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意思是什么?

如题所述

意思是: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出处:《人之初》

原文: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人小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

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扩展资料:

近义词:切磋琢磨

[成语解释]将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比喻学习或研究问题时彼此商讨,互相吸取长处,改正缺点。

[典故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盖以朋友之臧否,文艺之优劣,切磋琢磨,匪朝伊夕,抑扬去就,与众共之。

[近义词]取长补短、推本溯源

反义词]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学术研究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18

意思是: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出自《三字经》,原文节选如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例如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了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8-26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指的意思是: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出自宋代王应麟《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原文片段: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注释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译文:

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人小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赏析:

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为有用的东西,还得要经过打磨加工。用这个道理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大概要比西方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切合实际一些。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天生来像一张白纸,后来通过经验积累和学习,便在白纸上画出了各种图画。玉石同白纸显然不一样的。白纸什么都没有,而玉石则包含了潜在的有用成分和价值。白纸上的痕迹是外力机械地加上去的,琢磨玉石则是让他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历史背景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例如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了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第3个回答  2023-06-24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出自南宋·王应麟的《三字经》。
原句的意思是: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