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风筝》,在教材中为什么会被删除呢?

如题所述

鲁迅先生终于成为应试教育学生中最讨厌的作家,一直读得索然无味。在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目中,他的文章是枯燥的、乏味的、乏味的、令人头痛的。作为一个成年人,在目睹残酷的社会现实,体会到现实的不公,品尝到失败的无奈之后,曾经伤害过你,被你拒绝的鲁迅,会突然跳出来安慰你,让你释然。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理解鲁迅的抱怨和无奈。俗话说,年轻的时候不懂鲁迅,不再是少年。所以,我终于意识到,没有一定的社会经验,我是读不了鲁迅的。

一般认为,教科书中删除鲁迅的文章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许多政治文章,如杂文《关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答托洛茨基主义》、《论“封建”应该缓行》,在内容和主题上已经过时。第二,鲁迅的一些作品太难理解。比如文如民曾经向媒体解释:“语文新教材名著的增减主要考虑是否适合中学生,考虑语言。鲁迅的一些作品可能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太深奥了,不容易读懂。

首先,在文字表达方面,鲁迅的文字虽然比文言文简单,也没有那么多错别字要记为通假字,但是对内容的理解更加困难,思考更加深刻。而《阿q正传》、《智者》、《愚人》、《奴隶》等通俗易懂、意义深远的小说和寓言,则从教科书中消失或几乎消失,似乎是游离于上述原因之外。

至于鲁迅文章过时的内容和主题,就说不通了。鲁迅的文章写的是表面的时代,真实的人心。他的很多文章完全过时了,尤其是他的随笔,完全适用于现在。暂时给你举几个例子:他比较了中西思维方式:“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对付敌人,中国却用它当鞭炮敬神;国外用指南针的针来航海,中国用它来看风水;外国用鸦片治病,中国用它做食物。”电的利与弊。几笔,直奔主题。“从来没有,那对吗?”《狂人日记》。“一个反问让人无法回答。

他写道虚伪的培养:“戴口罩时间太长,会长到脸上,然后就想摘下来,除非伤到骨头和皮肤。”鲁迅的《日记》,和吴秀波事件挂钩,简直就是上帝的语言。他写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人总喜欢调和妥协。比如你说房子太黑,你需要在这里开一扇窗,这肯定不是所有人都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屋顶,他们会和解,愿意开窗。”沉默的中国”是如此的普遍,以至于指导各种谈判都是成功的秘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22
鲁迅的文章大多数是政治文章,和当下主题已经不符合了,其次鲁迅的文章很难理解,对于中学生而言太过深奥。
第2个回答  2021-04-22
教材一直都在更新社会也有所不同,鲁迅的作品是在反映社会的黑暗和社会的恶势力斗争,而书本起的是指引与教育的作用。
第3个回答  2021-04-22
其实就是因为它里面其实是有很多和现在不相符合的一些因素,所以都是要去除糟粕,然后进行一些比较好的传承文化和不可活的东西。
第4个回答  2021-04-22
因为这篇文章是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古代,而且应该废除,对于小朋友来说也是不好的选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