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向上的抒情散文诗 200字左右

如题所述

<敬畏生命>
作者:张晓风
那是一个夏天的长得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我当时没有十分注意,只当是偶然风起所带来的。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吃惊。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漫地都是那种东西。第二天情形完全一样,我感到诧异和震憾。

其实,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靠纤维播送的;但也只是知道一条测验题的答案而已。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

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但造物者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

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一颗种子成了小树?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荫,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高处何处有赠给毕业同学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一位老酋长正病危。

他找来村中最优秀的三个年轻人,对他们说:“这是我要离开你们的时候了,我要你们为我做最后一件事。你们三个都是身强体壮而又智慧过人的好孩子,现在,请你们尽其可能的去攀登那座我们一向奉为神圣的大山。你们要尽其可能爬到最高的、最凌越的地方,然后,折回头来告诉我你们的见闻。”

三天后,第一个年轻人回来了,他笑生双靥,衣履我鲜:“酋长,我到达山顶了,我看到繁花夹道,流泉淙淙,鸟鸣嘤嘤,那地方真不坏啊!”老酋长笑笑说:“孩子,那条路我当年也走过,你说的鸟语花香的地方不是山顶,而是山麓。

你回去吧!”一周以后,第二个年轻人也回来了,他神情疲倦,满脸风霜:“酋长,我到达山顶了。我看到高大肃穆的松树林,我看到秃鹰盘旋,那是一个好地方。”

“可惜啊!孩子,那不是山顶,那是山腰。不过,也难为你了,你回去吧!”一个月过去了,大家都开始为第三位年轻人的安危担心,他却一步一蹭,衣不蔽体地回来了。他发枯唇燥,只剩下清炯的眼神:“酋长,我终于到达山顶。但是,我该怎么说呢?那里只有高风悲旋,蓝天四垂。”

“你难道在那里一无所见吗?难道连蝴蝶也没有一只吗?”

“是的,酋长,高处一无所有。你所能看到的,只有你自己,只有‘个人’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感,只有想起千古英雄的悲激心情。”

“孩子,你到的是真的山顶。按照我们的传统,天意要立你做新酋长,祝福你。”

真英雄何所遇?他遇到的是全身的伤痕,是孤单的长途,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29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

  政通人和,

  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

  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

  吞长江,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

  迁客骚人,

  多会于此,

  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

  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

  日星隐耀,

  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

  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

  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

  则有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

  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渔歌互答,

  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

  宠辱皆忘,

  把酒临风,

  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

  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噫!

  微斯人,

  吾谁与归!

参考资料:http://www.jsdj.com/luyou/lyzy/hnyueyang2.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