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赵孟頫古诗翻译

如题所述

译文:

泺水之源在此,可谓天下皆无,平地涌出波涛,就如白玉之壶。虚谷长久喷涌,耽心元气泄尽,即使大旱年景,不怕东海干枯。

云雾蒸腾而去,滋润着华不注,波澜声声而起,震撼了大明湖。时时来到泉上,濯洗满身尘土,仿佛冰雪满怀,使人性情脱俗。

原诗:

趵突泉

元代:赵孟頫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趵突泉在山东济南市旧城西门外。赵孟頫服官济南时,常游憩於此地。赵孟頫诗文书画乐律无不精善,书法则篆籀分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

早年学宋高宗,后取则王羲之、王献之,末后复学李邕。是唐以后书法的集大成者,对当时及后世影响很大。

赵字以完全唯美的风格见称。书趵突泉诗作於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十二月,为周密作鹊华秋色之顷。最晚不超过大德八年(1304)周密卒年之前。

亦即四十二岁到五十一岁间的作品。元赵孟頫书趵突泉诗润秀圆转,这正是赵氏书风的特色,也是存世赵书中墨迹楷书罕见大字。案卷中有「右二题」,今仅存其一,可见卷前已有遗失。

作者介绍:

赵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赵孟頫被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

受元世祖忽必烈的礼敬,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晚年逐渐隐退,后借病乞归。

至治二年(1322年),赵孟頫逝世,年六十九。获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号“文敏”,故称“赵文敏”。著有《松雪斋文集》等。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4

翻译

泺水之源在此,可谓天下皆无,平地涌出波涛,就如白玉之壶。虚谷长久喷涌,耽心元气泄尽,即使大旱年景,不怕东海干枯。云雾蒸腾而去,滋润着华不注,波澜声声而起,震撼了大明湖。时时来到泉上,濯洗满身尘土,仿佛冰雪满怀,使人性情脱俗。

原诗如下

趵突泉

元代:赵孟頫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趵突泉在山东济南市旧城西门外。赵孟頫服官济南时,常游憩於此地。赵孟頫诗文书画乐律无不精善,书法则篆籀分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早年学宋高宗,后取则王羲之、王献之,末后复学李邕。是唐以后书法的集大成者,对当时及后世影响很大。

赵字以完全唯美的风格见称。书趵突泉诗作於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十二月,为周密作鹊华秋色之顷。最晚不超过大德八年(1304)周密卒年之前。

亦即四十二岁到五十一岁间的作品。元赵孟頫书趵突泉诗润秀圆转,这正是赵氏书风的特色,也是存世赵书中墨迹楷书罕见大字。案卷中有「右二题」,今仅存其一,可见卷前已有遗失。

赵孟頫是一代书画大家,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他作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对此,史书上留下诸多争议。“薄其人遂薄其书”,贬低赵孟頫的书风,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赵孟頫的为人。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自五岁起,赵孟頫就开始学书,几无间日,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可谓对书法的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

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12卷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4-21

译文:泺水发源地在这里,是天下绝无仅有的,趵突泉从平地上喷涌而出,泉水在喷出时放佛形成了一把白玉壶。趵突泉如此长年累月从地下涌出,真怕大地滋生万物的元气会泄尽,即使在干旱之年也不用担心东海会干涸。

趵突泉升起的云雾,放佛能够升起华不注山,发出的波涛之声震荡着大明湖。如果经常来到泉水边,就能荡涤尘世俗念,使心怀如同冰雪般高洁。

元代赵孟頫《趵突泉》原文: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

扩展资料

在济南的文化历史上,赵孟頫对济南的推介之功绝对排在头位,自从《鹊华秋色图》创作完成以来便享誉四海,成为济南响当当的的文化名片。赵孟頫与济南名胜的缘分,这首吟咏趵突泉的诗,也是出手不凡。

1292年夏,39岁的赵孟頫被任命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任命状下来后,赵孟頫先携家带口回了趟老家吴兴,八月份才北上到达济南。由于某些职位阙任,赵孟頫实际成了济南军政要务的一把手。直到1295年初才被调离返京。

赵孟頫曾在济南当官三年多,正值“和平时期”,在“上任三把火”的一番忙碌之后,赵孟頫渐渐将闲暇时光聚焦到济南的山水之间。期间写有数十篇相关济南山水的诗文,其中这首《趵突泉》算是最得意的诗作。

诗文用传神、生动、别致、夸张的比喻,形象逼真地描绘出“趵突”奇观的壮美气势。同时,还兼及赞美了大明湖和华山,抒发了对济南山水的喜爱之情。

在历代文人数百篇吟诵趵突泉的诗文中,这首诗当属最佳之作。其中的“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更是脍炙人口,极言趵突泉泉水气势之大。被当作楹联刻在了趵突泉畔,泺源堂门前的廊柱上。

元代时,趵突泉水经泺水分流至大明湖,同时也流进了鹊山湖,可以说是湖与湖之间相连,华不注山被鹊山湖水包围。疾驰喷涌而出的泉水,通过“蒸”字和“震”字,一下子变得“力拔山兮气盖世”,力重千钧,动态的水和静态的山相互映衬,撼人心魄。

整首诗有对趵突泉形象的描摹,有对地下泉源的遐想,有对奔流水势的形容,有泉水情怀的抒发,不愧是描写趵突泉的名篇,更是赵孟頫对济南泉水情结的总体现。

这首诗的赵孟頫手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字体俊逸润秀,尽显赵孟頫的书法特色,也是存世赵孟頫书法中罕见的墨迹行书大字,堪称书法艺术瑰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3-09

译文:

泺水之源在此,可谓天下皆无,平地涌出波涛,就如白玉之壶。虚谷长久喷涌,耽心元气泄尽,即使大旱年景,不怕东海干枯。

云雾蒸腾而去,滋润着华不注,波澜声声而起,震撼了大明湖。时时来到泉上,濯洗满身尘土,仿佛冰雪满怀,使人性情脱俗。

原诗:

趵突泉

元代:赵孟頫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

扩展资料:

赵孟頫曾在现在山东济南做官,经常游玩于趵突泉附近,对趵突泉的景色格外喜爱,由于他是对喜欢诗词,书法造诣很高。创作了这首趵突泉诗的书法作品。这幅作品现在也和很多名字书画一样由于历史原因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馆。

趵突泉诗顾名思义是一首七言律诗,赵孟頫确实多才,历史记载他在书法及绘画上的造诣最高。

赵孟頫集百家多长,各种字体都是比较擅长,楷书和行书可以流传下来的作品比较多。看趵突泉诗这幅作品,可以看出赵体的书法特点,字整体是趋于圆润的和柳体的瘦骨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但是在结果上的舒展,运笔均匀。给人一种轻松舒服的活跃之感,有唐楷之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原诗】
<< 趵突泉>> 赵孟頫
泺水发源天下无,

平地涌出白玉壶。
谷虚久恐元气泄,
岁旱不愁东海枯。
云雾润蒸华不注,
波澜声震大明湖。
时来泉上濯尘土,
冰雪满怀清性孤。

【今译】
泺水之源在此,可谓天下皆无,
平地涌出波涛,就如白玉之壶。
虚谷长久喷涌,耽心元气泄尽,
即使大旱年景,不怕东海干枯。
云雾蒸腾而去,滋润着华不注,
波澜声声而起,震撼了大明湖。
时时来到泉上,濯洗满身尘土,
仿佛冰雪满怀,使人性情脱俗。

【注】
第一句:在元代,人们认为,趵突泉是泺水的发源地。
第三句:元代人认为,趵突泉水是从地下的虚谷中涌出。
第四句:元代人认为,趵突泉水直通东海,亦即趵突泉水是从东海而来。
第五句:“华不注”即今俗称之“华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