退入广西境内。再度入越的西线清军在云贵总督岑毓英的指挥下,发起宣光之战,1884年12月~1885年3月,以主力围攻宣光,顿兵坚城之下,未能破城,法军援兵大至,不得已撤围休整。3月23日,滇军和黑旗军于临洮附近大败法军,西线局势才有起色。与此同时,东线清军在帮办广西关外军务老将冯子材的正确指挥下,依托镇南关(今广西友谊关)内关前隘附近有利地形和野战防御工事,于3月23~24日取得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扭转了战局。之后,东线清军乘胜克复谅山,并向南挺进,前锋进逼郎甲、船头(今陆岸)一带。

战争结局与中法议和 中法战争中,双方逐次增加兵力,法军总兵力最多时约2万余人,武器装备先进,特别在水面舰船方面居明显优势;清军参战兵力则达十余万人,但主要以陆军为主,武器窳劣,冷兵器仍占相当比重。中国军队取得了数次作战的胜利,特别是镇南关大捷,沉重打击了法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发动此次战争的茹费理内阁被迫于3月31日辞职。然清政府未能充分利用当时的有利条件,发展大好形势,反而采纳李鸿章等人“乘胜即收”的主张,于4月4日与法国签订《停战协定》,随即强令前敌将领限期停战撤兵。6月9日,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德诺于天津签订屈辱的《中法新约》(即《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战后,清政府鉴于中法战争中海军失败的教训,成立海军衙门,大力加速海军建设,于1888年正式建成北洋舰队,军事实力有所加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